- 年份
- 2024(6751)
- 2023(9808)
- 2022(7648)
- 2021(6465)
- 2020(5389)
- 2019(12038)
- 2018(11953)
- 2017(23330)
- 2016(12322)
- 2015(13921)
- 2014(13904)
- 2013(13808)
- 2012(12894)
- 2011(11737)
- 2010(11961)
- 2009(11338)
- 2008(10960)
- 2007(9941)
- 2006(9408)
- 2005(8822)
- 学科
- 济(77219)
- 经济(77157)
- 管理(34042)
- 业(32975)
- 方法(23575)
- 企(23402)
- 企业(23402)
- 数学(20939)
- 数学方法(20807)
- 中国(20209)
- 地方(19720)
- 业经(14896)
- 农(14896)
- 学(14290)
- 财(13290)
- 地方经济(13121)
- 制(11647)
- 农业(10532)
- 融(9917)
- 金融(9917)
- 发(9909)
- 贸(9315)
- 贸易(9306)
- 产业(9294)
- 环境(9246)
- 易(8917)
- 银(8908)
- 银行(8880)
- 行(8604)
- 体(8506)
- 机构
- 大学(189497)
- 学院(186085)
- 济(90415)
- 经济(88662)
- 研究(72874)
- 管理(66370)
- 理学(56121)
- 理学院(55484)
- 管理学(54514)
- 管理学院(54184)
- 中国(54101)
- 科学(42265)
- 京(40540)
- 财(39080)
- 所(38084)
- 研究所(34227)
- 农(31380)
- 中心(31264)
- 财经(30713)
- 经济学(29877)
- 江(29240)
- 经(27797)
- 经济学院(26500)
- 北京(25972)
- 院(25948)
- 业大(25806)
- 农业(24501)
- 范(23406)
- 师范(23100)
- 州(22936)
- 基金
- 项目(119570)
- 科学(93981)
- 基金(87907)
- 研究(85148)
- 家(77939)
- 国家(77332)
- 科学基金(65283)
- 社会(57609)
- 社会科(54642)
- 社会科学(54621)
- 基金项目(45254)
- 省(45224)
- 自然(40405)
- 自然科(39502)
- 自然科学(39488)
- 自然科学基金(38801)
- 划(38150)
- 教育(36957)
- 资助(36113)
- 编号(32644)
- 发(28040)
- 重点(27481)
- 成果(27239)
- 部(26012)
- 国家社会(25239)
- 创(23794)
- 课题(22938)
- 发展(22901)
- 展(22567)
- 科研(22452)
共检索到301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任栋 郝浩宇
本文立足我国人口非均衡分布的典型事实,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投资强度和经济服务化等因素对人口集聚水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投资强度和经济服务化均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投资率的提高有利于加速人口集聚,但人口集聚优势的形成更依赖于资本长期积累的规模和密度;经济服务化是扩大地区就业吸纳潜力的重要途径,进而能够显著推动人口集聚进程;高投资强度和高经济服务化地区能够产生人口虹吸效应,并同时存在拥挤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区域化人口集聚优势。因此,常态化区域"人口竞争"趋势将不断增强,城市群发展将成为我国人口集聚格局的重要载体;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人口集聚能力短期内仍无法与东部发达地区抗衡,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缩小区域差距、优化人口分布提供了战略机遇;欠发达地区应以城市群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同步推进资本积累和产业升级,培育高效、绿色、可持续的人口集聚竞争力。
关键词:
投资强度 经济服务化 人口集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春合 吴福象
城市集聚经济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基于市民化和市场化双重视角,考察制度环境对城市集聚经济强度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法和门限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研究发现,本地居民密度对工资的城市固定效应所产生的提升作用远大于外来移民,主要源于户籍制度引起的社会分割;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其提升作用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如果全面深化改革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城市集聚经济将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金巍 沙勇
通过引入工具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探究2005~2018年中国四大城市群经济集聚对用水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提高经济集聚程度能够有效抑制用水强度(-0.78),但抑制强度呈倒"U"型走势;同时,经济集聚还通过城镇化和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对用水强度产生显著影响,高经济密度城市对用水强度的间接抑制作用通过城镇化和环境规制来传导,低经济密度城市仅通过城镇化对用水强度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经济集聚对节水降耗的影响,注重经济密度异质性对用水强度的作用机制,增强环境规制力度及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估算了1997-2012年中国各区域的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人口空间集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往往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受经济密度、大城市比重以及建成区比重的影响显著;在三区域划分标准下,除人口密度以外,经济密度、就业密度、城市化率、大城市比重和建成区比重,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在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经济密度的提升有利于优化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人口集聚 碳排放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会忠 万里洋 陶建格 张峰
文章选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2008—2013年人口和GDP历史数据,利用ESDA、地理集中度及区域重心法,从空间集聚的角度探究了人口、经济的动态演化和分布特征,分析了两者间的集聚差异。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和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2008—2013年人口集聚特性总体变动幅度较小,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化趋势明显;莱州湾东部区域人口密集度较大,而寿光市、广饶县、东营区经济聚集性较强,人口的空间集聚与经济集聚分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伟平 江宏 李义稳
在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否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有关,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总体呈负效应,当经济集聚度不断提升超过拐点时,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及溢出效应显现,经济集聚对环境的负效应影响减弱;人口集聚对环境的作用呈"U"型非线性影响,在人口集聚度较低时,人口集聚的环境效应是正效应,人口集聚可以带来整体上环境污染排放的改善;但当经过临界点后,人口集聚所带
关键词:
集聚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环境效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永旺 马晓钰 杨瑞瑞
协调好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关系,必须厘清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以及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ECM)采用动态广义最小二乘法(DGLS)估计,对三者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和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关系中,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呈现单向环形因果关系;在长期关系中,人口集聚、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双向环形因果关系。基于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的不同,我国在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时应抓住侧重点,以期实现区域经济、人口城镇化、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航
文章在梳理了人口集聚、异质性劳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4—2020年的数据样本,先利用豪斯曼检验确定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基础,再通过门限回归模型和“倒U”检验,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下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高技能人才集聚对各个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其过度集聚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提升作用,且这种提升作用随高技能人才集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关键词:
人口集聚 异质性劳动力 区域经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泽填 石理恒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很多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经济集聚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经济集聚程度加强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1—200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这说明,推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有效地促进各个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集聚 服务业 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潇 王琪汇
为验证集聚对人力资本效率的影响,本文以教育人力资本收益度量人力资本效率,按照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度集聚、中度集聚、高度集聚三档六类,兼顾人才质量以大学数量与质量为参照,进一步按人才集聚将城市划分为低水平人才集聚、中水平人才集聚、高水平人才集聚三档六类,在人口流动背景下运用多种反事实分析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效率。研究结论:(1)人口集聚、人才集聚均能提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效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而有所提升。(2)相比人口中度集聚城市,人口低度集聚城市依然拥有不低的人力资本效率,可能是长期人口自由流动导致城市间人力资本效率差异的收敛。(3)人才集聚最有利于人力资本效率的发挥,综合考虑人才数量与质量,即在人才高度集聚城市中优先选择高水平人才集聚城市,结合测算结果归纳出三个梯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明斗 李维露 吴庆帮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伟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攀升,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日益凸显。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讨论了2007—2016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的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的关系。结果表明: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方面,住房负担与人口集聚正相关,但在一二线城市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三四线城市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同样与人口集聚正相关,在一二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三四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增。因此,为促进人口集聚,在不同城市应该采取差异化的人口吸引政策。一二线城市应该关注于降低住房负担,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三四线城市则应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
关键词:
住房负担 公共服务 人口集聚 门槛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雍海宾
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从空间均衡发展向空间非均衡发展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空间经济的动态变迁加以解释。由于经济集聚的现象变得逐渐显著,以城市化为主导的集聚及外溢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多样性,而地理位置邻近的产业多样性又引致的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这些又引致了不同区域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先分化再趋同。这表明,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可以渐次达到和谐性发展。因此,要获得经济集中化和社会平等化这两个方面的效益,要解决经济在城市和东部地区集聚导致的发展地理不平等问题,就需要取代传统的针对地理空间的干预措施,制定无空间区别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聚集、要素流动和专业化等市场力量...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发展地理不平等 一体化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荣时
经济起飞与人口转变,是西方经济中较流行的两种理论,前者概括了近代社会物质再生产的发展,后者总结了人口再生产的转变。有人认为,把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似乎就可以得出结论:人口增长会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能自然而然地带来人口转变。提出“发展就是最好的避孕方法”,“如果把‘发展’引进第三世界,生育率就会自然下降。”这种观点迷惑了一些人。用这种理论来认识中国的人口问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君玉
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流动、货币流通、商品流通和产业结构的变动,都是与人口流动密切相联的。研究和揭示人口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探讨人口流动怎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