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22)
2023(17582)
2022(14669)
2021(13368)
2020(11033)
2019(25014)
2018(24381)
2017(47453)
2016(24833)
2015(27962)
2014(27820)
2013(27657)
2012(25427)
2011(22879)
2010(23189)
2009(21565)
2008(20082)
2007(17645)
2006(15612)
2005(13966)
作者
(71229)
(59198)
(58738)
(56017)
(37532)
(28167)
(26890)
(23008)
(22457)
(21019)
(19959)
(19933)
(18691)
(18594)
(18240)
(18025)
(17525)
(16993)
(16821)
(16775)
(14606)
(14266)
(14095)
(13451)
(13438)
(13089)
(12959)
(12621)
(11928)
(11477)
学科
(122894)
经济(122784)
管理(72392)
(69203)
(58720)
企业(58720)
方法(48618)
数学(41582)
数学方法(41161)
中国(32988)
地方(29183)
业经(28475)
(27731)
金融(27729)
(27677)
(27646)
(25880)
银行(25846)
(24955)
(22722)
贸易(22706)
(22425)
(22089)
(21875)
农业(18883)
理论(18519)
产业(18316)
技术(17120)
(17017)
(16983)
机构
大学(359843)
学院(358818)
(157800)
经济(154664)
管理(142969)
理学(123903)
理学院(122607)
管理学(120744)
研究(120591)
管理学院(120099)
中国(93803)
(74976)
科学(70467)
(70258)
(58611)
财经(56866)
中心(55559)
研究所(53267)
(51680)
(51410)
(51167)
经济学(49917)
业大(49113)
北京(47258)
(46111)
师范(45740)
经济学院(45033)
(43680)
财经大学(42447)
(42091)
基金
项目(244372)
科学(193573)
研究(182131)
基金(178618)
(153685)
国家(152414)
科学基金(132276)
社会(118799)
社会科(112963)
社会科学(112937)
(94878)
基金项目(94467)
自然(82633)
教育(81753)
自然科(80725)
自然科学(80713)
自然科学基金(79273)
(78241)
编号(73271)
资助(72764)
成果(58986)
(54121)
重点(54057)
(53487)
(51228)
课题(49766)
国家社会(49733)
创新(47741)
教育部(47341)
人文(46880)
期刊
(173371)
经济(173371)
研究(110793)
中国(64830)
管理(52959)
(52261)
学报(51733)
科学(48250)
(46709)
(41891)
金融(41891)
大学(40054)
学学(37735)
教育(34999)
农业(31928)
技术(30629)
经济研究(29302)
财经(28585)
业经(26902)
(24700)
问题(22514)
技术经济(19127)
图书(18747)
(18300)
理论(17655)
现代(16495)
商业(16466)
科技(16449)
统计(16379)
(16040)
共检索到533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任文龙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运用2017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将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进行界定及分类,测度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效应及融合互动效应。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综合融合水平稳步上升,各部门之间融合度有明显差异,直接融合度高于间接融合度;数字经济产业各部门与文化产业各部门融合互动度波动上升,但部门之间融合互动影响力和感应力存在非对称性,从影响力系数来看,数字产品制造业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拉动效应最强,从感应力系数来看,数字要素驱动业对文化产业的供给驱动效应最强。基于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研究发现,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综合融合效应总体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融合互动效应较为突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武晓婷  张恪渝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划分为四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基于投入产出法,从融合贡献和融合互动视角,构建直接融合度、综合融合度和改进型融合互动指数,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首先,从数字经济部门整体看,直接融合度与制造业技术密集程度成正比;综合融合度在排名上呈现出与直接融合度相一致的特征,但数值却高很多,这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的间接贡献很大,同时,数字经济产业在制造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比拉动作用更强。其次,从数字经济细分部门看,数字产品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度都最高,与技术密集度低的制造业直接融合度较低,且拉动效应不明显,推动优势更明显;数字要素驱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程度都较高;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较高,但融合互动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数字技术应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和融合互动度都最低,产业融合存在障碍。基于融合贡献度、融合互动方向及强度上的差异,应优先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精准化数字产品服务业;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数字技术在各类制造业中的普及度和创新度,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成韦  赵炳新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本文运用国家2005、2010和2015年投入产出数据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金融集聚背景下的城市关联网络,借用社会网络方法测度城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2005-2015,金融集聚城市关联格局逐渐由部分省会城市构成的"轴辐"式布局向东、中部城市"全域"式网络布局发展;少数关键城市发挥着以最短路径承载金融要素在城市间流通的中介作用,且多数城市倾向与核心城市进行直接金融要素交流,逐渐减少对中介城市的依赖;大多数城市的金融辐射力较小、围绕少数关键城市形成相对紧密的关联网络,且城市对网络的影响力逐步拉大;逐步形成"分界线"轴带、东部沿海轴带和长江经济带轴带;城市组团格局在金融集聚进程中趋于均衡化和泛化、且子群内部自组织性和强度均在不断增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诚  
所谓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拉动和推动两个方面,并分别由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测量。影响力系数反映了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辐射程度,感应度系数反映了一个产业受其他产业的波及程度。利用全国2002年、2005年调整后的62个部门不变价表测算了我国目前的产业关联现状及特点,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古冰  
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1995-201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产业融合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对相关产业产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古冰  
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1995-201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产业融合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对相关产业产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亮  
文章基于2002—2020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将传统的投入产出表转换为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投入产出表,运用分劈系数将文化产业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中剥离出来,测算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并进一步对文化产业的波及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2—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规模从2002年的1.07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8.67万亿元,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核心层部门在总产出和增加值规模上远高于文化产业相关层部门以及其他非文化产业部门。波及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核心层部门呈现高拉动力、高推动力特征,基础性产业特征显著;而文化产业相关层部门呈现低拉动力、低推动力特征,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燕  胡日东  
投入产出表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1995年、1997年以及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1995~2000年间各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岳平  葛岳静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和全国最新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计算和分析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程度和影响力系数、感应程度和感应度系数、各项最终需求的诱发额和诱发系数、各部门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总体联系等指标,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揭示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并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提出各项需求政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蒋萍  王勇  
本文基于中国省区间比较和国际比较的双重视角,应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业关联系数,全面分析了中国金融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发现,中国及各省区金融业产业关联链长;东部地区金融业的关联效应最大,东北地区金融业的关联效应最小;中国金融业对各行业的总影响正在不断变大;中国金融业关联作用较大产业主要为物质资本型和流通服务部门,而发达国家则主要为服务业部门。最后,文章从产业关联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金融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利华  张宗扬  顾金亮  
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利用改进的产业关联系数矩阵,分析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其产业链。实证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为最终需求型产业,在其需求结构中,政府消费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上游产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下游产业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教育业;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较为传统,与现代信息传输、先进制造等产业关联较弱。文化产业对自身的关联程度较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在突破自身路径依赖的同时加大拓宽自身产业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赵勇  任保平  
基于图论最大权重生成树原理的投入产出定性分析和网络关系动态演化模型可以分别从比较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刻画产业结构演化的特点。本文基于1995年和2010年中国产业结构基础树,比较静态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并采用主体调整网络演化模型,估计这15年间中国产业结构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关键生产部门没有发生变化,农林牧渔和采矿业、化学工业在产业体系中仍居于关键地位;中国产业结构得以改善,产业链条延长,部门关联度加深,产业波及源对相关产业的波及效果明显增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齐亚伟  陈洪章  
本文基于全国投入产出表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42个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和8大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主导产业仍集中在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农业的消费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较高,而从投资和出口需求来看,第二产业的生产诱发效应比较明显;北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中部区域在带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区域内的乘数效应要远远大于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溢出效应又高于反馈效应,表明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关联性还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本地产业部门的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齐亚伟  陈洪章  
本文基于全国投入产出表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42个产业部门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和8大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主导产业仍集中在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农业的消费需求生产诱发系数较高,而从投资和出口需求来看,第二产业的生产诱发效应比较明显;北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中部区域在带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区域内的乘数效应要远远大于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溢出效应又高于反馈效应,表明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关联性还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增长主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