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1)
- 2023(5700)
- 2022(4783)
- 2021(4209)
- 2020(3454)
- 2019(7530)
- 2018(7102)
- 2017(13196)
- 2016(7265)
- 2015(7561)
- 2014(7111)
- 2013(6921)
- 2012(6129)
- 2011(5460)
- 2010(5186)
- 2009(4593)
- 2008(4376)
- 2007(3653)
- 2006(3110)
- 2005(2568)
- 学科
- 济(27125)
- 经济(27092)
- 业(19679)
- 管理(19589)
- 企(14819)
- 企业(14819)
- 方法(14224)
- 数学(13217)
- 数学方法(13123)
- 农(7802)
- 学(7302)
- 财(7300)
- 贸(7040)
- 贸易(7039)
- 易(6856)
- 中国(6575)
- 业经(5959)
- 农业(5564)
- 环境(4937)
- 技术(4935)
- 务(4627)
- 财务(4616)
- 财务管理(4612)
- 企业财务(4414)
- 产业(4284)
- 制(4115)
- 地方(4059)
- 划(3841)
- 出(3828)
- 银(3815)
- 机构
- 大学(102805)
- 学院(101707)
- 济(41741)
- 经济(41160)
- 管理(38246)
- 研究(37660)
- 理学(34634)
- 理学院(34236)
- 管理学(33553)
- 管理学院(33399)
- 农(28162)
- 科学(27149)
- 中国(26687)
- 农业(22977)
- 业大(22625)
- 所(20696)
- 京(20608)
- 研究所(19730)
- 财(16489)
- 中心(16385)
- 农业大学(15571)
- 财经(14211)
- 院(14175)
- 江(14114)
- 经济学(13313)
- 经(13209)
- 室(12899)
- 省(12410)
- 经济学院(12399)
- 实验(12378)
- 基金
- 项目(80888)
- 科学(62609)
- 基金(60619)
- 家(57749)
- 国家(57311)
- 研究(49042)
- 科学基金(47344)
- 自然(33825)
- 自然科(33097)
- 自然科学(33081)
- 社会(32963)
- 基金项目(32686)
- 自然科学基金(32531)
- 社会科(31403)
- 社会科学(31395)
- 省(31231)
- 划(27654)
- 资助(24236)
- 教育(21398)
- 重点(18900)
- 计划(18691)
- 部(17336)
- 创(17278)
- 发(17071)
- 科研(16998)
- 科技(16898)
- 业(16398)
- 编号(16297)
- 创新(16273)
- 国家社会(14691)
共检索到132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贾松鹏 郭晓瑞 张岚 龚佳航 胡玉洁 程涛 尚勤磊 乔志刚 李学军 王磊
本实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陆基推水集装箱(简称"陆基集装箱")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大口黑鲈在养殖过程中适宜的投喂频率。本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62.53±2.15) g,体长为(18.84±0.15) cm的大口黑鲈进行养殖,在陆基集装箱养殖模式下,全程采用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每箱养殖密度均为70尾/m~3,设2次/d(F2)、3次/d(F3)、4次/d(F4)三个投喂频率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60、90天从每箱中随机捞取30尾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用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溶解氧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减少;生长速度、摄食率、饵料系数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肥满度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无明显变化;成活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三组间在氨氮、亚硝态氮、溶解氧、生长速度、摄食率、饵料系数、肥满度和成活率方面,差异均不显著。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陆基集装箱养殖大口黑鲈最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谢苏明 王裕玉 聂志娟 孙毅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新宇 史宝 王成刚 程汉良 马晓东
本研究采用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探究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生长、生理指标以及水质因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50.64±5.43) g的星康吉鳗为研究对象,实验共设2组,分别为1次/天(T1组)、2次/天(T2组),每组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70 d。实验每14天检测各养殖池实验鱼平均体重和循环水系统水质指标;实验结束时,采集星康吉鳗血液、组织相关样品,用于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T2组终末体重(FBW)、终末体长(FBL)、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T1组(P<0.05),T1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T2组(P<0.05)。T1组血清丙二醛(MDA)显著高于T2组(P<0.05),T2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肝脏谷丙转氨酶(ALT)、肠道胰蛋白酶(TPS)显著高于T1组(P<0.05);生物滤池出口水NO_(2)~(–)-N在4:00、8:00显著低于其他2个实验组出口水(P<0.05);T2组2种指标的24h变化幅度均小于T1组。整个实验周期内各水质指标均维持在安全养殖范围内,其中在第70天时T2组总氮(TN)、总磷(TP)显著高于T1组(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伟杰 张涛 庄平 章龙珍 侯俊利 龚盼 胡艳
在水温15~20℃下,将体质量(3 381.27±132.17)g的2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养殖在6 m×6 m×6 m的网箱中,研究了天邦牌鲟鱼饲料5种投喂率[0.7%(F1组)、0.8%(F2组)、0.9%(F3组)、1.0%(F4组)和1.1%(F5组)]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体成分和主要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F5组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1组(P0.05)。各组间鱼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脾体比(SSI)、成活率(SR)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P>0.05)。F...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杜海明 刘文奎 张磊 董俊峰 樊启学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印庚 张文泽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张正 李华 范瑞用 宁鲁光
为了探究刺参(ApoAsichopus jAponicus)保苗阶段(7–9月)最佳的附着基更换频率(chAnging frequency,cf),本实验在夏季保苗期设置5个附着基更换频率组,即cf10、cf20、cf_(30)、cf40和cf_(50)。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细菌培养法和16s r DnA细菌鉴定技术对上述不同实验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f20组刺参整池增重和个体增重幅度最大,cf_(30)次之,cf_(50)组由于死亡率高,整池重量为负增长。cf20组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分别为(5.986±0.135)%/D和(95.231±0.265)/%,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褚志鹏 金佳利 陈细华 吴金平 唐丹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建军 吴凡 田娟 陆星 喻丽娟
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Oreachromis niloticus)幼鱼(3.78 g±0.01 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10%、12%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12%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脏体比以及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宋国 彭士明 孙鹏 王建钢 尹飞 施兆鸿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 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房景辉 刘相全 赵海峰 王圣 韦秀梅 冯艳微 刘义豪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进行研究。实验设置4个投喂频率处理,分别每天投喂1(F1组)、2(F2组)、3(F3组)、4(F4组)次,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F3组和F4组的刺参生长最快,其末体重均显著大于F1组和F2组(P0.05)。饵料转化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4组的饵料转化率最高,为9.7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丽慧 王际英 丁立云 崔丽娇 帅继祥 孙永智 张利民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
关键词:
星斑川鲽 投喂频率 生长 体组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帆 张世萍 韩凯佳 李贤 王春芳 谭肖英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存军 樊启学 沈凡 宗克金 张云龙 杨威 宋林
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F1(投喂1次饵料鱼/d)、F2(投喂2次饵料鱼/d)、A1(投喂1次人工配合饲料/d)、A2(投喂2次人工配合饲料/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生长及肌肉成分的影响,实验持续56 d。结果显示:各组最终体重为A2>F2>A1>F1。饵料相同时,2次/d组生长速度、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1次/d组(P<0.05);相同投喂频率条件下,饲料组生长极显著快于饵料鱼组(P<0.01),饵料系数(FC)与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饵料鱼组(P<0.01)。饵料类型和投喂频率对饵料系数(FC)、粗蛋白和粗...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雅丽 王语同 孙晶 卢运超 陈天楠 王于众 舒锐 吴丛迪 胡鲲
为了解可控式集装箱养殖模式对乌鳢营养组成、组织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传统池塘养殖乌鳢(Channa Argus)(TW)作为对照,比较了其与可控式集装箱养殖乌鳢(JW)在肌肉营养组成(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组织形态(肌肉、肠道)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两种养殖模式下乌鳢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从两种养殖模式的乌鳢肌肉检测出了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TW组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JW组(P<0.05),JW组总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TW组(P<0.05),JW组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之和显著高于TW组(P0.4,ω-6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ω-3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TW,P<0.05)。两组养殖模式中,TW组乌鳢的肌纤维比JW组的更细,体现为密度大、直径小,肌间脂肪高于JW组,表明TW组乌鳢肉质口感更好。而JW组乌鳢肌肉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更大,表明JW组乌鳢运动量较大,生长更快。JW组乌鳢肠道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多于TW组,表明JW组乌鳢肠道对营养的吸收更好,且能更好的保护肠道健康。JW组乌鳢的肠道皱壁相比TW组更宽,隐窝更深,表明JW组乌鳢肠道对营养的吸收效率更高。两种养殖模式下乌鳢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有显著差异(P<0.05),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梭菌科(Clostridiaceae_1)在JW组乌鳢肠道中丰度最高,是JW组的肠道优势菌群;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梭杆菌科(Fusobacteriaceae)在TW组乌鳢肠道中丰度最高,是TW组的肠道优势菌群。研究结果从多个角度评价了新型集装箱控制养殖模式对乌鳢品质的影响,为集装箱养殖模式的技术创新和水产养殖模式改进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月月 傅子昕 张慧娟 高嵩 舒锐 罗永康 洪惠
为比较集装箱式与池塘养殖草鱼鱼肉的食用品质差异,以蒸煮得率、色泽、三磷酸腺苷关联物含量、模拟消化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指标,研究2种养殖方式草鱼生、熟状态下的品质差异;利用感官评价、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研究2种养殖方式草鱼在生、熟状态下的气味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差异。结果表明:1)集装箱式养殖和池塘养殖草鱼的蒸煮得率分别为78.59%和85.62%,集装箱式养殖草鱼的蒸煮得率显著(P<0.05)低于池塘养殖草鱼;2)集装箱式养殖生草鱼的亮度值显著(P<0.05)低于池塘养殖草鱼,但经蒸煮后2种养殖方式的草鱼肉亮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3)集装式养殖生草鱼的鲜味物质(肌苷酸)含量和体外模拟消化后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小分子肽含量高于池塘养殖;4)集装箱式养殖草鱼的腥味物质、水体污染物相对含量和种类都少于池塘养殖草鱼,集装箱式养殖草鱼在生、熟状态下的风味均优于池塘养殖。与池塘养殖草鱼相比,集装箱式养殖草鱼具有更好的食用品质。
关键词:
草鱼 集装箱式养殖 营养 风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