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67)
- 2023(5058)
- 2022(4397)
- 2021(3984)
- 2020(3287)
- 2019(7448)
- 2018(7357)
- 2017(13625)
- 2016(7642)
- 2015(8493)
- 2014(8645)
- 2013(8451)
- 2012(7927)
- 2011(7252)
- 2010(7487)
- 2009(7282)
- 2008(7242)
- 2007(6526)
- 2006(5886)
- 2005(5673)
- 学科
- 管理(29731)
- 济(27804)
- 经济(27723)
- 业(24971)
- 企(22773)
- 企业(22773)
- 制(11873)
- 财(11097)
- 方法(9708)
- 体(8831)
- 业经(8114)
- 农(7677)
- 中国(7629)
- 数学(7447)
- 数学方法(7375)
- 体制(7214)
- 学(6719)
- 务(6559)
- 财务(6541)
- 财务管理(6521)
- 企业财务(6212)
- 银(6007)
- 银行(5980)
- 划(5840)
- 融(5705)
- 金融(5703)
- 行(5695)
- 贸(5069)
- 贸易(5064)
- 技术(5052)
- 机构
- 大学(113651)
- 学院(111644)
- 济(45804)
- 经济(44800)
- 管理(41901)
- 研究(39290)
- 理学(35560)
- 理学院(35148)
- 管理学(34649)
- 管理学院(34428)
- 中国(30175)
- 财(25415)
- 京(23824)
- 科学(22695)
- 所(19832)
- 农(19192)
- 财经(19028)
- 江(18345)
- 中心(17597)
- 研究所(17580)
- 经(17198)
- 业大(16105)
- 农业(14949)
- 北京(14890)
- 院(14407)
- 经济学(14243)
- 财经大学(14134)
- 州(13791)
- 范(13436)
- 师范(13238)
- 基金
- 项目(72464)
- 科学(57673)
- 基金(53666)
- 研究(52934)
- 家(46875)
- 国家(46510)
- 科学基金(39882)
- 社会(34711)
- 社会科(32855)
- 社会科学(32847)
- 基金项目(28052)
- 省(28007)
- 自然(25413)
- 自然科(24823)
- 自然科学(24816)
- 教育(24537)
- 自然科学基金(24402)
- 划(23746)
- 资助(21436)
- 编号(20314)
- 制(19791)
- 成果(17933)
- 部(16741)
- 重点(16734)
- 创(15596)
- 课题(14905)
- 发(14889)
- 创新(14754)
- 国家社会(14657)
- 教育部(14535)
共检索到179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玟秀 秦真东 Sarath Babu V 周萌 梁日深 莫金凤 吴灶和 张轩 赵丽娟 林蠡
为了阐明肠道气呼吸对泥鳅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抑制大鳞副泥鳅肠道气呼吸,探究其主要呼吸器官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被抑制肠道气呼吸的大鳞副泥鳅通常在1周左右死亡。当被抑制肠道气呼吸的大鳞副泥鳅出现垂死时,采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鳃、皮肤、前肠、中肠、后肠以及直肠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阿利新蓝—高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组织切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的病理变化:①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丝末端充血,背部皮肤表皮层的毛细血管收缩并减少,且真皮层细胞呈畸形,前肠黏膜褶膨大,后肠浆膜层有血红细胞渗出,后肠、直肠结缔组织显著增厚;②AB-PAS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背部皮肤、后肠、直肠组织中嗜酸性空泡细胞均增多,前肠和中肠固有层酸性黏蛋白含量增多,黏膜下层中性黏蛋白含量减少;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丝鳃小片表面皱缩,表皮受损脱落,背部皮肤表面分泌孔增加,中肠内腔表面突起增多,后肠和直肠絮状颗粒增多。研究表明,抑制大鳞副泥鳅肠道气呼吸会引发其主要呼吸器官上皮组织出现黏液细胞增多、血红细胞溢出等病理变化,甚至导致机体死亡,由此可知,肠道气呼吸行为是大鳞副泥鳅的必要生理活动。本研究将为大鳞副泥鳅的健康养殖及幼苗培育提供新的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玟秀 秦真东 Sarath Bubu V 周萌 梁日深 莫金凤 吴灶和 张轩 赵丽娟 林蠡
为了阐明肠道气呼吸对泥鳅的生理作用,本研究通过抑制大鳞副泥鳅肠道气呼吸,探究其主要呼吸器官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被抑制肠道气呼吸的大鳞副泥鳅通常在1周左右出现死亡。当被抑制肠道气呼吸的大鳞副泥鳅出现垂死时,采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鳃、皮肤、前肠、中肠、后肠以及直肠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阿利新蓝—高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组织切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的病理变化包括:(1)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泥鳅鰓丝末端充血,背部皮肤表皮层的毛细血管收缩并减少,且真皮层细胞呈畸形,前肠黏膜褶膨大,后肠浆膜层有血红细胞渗出,后肠、直肠结缔组织显著增厚;(2)AB-PAS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泥鳅鳃、背部皮肤、后肠、直肠组织均出现嗜酸性空泡细胞增多,前肠和中肠固有层酸性黏蛋白含量增多,黏膜下层中性黏蛋白含量减少;(3)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泥鳅鳃丝鳃小片表面呈皱褶,表皮受损脱落,背部皮肤表面分泌孔增加,中肠内腔表面突起增多,后肠和直肠絮状颗粒增多。研究表明,抑制大鳞副泥鳅肠道气呼吸会引发其主要呼吸器官上皮组织出现黏液细胞增多、血红细胞溢出等病理变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肠道气呼吸行为是大鳞副泥鳅的必要生理活动。本研究将为大鳞副泥鳅的健康养殖及幼苗培育提供新的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亦巍 王光洁
研究了外源Ca2+、BR对低温下玉米胚芽呼吸速率、膜透性以及对线粒体呼吸控制比、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a2+、BR处理,相应提高了种苗胚芽的呼吸速率,降低膜透性。低温下经Ca2+、BR处理的玉米种苗,其线粒体有较高的呼吸控制比。Ca2+处理的线粒体中SOD活性比对照高;MDA含量比对照低。Ca2+和BR可能是在低温下通过维持膜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来提高玉米种苗的耐冷性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夏涛 刘纪麟
研究了玉米素(ZT)、苄氨基嘌呤(BAP)对玉米根、花药组织呼吸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高浓度的ZT和BAP能够抑制组织的呼吸强度.结合KCN+ZT/BAP处理的实验结果,认为ZT和BAP对组织呼吸强度的抑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抗氰呼吸途径来实现的.讨论了内源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含量——呼吸系统——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海燕 张珍珍 倪博 刘蓓蓓 冯志新
【背景】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通过定植猪呼吸道黏膜层,破坏呼吸道炎性反应平衡,引起炎性损伤和持续性感染。短的上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1蛋白(short palate lung and nasal epithelial clone1,SPLUNC1)是呼吸道黏膜分泌的具有重要抗菌和抗炎功能的蛋白,被认为是呼吸道黏膜面对危险信号时的“信号传感器”。【目的】从Mhp和SPLUNC1相互作用入手,分析Mhp感染对SPLUNC1表达的影响以及SPLUNC1对Mhp引起的炎性反应的调控作用,揭示Mhp引起炎性损伤的新机制,为解决Mhp持续性感染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猪肺炎支原体对猪支气管上皮细胞(porcine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PBECs)感染模型和猪体感染模型,通过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ting等方法,分别检测Mhp感染后对肺脏中SPLUNC1以及体外PBECs中SPLUNC1转录和表达的影响。克隆并扩增猪源SPLUNC1基因通过酶切鉴定,构建成功SPLUNC1真核和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SPLUNC1以及pET28a-SPLUNC1。与此同时,设计靶向SPLUNC1的siRNA干扰片段。利用体外SPLUNC1蛋白孵育、体内呼吸道黏膜SPLUNC1抗体封闭,通过Mhp CCU50检测明确SPLUNC1对Mhp体内外生长的影响。在猪支气管上皮细胞中,通过过表达或siRNA干扰SPLUNC1基因,后感染Mhp,利用Western-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明确SPLUNC1对Mhp的黏附作用、诱导炎性因子表达以及MAPK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Mhp感染猪后可引起肺脏实变,主要组织病理表现为肺脏炎性损伤,同时显著上调肺泡灌洗液中趋化因子CXCL8和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分泌。Mhp体内外感染后,体内肺脏和体外猪支气管上皮细胞中SPLUNC1的转录和表达均显著下调。以上研究表明,Mhp可诱导肺脏炎性反应,抑制SPLUNC1表达。另一方面,体外PBECs中过表达SPLUNC1后,Mhp感染引起的CXCL8表达显著减少;siRNA干扰SPLUNC1后,Mhp感染引起的CXCL8表达显著增加,表明SPLUNC1负调控Mhp感染引起的CXCL8表达。基于Mhp感染入侵呼吸道过程,本研究进一步解析SPLUNC1负调控CXCL8表达的机制。结果表明:无论是SPLUNC1和Mhp体外孵育,还是SPLUNC1抗体体内封闭,Mhp的体内外生长均未受影响;SPLUNC1的过表达或siRNA干扰对Mhp体外黏附PBECs的能力也无显著影响;过表达SPLUNC1可抑制pERK和IκBα的激活,相反SPLUNC1 siRNA干扰后,可促进pERK和IκBα的激活。以上研究证明SPLUNC1不是通过调控Mhp的生长和黏附,而是通过负调控MAPK-ERK通路的活化来调控CXCL8的表达。【结论】SPLUNC1可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来调控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维护宿主炎性平衡;与此同时,Mhp感染后可通过抑制SPLUNC1的表达来破坏宿主炎性反应的平衡调控,进而引起炎性损伤。本研究为解析Mhp感染损伤机制提供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根平 荆家海
利用呼吸抑制剂和解偶联剂探讨了在渗透胁迫下大豆下胚轴细胞透性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渗透胁迫和呼吸抑制剂KCN、解偶联剂DNP均可以引起大豆下胚轴细胞透性显著增大,尤以DNP的效应最大.各处理下,透出物中以K~+为主.渗透胁迫下,呼吸速率降低;细胞透性增大与渗透胁迫程度呈正相关,而与呼吸速率下降和A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龙良启 汤宝贵 赵振山 简运华
用从 10 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 4种引物对自然群体中的泥鳅、大鳞副泥鳅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 :4种引物 (S2 9、S96、S97、S99)分析所得泥鳅种群内遗传纯度分别为 0 .544 9、0 .4 94 6、0 .592 6、0 .642 0 ,大鳞副泥鳅遗传纯度分别为 0 .4 4 49、0 .4 30 4、0 .5159、0 .542 4 ;两者间遗传距离依次为 0 .5385、0 .5714、0 .50 2 4、0 .52 66;泥鳅特征带 1.0kb、0 .6kb、0 .9kb、0 .2kb ,大鳞副泥鳅特征带 0 .7kb、0 .52kb、0 .65kb、0 .5kb...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翠玲 刘建朝 姚晨
为了从生理学角度阐明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三羧酸循环的抑制剂之一丙二酸(C3H4O4)、呼吸链抑制剂叠氮化钠(NaN3)、呼吸链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以及质膜H+-ATPase抑制剂钒酸钠(Na3VO4)对小麦幼苗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丙二酸浓度由0增加到1.0 mmol/L时,NRA直线下降,而当丙二酸浓度由1.0 mmol/L再增加到5.0 mmol/L时,NRA几乎保持不变;当NaN3浓度由0 mmol/L增加到1.0 mmol/L时,NRA近直线下降,当NaN3浓度由1.0 mmol/L增加至5.0mmol...
关键词:
小麦根系 呼吸抑制剂 硝酸还原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彩霞 高荣孚
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 Var.)种子中存在ABA等内源抑制物,其对离体胚发芽时的呼吸速率、呼吸途径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和6-P-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与外源ABA有很大的差别.外源ABA处理的胚具有抗氰呼吸,而内源抑制物处理的胚不具抗氰呼吸.外源ABA和内源抑制物二者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洋白蜡离体胚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的比例,ABA则较大地诱导了磷酸戊糖途径.这种影响呼吸作用的明显差异表明内源抑制物质与外源ABA在作用方式上存在差别;同时也表明洋白蜡种子的休眠是多种抑制物质(包括内源ABA)的综合效应.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德会 李贤伟 王巧 荣丽 杨渺 刘朔
林木根系呼吸受多种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对温度(包括大气、土壤温度)的响应呈正相关,温度通过影响根系活性从而促进或抑制根系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土壤湿度对林木根系呼吸的影响效应与温度相似。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根系呼吸的进行。不同的森林类型的根系组织中氮元素和还原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不同,这从生理的角度解释了不同物种间根系呼吸的差异,包括施肥和采伐等在内的人为因素,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根系呼吸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大小。森林生态系统内根系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积极。在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趋势下,植物光合能力增强,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地下,根系呼吸也出现相应的增强。就林木根系呼吸的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乙江 杨晶晶 牛自兵 创向辉 杨倩
[目的]IgA在呼吸道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黏膜免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黄牛呼吸道IgA分泌细胞和淋巴组织的分布尤为重要。[方法]本试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组织学技术对5头7岁健康婆罗门黄牛的鼻黏膜、气管、肺内支气管、肺组织的IgA分泌细胞和淋巴组织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黄牛的鼻黏膜、气管、肺内支气管、肺中均分布有IgA分泌细胞,且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下以及腺体周围。其数量在鼻黏膜中最多,气管次之,肺内支气管和肺组织中IgA分泌细胞较少。此外,从鼻黏膜到肺内支气管黏膜下均分布有较多的淋巴组织
关键词:
黄牛 IgA分泌细胞 淋巴组织 呼吸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仲嘉 易少奎 于永耀 黄松钱 沈宇东 郭青松 王卫民
对长江流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进行了系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二倍体泥鳅(2n)与多倍体泥鳅(3n,4n,5n)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二倍体泥鳅数目占有绝对优势,少量多倍体泥鳅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及若干湖泊。此外,显著性分析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雌性个体都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物种间个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二倍体泥鳅的体长与体质量明显小于三倍体泥鳅及四倍体泥鳅,而三倍体泥鳅与四倍体泥鳅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群体中,泥鳅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大鳞副泥鳅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呈负相关,大鳞副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多倍体泥...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坤 凌去非 李倩 成芳 徐海军
选取鳞片作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年龄鉴定材料,并对两种鱼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体长与鳞径均呈直线相关,其相关式分别为泥鳅L=99.577R+9.7435(r=0.997);大鳞副泥鳅L=74.445R+9.6442(r=0.995)。两种鱼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相关式分别为泥鳅W=0.0118L2.8644(r=0.899)和大鳞副泥鳅W=0.0146L2.8135(r=0.923)。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能较好地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拟合(P
关键词:
泥鳅 大鳞副泥鳅 年龄 生长 苏州地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松钱 王也可 赵婷 王卫民 罗毅 曹小娟
2012年10月于河南郑州采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5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77尾,通过鳞片和耳石磨片对其进行年龄鉴定以及生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鳞片和耳石磨片均适合用于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年龄与生长研究;2种鳅类均有5个年龄组,1~3龄居多;体长和鳞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分别为LP=4.4602r+5.3128、LM=8.5110r+3.0081;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达式分别为WP=0.008L3.051、WM=0.009L2.992,属等速增长类型;体长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亚秋 王志坚 李新辉 常藕琴
为了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肾脏发育的一般规律,利用组织学的方法,对0~50日龄大鳞副泥鳅肾脏的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体内有一条贯穿身体的原始肾管。2日龄仔鱼前肾小管管壁细胞排列疏松;5日龄前肾小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间界限不清;7日龄前肾小管之间出现散在的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12日龄前肾小管继续分化,可见分化雏形的肾小体,中肾近曲小管开始分化形成;15日龄后,出现肾单位,肾小球形成由间充质细胞构成网状结构,肾脏腹侧可见大血管;20日龄中肾结构致密,腹侧血管(静脉)充满血液,远曲小管分化形成;30日龄中肾小管管壁多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十分紧密;50日龄后,中肾肾小体散在分布,远曲小管、近曲小管以及集合管等肾小管结构趋于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