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1)
2023(6167)
2022(5075)
2021(4315)
2020(3576)
2019(7885)
2018(7496)
2017(15117)
2016(7663)
2015(8409)
2014(8461)
2013(8612)
2012(8248)
2011(7584)
2010(7812)
2009(7546)
2008(7153)
2007(6488)
2006(6099)
2005(5729)
作者
(23034)
(19558)
(19517)
(18671)
(12442)
(9227)
(8888)
(7417)
(7319)
(6963)
(6762)
(6365)
(6356)
(6354)
(6125)
(6095)
(5719)
(5631)
(5456)
(5093)
(4945)
(4678)
(4663)
(4519)
(4452)
(4423)
(4164)
(3901)
(3893)
(3776)
学科
(65107)
经济(65081)
管理(22106)
方法(19487)
地方(18556)
(18548)
数学(17955)
数学方法(17890)
(13998)
企业(13998)
地方经济(13784)
中国(11700)
(10229)
(9843)
业经(9664)
(9400)
环境(8078)
农业(7340)
经济学(7267)
(7221)
金融(7220)
(6383)
(6378)
关系(6279)
产业(6005)
(5964)
(5956)
财务(5954)
财务管理(5950)
(5925)
机构
大学(122701)
学院(122614)
(68337)
经济(67310)
研究(47256)
管理(44643)
理学(38116)
理学院(37665)
管理学(37201)
管理学院(36965)
中国(35106)
(29000)
科学(25197)
(24672)
(23769)
经济学(23315)
财经(23103)
研究所(21262)
(20929)
经济学院(20715)
中心(19788)
(18096)
财经大学(17032)
(16949)
北京(15810)
(14859)
师范(14771)
(14727)
科学院(14637)
(14109)
基金
项目(76755)
科学(61909)
基金(57932)
研究(56237)
(49964)
国家(49627)
科学基金(42897)
社会(40037)
社会科(38233)
社会科学(38222)
基金项目(30012)
(28635)
自然(25368)
自然科(24753)
自然科学(24749)
自然科学基金(24308)
教育(24160)
(23763)
资助(23742)
编号(20600)
(18749)
国家社会(17848)
重点(17668)
(17427)
成果(16405)
(16208)
经济(16066)
发展(15929)
(15722)
教育部(15306)
期刊
(82786)
经济(82786)
研究(42852)
(22359)
中国(20529)
管理(18037)
科学(15215)
学报(15101)
经济研究(15060)
财经(12845)
(12764)
(12300)
金融(12300)
大学(11830)
学学(11582)
(11289)
技术(11130)
问题(10634)
业经(9577)
技术经济(8896)
(8855)
农业(8546)
国际(8455)
统计(7986)
世界(7564)
(6954)
经济问题(6546)
决策(6405)
经济管理(6310)
商业(5961)
共检索到1944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徐大鹏  
近几年来,山东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投资在时点上的波动、行业间的倾斜以及空间的不平衡性使地区间尤其是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经济增长呈现越来越大的差异,而这一不平衡由于经济外向化而又有加剧的趋势。本文拟从投资的角度着重分析山东经济增长中的极化效应以及经济增长区域间传递机制,揭示一条有助于经济增长动态均衡的思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青  罗志红  张伟  
基于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90-2013年资本存量相关指标的测算,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法和VEC模型分析法,动态比较资本存量对各区域经济增长长期均衡与短期变动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均显著拟合了扩展的经济增长函数,其中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物质资本的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均小于1,其经济增长模式仍是粗放型;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的生产要素功能并不明显;在短期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物质资本的变动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增长波动,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亦较显著地正向影响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变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永华  刘师伟  
梳理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新疆南、北、东疆人均GDP与基础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利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和分析2000—2009年间,新疆地区间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的灰色关联度,并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五年新疆南北东疆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与人均GDP。得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南北东疆人均GDP和各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在不断增长;南北东疆的人均GDP和教育经费支出存在着差异,北疆大于东疆,东疆又大于南疆;自2007年以来,三个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在减少;在不同时期,南北东疆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对经济的推动力存在差异;越是贫困地区,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越强;按照2005—2009...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博  赵学娇  李冬冬  
文章选取中国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30个省际单位(西藏除外) 2001-2015年间的相关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分析能源产业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就整体层面而言,能源产业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影响;而在分区域层面,能源产业投资对东、中部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影响,能源产业投资对西、东北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影响,但在西部地区,这种影响在2007年后有所减弱。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安树伟  张晋晋  王彦飞  
为清晰地了解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过程及机理,通过建立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期限分别是3年、2年、3年、5年、3年,且对经济增长作用分别表现为促进、促进、抑制、抑制、促进。从各期影响来看,除中部一直表现为抑制经济发展外,其他地区普遍表现为从滞后2年后对经济的作用由促进转变为抑制,之后效应逐渐减弱。所以,不同区域应该充分利用彼此间经济波动的时期差,做好相应的准备,努力克服经济波动的减损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颜银根  安虎森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阐述了经济空间的E-关联和K-关联,使用1979-2011年全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的增长溢出效应和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形成了东部地区"外向型"和内陆地区"内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运行格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内陆地区没有形成溢出效应,相反内陆地区经济增长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内陆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互补型"区域关系,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表现出"竞争型"区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空间是分割的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形成全国"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内陆"互补型"经济空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召元  李善同  
本文利用一个30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根据中国实际劳动力流动规模,并考虑了汇款、外地与本地劳动力工资差异、人口流动滞后于劳动力流动等多种因素,定量分析了区域间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速缩小地区间生活水平差距,但由于在一国内部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现象,因此并不能缩小人均GDP的地区差距。虽然劳动力迁移显著提高了输出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但单纯的劳动力输出并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人均产出的差距。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剑  李忠民  
文章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民生要素对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空间影响作用。选取2007-2011年30个省份的数据,根据模型和实证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各省人均GDP呈现较强的区域性,东中西部区域实际人均GDP逐级下降的趋势较明显;基于OLS和空间面板两种方法对民生要素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比较,OLS并不是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方法;民生要素呈现空间聚集性,对本地经济起促进作用,对外地经济(相邻区域)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韩彪  张兆民  
降低运输成本可以扩大人员、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从而提高资本和人力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配置效率,提升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外部性,最终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论述,但有关区域间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双区域模型分析,区域间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991—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验证区域间运输成本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运输成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反向作用,不论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对中国整体经济,从1991年始逐年降低的区域间运输成...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璟  陈继明  刘晓辉  
本文运用中国199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F-H检验方法测算了中国总体和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区域间信贷资金流动性,并实证研究了区域间信贷资金流动性对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旨在缓解财政分权背景下"金融部门地方保护主义"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显著改善了中国信贷资金的区域间流动性。同时,区域间信贷资金流动性的提高有助于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实际GDP增长促进作用的发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璋  周彩云  江金荣  
文章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整理出来的面板数据,分时段分区域考察了1978~200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效率水平,同时分析了TFP增长率及其组成。结论是:(1)1978~1990期间,我国的平均生产效率水平是上升的,但1990年代以后呈下降特点;且东部平均生产效率水平大于中、西部。(2)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均是我国TFP增长的重要来源,不过在不同的时段,二者地位不一。(3)东部的TFP增长率大于中、西部;但是各区域TFP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同。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黄伟  张阿玲  张晓华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重在对区域间产业布局和关系的调整与规划。当前我国各区域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控下,都在奋力地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飞速地向前发展着,西部需要开发,中部需要崛起,东北需要振兴。然而,摆在我们现实面前急需要关心的问题是,这种大规模的开发是否真能带动全国的发展,各区域之间在这种大规模的开发中相互间的影响作用究竟有多强,各自的受益又如何。本文将通过研制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联结模型,从实证研究角度出发,对区域间的这种GDP相互溢出效应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以透视区域间GDP增长中的溢出强度和关联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年猛  王垚  
利用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各区域金融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FDI对中国金融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存在区域差异效应。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存在明显梯度差异的特性,提出了FDI对区域金融增长的倒"U"型假说。建议各地区根据本地区金融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引资政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贾婷月  
税制结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生产和消费行为,对产业发展趋势与结构的转变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2003-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分析当前我国税制结构与制造业增长及技术结构转型的内在联系,判断现行的税制设计是否对制造业结构转型产生制度障碍。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的提高不利于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规模的扩大,但个人所得税相对地位的提升却有利于促进制造业向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结构转型。因此,增值税减税政策与推行分类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扩大实体经济规模并推动实体经济升级,但需要注意避免减税带来的税负向终端制造业的税负转嫁,以及个人所得税占比增长对低端制造业的负向冲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尹响  易鑫  杨继瑞  
经济新常态下,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东部和部分中西部资源密集型省份出现了边际投资效益下降和经济增速下滑的现象,但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本文引入基础设施投资密度概念,通过格兰杰检验和回归分析,比较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我国东北、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显示:总体上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显著,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东北三省基础设施投资密度对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