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8)
- 2023(8036)
- 2022(6847)
- 2021(5949)
- 2020(5142)
- 2019(11363)
- 2018(11238)
- 2017(22467)
- 2016(11829)
- 2015(13338)
- 2014(13276)
- 2013(13508)
- 2012(12949)
- 2011(12214)
- 2010(12517)
- 2009(11837)
- 2008(11339)
- 2007(10265)
- 2006(9581)
- 2005(8828)
- 学科
- 济(78543)
- 经济(78491)
- 管理(32163)
- 业(28158)
- 方法(27390)
- 数学(25252)
- 数学方法(25146)
- 企(20068)
- 企业(20068)
- 地方(19747)
- 中国(18984)
- 农(15704)
- 地方经济(14050)
- 业经(13045)
- 学(12705)
- 财(12546)
- 制(11948)
- 环境(11228)
- 农业(10580)
- 贸(10548)
- 贸易(10541)
- 银(10237)
- 银行(10216)
- 易(10163)
- 行(9959)
- 融(9953)
- 金融(9952)
- 发(8934)
- 体(8812)
- 和(8263)
- 机构
- 大学(189798)
- 学院(189282)
- 济(95152)
- 经济(93529)
- 管理(69599)
- 研究(68866)
- 理学(59726)
- 理学院(59009)
- 管理学(58274)
- 管理学院(57907)
- 中国(51997)
- 财(41581)
- 京(39423)
- 科学(38907)
- 所(34955)
- 财经(33330)
- 经济学(31652)
- 研究所(31518)
- 经(30092)
- 中心(29598)
- 农(28634)
- 经济学院(28391)
- 江(27760)
- 业大(25193)
- 北京(25106)
- 财经大学(24556)
- 范(24345)
- 师范(24161)
- 院(24047)
- 农业(22500)
- 基金
- 项目(117848)
- 科学(93762)
- 研究(87072)
- 基金(86683)
- 家(74852)
- 国家(74293)
- 科学基金(62988)
- 社会(59399)
- 社会科(56551)
- 社会科学(56534)
- 基金项目(45907)
- 省(45473)
- 教育(38952)
- 划(37926)
- 自然(37447)
- 自然科(36485)
- 自然科学(36476)
- 自然科学基金(35823)
- 资助(35054)
- 编号(33947)
- 发(28111)
- 成果(27465)
- 部(27073)
- 重点(26957)
- 国家社会(25462)
- 创(24027)
- 课题(23682)
- 发展(23448)
- 教育部(23382)
- 展(23143)
- 期刊
- 济(111198)
- 经济(111198)
- 研究(63044)
- 中国(32911)
- 财(28960)
- 学报(25897)
- 管理(25878)
- 科学(25185)
- 农(25100)
- 大学(19822)
- 经济研究(19810)
- 融(19097)
- 金融(19097)
- 学学(18960)
- 财经(17728)
- 农业(17145)
- 技术(16054)
- 业经(15960)
- 经(15493)
- 问题(15226)
- 教育(14274)
- 贸(12039)
- 技术经济(12026)
- 统计(11109)
- 商业(10148)
- 国际(9988)
- 策(9649)
- 经济问题(9534)
- 理论(9185)
- 经济管理(8848)
共检索到288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道华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投入要素、产业结构以及要素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来说,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差距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其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地区间的交流学习,提高落后地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率的学习效应。制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差异 要素效率 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金凤君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技术要素 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分析比较了1990~2008年中国各个省市区、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效率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中国的全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大于1,说明中国整体的能源效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擎 何枫 吕泉
采用三阶段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2002—2016年间我国重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进一步实证分析区域环境和科研投入要素对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重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相对偏低,其主要原因为规模无效率;技术效率的不断增长是重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改善的推动力量之一;高校规模、政府资金规模和研究生规模过大将不利于重点高校的技术转移效率提升;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会有助于减少高校经费投入冗余。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收敛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米娟 张楚宜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通过实证检验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制度和要素集聚四个因素影响的差异情况,特别是研究要素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差异性,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要素集聚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影响差异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立元 刘研召
本世纪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对中国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成本的两地区-两部门新经济地理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并在合理的参数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贸易成本的降低阻碍了劳动力、资本与可贸易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转移,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角度。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贸易成本 价格指数效应 本地市场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关键词:
要素流动 集聚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国
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对区域经济效率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章讨论了区域经济效率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模型,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未来的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清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经济收敛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郑逸芳 王强强 许佳贤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关键词:
生产要素 区域经济增长 差异性 收敛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何宜庆 钟宇生
本文依据1990~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金融数据,选用HHI指数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金融集聚度;运用主成分赋权法计算各地区的资本集聚度、劳动要素禀赋指数和技术集聚度;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得出区域金融集聚度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结果表明: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系数最高,金融集聚作用系数排在第三位。金融集聚度最高的东部地区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最明显;全国、东北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明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权 胡树华 王利军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在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究竟有多高,目前尚缺乏科学的评估模型对其进行准确测算。本文以有效专利量作为技术投入替代变量,建立了以资本、劳动与技术为投入的规模报酬可变的C-D生产函数改进模型,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领先区、崛起区和发展区三大区域,运用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岭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不同区域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差异。回归结果表明:规模报酬与经济发达程度负相关;领先区高端服务业比较发达,资本成为其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崛起区传统民营经济比重大,劳动的经济贡献高于技术贡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沈能
本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和地区能源效率,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从地理空间溢出的角度解释能源效率空间特征并提炼出影响区域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全国和地区能源效率符合倒"U"曲线特征,全国范围内能源效率的空间差距逐步扩大;(2)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外部效应,政府在制定能源节能战略时,应对区域间节能合作及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给予更多的关注;(3)能源效率同政府干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资源禀赋变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开放程度、能源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能源效率 非合意产出 空间依赖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肖冰
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