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2)
- 2023(10591)
- 2022(8392)
- 2021(7394)
- 2020(5997)
- 2019(13024)
- 2018(12774)
- 2017(23446)
- 2016(13332)
- 2015(14638)
- 2014(14530)
- 2013(13821)
- 2012(12481)
- 2011(11002)
- 2010(10794)
- 2009(9961)
- 2008(9829)
- 2007(8911)
- 2006(7951)
- 2005(7078)
- 学科
- 济(49288)
- 经济(49193)
- 管理(36136)
- 业(34376)
- 企(26220)
- 企业(26220)
- 方法(20039)
- 数学(17613)
- 数学方法(17435)
- 农(16507)
- 中国(15660)
- 学(13582)
- 财(13120)
- 业经(12598)
- 制(11263)
- 农业(11091)
- 贸(10011)
- 贸易(10005)
- 易(9772)
- 地方(9362)
- 环境(8775)
- 银(8427)
- 银行(8367)
- 体(8244)
- 融(8028)
- 金融(8027)
- 行(7920)
- 技术(7798)
- 务(7684)
- 财务(7660)
- 机构
- 大学(191124)
- 学院(188853)
- 济(74034)
- 经济(72678)
- 研究(70869)
- 管理(66632)
- 理学(57995)
- 理学院(57271)
- 管理学(56069)
- 管理学院(55768)
- 中国(51571)
- 科学(48710)
- 农(47665)
- 京(40225)
- 所(38436)
- 农业(38374)
- 业大(37540)
- 研究所(35721)
- 财(33315)
- 中心(31301)
- 江(28937)
- 财经(26714)
- 院(26092)
- 农业大学(25296)
- 北京(24494)
- 经(24436)
- 省(23977)
- 经济学(23428)
- 范(23115)
- 师范(22565)
- 基金
- 项目(137069)
- 科学(106189)
- 基金(100717)
- 家(93452)
- 国家(92711)
- 研究(89461)
- 科学基金(76735)
- 社会(57553)
- 社会科(54474)
- 社会科学(54461)
- 省(54087)
- 基金项目(53427)
- 自然(52756)
- 自然科(51542)
- 自然科学(51518)
- 自然科学基金(50628)
- 划(46649)
- 教育(39972)
- 资助(39429)
- 编号(32481)
- 重点(32019)
- 发(29590)
- 计划(29404)
- 部(29012)
- 创(28645)
- 科研(27562)
- 创新(27037)
- 科技(26103)
- 业(25938)
- 成果(25398)
共检索到2741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谢苏明 王裕玉 聂志娟 孙毅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倪金金 王裕玉 徐钢春 聂志娟 李全杰 徐跑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抗氧化状态、消化酶、组织结构及HSP70、Cu/Zn-SOD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0.2 kg/m~3(SD1)、0.4 kg/m~3(SD2)和0.6 kg/m~3 (SD3),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60天、90天和120天采集样本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的最终密度分别为5.64 kg/m~3(SD1)、8.79 kg/m~3(SD2)和11.21 kg/m~3(SD3)。养殖前90 d,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各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20 d时SD1组显著高于SD3组(P0.05),而90~120 d时,SD1组显著低于SD3组(P0.05);各密度组肝脏HSP70、Cu/Zn-SOD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0 d和60 d没有显著差异(P>0.05),90 d和120 d时SD3组肝脏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SD1与SD2组(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裕玉 徐跑 聂志娟 邵乃麟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15 000和25 000尾/槽2个养殖密度,经过12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皮质醇和溶菌酶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组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组。在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生长方程分别为y=0.031 6x~(2.903 8)(R~2=0.980 1)和y=0.032 1x~(2.898 5)(R~2=0.982 4)。结果表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高密度养殖而不影响大口黑鲈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乃松 周洁 靳利娜 周恒永 马建忠 仇小洁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禁食对体质量为(100±1)g的1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实验期间,对照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2次;禁食组禁食3周后恢复投喂3周。实验期间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逐渐增加。6周后,对照组鱼体增重率为10.99%,体长增加率为3.07%。禁食组禁食3周期间,鱼体质量下降了5.08%、体长减少了1.79%。同时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禁食结束时仅为对照组的29.93%。恢复投喂2周后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贾松鹏 郭晓瑞 张岚 龚佳航 胡玉洁 程涛 尚勤磊 乔志刚 李学军 王磊
本实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陆基推水集装箱(简称"陆基集装箱")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大口黑鲈在养殖过程中适宜的投喂频率。本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62.53±2.15) g,体长为(18.84±0.15) cm的大口黑鲈进行养殖,在陆基集装箱养殖模式下,全程采用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每箱养殖密度均为70尾/m~3,设2次/d(F2)、3次/d(F3)、4次/d(F4)三个投喂频率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60、90天从每箱中随机捞取30尾鱼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用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溶解氧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减少;生长速度、摄食率、饵料系数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肥满度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无明显变化;成活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三组间在氨氮、亚硝态氮、溶解氧、生长速度、摄食率、饵料系数、肥满度和成活率方面,差异均不显著。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陆基集装箱养殖大口黑鲈最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新宇 史宝 王成刚 程汉良 马晓东
本研究采用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探究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生长、生理指标以及水质因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50.64±5.43) g的星康吉鳗为研究对象,实验共设2组,分别为1次/天(T1组)、2次/天(T2组),每组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70 d。实验每14天检测各养殖池实验鱼平均体重和循环水系统水质指标;实验结束时,采集星康吉鳗血液、组织相关样品,用于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T2组终末体重(FBW)、终末体长(FBL)、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T1组(P<0.05),T1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T2组(P<0.05)。T1组血清丙二醛(MDA)显著高于T2组(P<0.05),T2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肝脏谷丙转氨酶(ALT)、肠道胰蛋白酶(TPS)显著高于T1组(P<0.05);生物滤池出口水NO_(2)~(–)-N在4:00、8:00显著低于其他2个实验组出口水(P<0.05);T2组2种指标的24h变化幅度均小于T1组。整个实验周期内各水质指标均维持在安全养殖范围内,其中在第70天时T2组总氮(TN)、总磷(TP)显著高于T1组(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国庆 黄治国 刘振山 王新华 刘守仁 杨利国
目的通过对羔羊IGF-Ⅰ和IGF-ⅠR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的研究,为羔羊生长发育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30、60、90和120日龄的雄性哈萨克羊和新疆细毛羊各6只(共54只,120日龄只有新疆细毛羊),测体重后屠宰,采取肝脏,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以GAPDH基因为内标,检测IGF-Ⅰ和IGF-ⅠR基因的发育性变化,并进行品种之间比较。结果(1)肝脏IGF-Ⅰ基因的表达量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雄性哈萨克羊肝脏IGF-Ⅰ基因的表达量从2日龄到60日龄持续上升,60日龄后开始下降,90日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前三个时期(P<0.05);雄性新疆细毛羊肝脏IGF-Ⅰ基因的表达量从2日龄到9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建军 吴凡 田娟 陆星 喻丽娟
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Oreachromis niloticus)幼鱼(3.78 g±0.01 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10%、12%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12%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脏体比以及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2)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3)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4)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莫介化 李春枝 王晓斌 卢伟华 郑建波 罗健民 蔡奕琪 冯秋宇 陈世文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的生长规律,本研究选取规格一致[平均体长(6.70±0.64) cm,平均体质量(4.38±1.40) g]的大口黑鲈幼鱼分别按80 ind/m~3(D1组)、96 ind/m~3(D2组)、112 ind/m~3(D3组)、128 ind/m~3(D4组)放养密度饲养在16个2.5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桶中,每个密度组设4个平行,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口径的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实验时间为160 d。结果显示:4组大口黑鲈终末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指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平均成活率82.50%~85.63%,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饵料系数(FCR)是1.5,最高是D4组1.74,最低是D1组1.34,各密度组FCR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D1组与D3组、D1组与D4组和D2与D4组差异显著,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4组大口黑鲈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体长(L)与日龄(t)均呈线性关系,可用一次线性函数拟合(L=aL~t+b,a=0.107 2~0.112 4,b=6.632 7~7.107 8);体质量(m)与日龄(t)均呈指数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拟合(m=beat,a=0.025 2~0.026 2,b=5.869 4~6.658 4);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可用幂函数拟合(m=aL~b,a=0.008 3~0.009 4,b=3.208 3~3.250 2),方程b值接近3,结果表明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属于等速生长模型,其生长规律与侧扁型鱼类的生长规律基本一致。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牟玉超 梁萌青 郑珂珂 卫育良
本研究利用低分子水解鱼蛋白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高植物蛋白饲料,研究不同水平低分子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4.16±0.01)g]生长性能、鱼体组成及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igf-ir)表达的影响。水解鱼蛋白分别替代总蛋白的5%(uf-5)、10%(uf-10)、20%(uf-20)的鱼粉,无添加fph组为对照组(uf-0),用这4种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84 d,结果显示,uf-0、uf-5和uf-1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uf-...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韦众 鲍传和
通过对河蟹解剖称重, 计算生殖指数和肝脏指数, 研究了河蟹卵巢和肝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河蟹卵巢发育的能量主要由肝脏消耗提供; 池塘养殖的河蟹性腺发育先于湖泊放流的河蟹, 成熟度较高; 100g 左右的雌蟹性腺发育最早最快。
关键词:
河蟹,生殖指数,肝脏指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寿兵 程力日见 刘兴国
为建立关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适宜性的评价系统,为普通养殖户提供更为科学的池塘溶解氧管理和调节指导,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面向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浓度的适宜性分级及其分值,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荟萃分析,确定了不同适宜度等级的评价基准和评分方法。大口黑鲈池塘溶解氧适宜度等级及相应浓度范围确定为:最适期≥8.20 mg/L,正常期8.20~5.50 mg/L,影响期5.50~1.20 mg/L,危险期1.20~0.80 mg/L以及死亡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程果锋 吴宗凡 时旭 朱浩 刘兴国 张增胜 郭益顿
为探索一种经济可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将温室大棚养殖与水质净化设备以及增氧设备涌浪机等合理搭配的简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以加州鲈鱼为养殖对象,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水质指标、鱼类生长状况以及系统经济前景。结果表明,经过4个月的养殖,该系统鱼类养殖密度由初始2.12 kg/m3增加到5.86 kg/m3,成活率达到95.1%。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期间氨氮、亚硝氮和溶解氧平均浓度分别为(0.66±0.35)mg/L、(0.19±0.089)mg/L和(6.64±0.25)mg/L;水温维持在27.34~28.00℃,pH为6.73~7.34。经济分析表明:每667 m2池塘养殖利润可...
关键词:
温室 池塘 循环水 养殖 涌浪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健 李吉涛
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