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38)
2023(4831)
2022(4130)
2021(3709)
2020(3165)
2019(6871)
2018(6848)
2017(12547)
2016(7344)
2015(8167)
2014(8153)
2013(7960)
2012(7366)
2011(6703)
2010(6805)
2009(6564)
2008(6640)
2007(6033)
2006(5339)
2005(5051)
作者
(23716)
(20018)
(19892)
(18982)
(12943)
(9733)
(8915)
(7712)
(7575)
(7496)
(7112)
(6795)
(6772)
(6696)
(6528)
(6224)
(6079)
(5968)
(5936)
(5915)
(5193)
(5161)
(5110)
(4646)
(4636)
(4524)
(4513)
(4475)
(4188)
(4068)
学科
管理(25704)
(22926)
经济(22862)
(21936)
(19106)
企业(19106)
(10963)
(10322)
方法(8007)
(7801)
(7562)
(7008)
体制(6709)
业经(6698)
数学(6580)
数学方法(6508)
中国(6338)
(6268)
财务(6251)
财务管理(6234)
企业财务(5921)
(5373)
银行(5346)
环境(5110)
(5085)
(4901)
金融(4897)
(4801)
(4566)
(4523)
机构
大学(108107)
学院(107553)
(40425)
研究(40223)
经济(39508)
管理(35963)
理学(30578)
理学院(30150)
管理学(29584)
管理学院(29396)
中国(28741)
(27032)
科学(26756)
(22967)
(22597)
(22358)
农业(21657)
业大(20831)
研究所(20234)
(18041)
中心(17453)
财经(16939)
(15855)
(15251)
农业大学(14187)
(14068)
北京(13843)
(13286)
经济学(12684)
科学院(12580)
基金
项目(73757)
科学(56414)
基金(53255)
(48729)
研究(48688)
国家(48377)
科学基金(39954)
社会(30524)
(29953)
社会科(28863)
社会科学(28859)
基金项目(27993)
自然(27362)
自然科(26676)
自然科学(26655)
自然科学基金(26195)
(25237)
教育(22431)
资助(21504)
(18528)
编号(18164)
重点(17699)
(16032)
(15727)
计划(15653)
成果(15556)
(15487)
创新(14991)
(14652)
科研(14458)
期刊
(47211)
经济(47211)
研究(30687)
(26435)
学报(26228)
中国(24354)
科学(19976)
(19559)
大学(19336)
学学(18759)
农业(17995)
管理(14770)
(10145)
金融(10145)
教育(9256)
财经(9187)
(9137)
业大(8646)
技术(7944)
(7839)
农业大学(7524)
(7506)
业经(7122)
经济研究(6929)
问题(6100)
科技(5998)
财会(4965)
林业(4959)
(4854)
会计(4706)
共检索到165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范腕腕  王静  陈振东  袁高庆  黎起秦  林纬  
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7科37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的离体抑菌活性,发现羊耳菊全草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茎和叶2个不同部位的甲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中浓度分别为1.19×103和4.08×103mg/L。以羊耳菊茎秆提取物对离体水稻叶片纹枯病进行了防效试验,当其浓度为10×103mg/L时,先喷药后接种的预防效果为100%,先接种后喷药的治疗效果为92.38%。研究结果初步证实,羊耳菊含有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物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图永  高必达  何昆  陈先玉  
从水稻种子和植株内分离到 5 0种内生和表生细菌菌株 ,通过与水稻纹枯病菌的对峙培养 ,得到了 S- 1 1 ,S-1 3,S- 1 4和 S- 1 8共 4种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 .将这 4种菌株的菌悬液浸种杂交水稻威优46 ,形成细菌化种苗 ,4叶期接种水稻纹枯病菌 ,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 ;将它们的菌悬液以 3× 1 0 9/ m L 喷雾 ,发现菌株 S- 1 8对水稻纹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效果优于井岗霉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毓妹  李寒冰  毕铭照  王志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难防病害之一,寻找安全高效防治途径是控制该病害的一项任务。内生细菌的筛选与应用是生物防治中的热点之一,为筛选获得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丰富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从小麦植株中分离内生菌,并通过抑菌圈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得到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8株内生菌菌株中,有4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拮抗作用,其中W-1的抑菌效果最好;用其发酵液处理小麦纹枯病菌,导致菌丝形态畸形、消融,甚至断裂;发酵液处理的小麦生长正常,且该菌株可以在小麦植株中稳定定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文芳  魏松红  王海宁  李思博  李帅  张优  
从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多个地区采集水稻田土样。采用3点平板对峙培养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核萌发抑制法,综合筛选对水稻纹枯病菌有生防作用的生防菌。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211株生防菌中筛选出抑菌活性较高的1株真菌JLF6-2和3株细菌JLN3-2、SYN6-3及JLN3-8。4株生防菌株抑菌圈分别为38.30mm、18.30mm、33.30mm和22.50mm;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7.30%、63.29%、80.35%和100%;菌核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6.67%、83.33%、80.00%和6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庆芳  赵培强  郭鹏辉  李巧峡  韩静  
【目的】为黄芪与其他农作物和中草药合理轮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7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水提物为供试材料,采用琼胶平板法,测定其对引起黄芪根腐病的2种优势菌——尖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洋葱(球茎)、玉米(根、茎、叶)、小麦(全株)、苦豆子(全株)、苦参(根)、黄连(根)、苍耳子(果)、黄芩(根、叶)和板蓝根(全株)等9种植物的水提物对2种优势菌的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而葱(茎)、大蒜(茎)、韭菜(叶)、马铃薯(茎、叶)、甘草(根)、大黄(根、叶)、麻黄(根)、党参(根)等8种植物水提物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不同植物水提物对2种供试真菌活性的抑制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当植物水提物质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红  周宝利  张磊  付亚文  
对3种植物进行不同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提取效能的测定结果表明:PE-5的最佳提取液为50%乙醇超声波提取30m in的提取效率最高,抑菌效果很稳定;PE-18的最佳提取液为50%乙醇:80%丙酮(1∶1)超声波提取30m in抑菌效果最好;PE-27的最佳提取液为80%乙醇超声波提取30m in的提取效果最好。有的提取物混合后可以增加提取物的抑菌效率,其中PE-27与PE-18按1∶1混配后的抑菌率显著高于PE-27和PE-18,而有的提取物混合后降低了提取物的抑菌效率,PE-18与PE-17、PE-5混合后的抑菌率均低于PE-18。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迎青  李明海  杨媚  李勇  周而勋  
为获得进行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所需的高质量原生质体,选用该病菌强致病力菌株GD-118,分别从酶种类、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液pH值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6个方面优化了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从酶解时间和渗透压稳定剂及其浓度2个方面优化了原生质体的再生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组合是"纤维素酶+溶菌酶+崩溃酶"组合酶、总酶终质量浓度10mg/mL、菌丝菌龄15h、酶解时间3h、酶解温度35℃、酶液pH5.6、以0.6mol/LMgSO4.7H2O为渗透压稳定剂,此最佳条件组合所制备的原生质体产率高达4.00×107/g;原生质体最佳的再生条件是酶解3h的原生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迎青  李明海  杨媚  郑丽  赵东  周而勋  
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系统,并获得了一批pTHPR1转化子。为明确这些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在转化子库中抽取10个经过验证的转化子,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光照5个方面比较了它们与野生型菌株(GD-118)在生长速度、菌落颜色、菌核颜色和菌核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5℃和35℃且pH值为5.0、7.0、8.0时,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以甘氨酸为氮源且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野生型菌株,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则明显慢于野生型菌株;在10℃和35℃且pH值为4.0、5.0、6.0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艳霞  胡正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松红  王海宁  胡积祥  刘安迪  李平生  刘志恒  
为明确吉林省水稻纹枯病对噻呋酰胺药物的敏感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吉林省8个水稻产区分离获得的102株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对噻呋酰胺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最敏感菌株的Ec50值为0.0109mg·l-1,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为3.0913mg·l-1。多核菌株Ec50范围为0.0109~0.2023mg·l-1,双核菌株Ec50范围为0.2956~3.0913mg·l-1。供试多核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初步确定将多核菌株的Ec50平均值(0.0630±0.0388)mg·l-1作为吉林省水稻纹枯病对噻呋酰胺药物的敏感基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宁伟   罗丽   张艳   邱润霜   杨应美   赵紫芳   董文汉   杨根华  
【目的】探明云南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的病毒种类,筛选可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真菌病毒,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生防病毒资源。【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鉴定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的病毒种类,利用利巴韦林-高温尖端脱毒法筛选具有降低寄主致病力的病毒。【结果】通过比对分析菌株8-Q-36、2-R-11和2-Q-13序列,发现所获得的病毒可归类于6个真菌病毒科:双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内源体病毒科(Endornaviridae)、镰刀菌病毒科(Fusari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横纹病毒科(Rhabdoviridae)、全病毒科(Totiviridae),以及部分未分类病毒。与原始菌株8-Q-36相比,脱毒菌株8-Q-36-1的菌落形态更为蓬松,菌核有明显的色素沉着,且致病力明显增强。经双链RNA(dsRNA)提取检测发现,脱毒菌株8-Q-36-1中最大的一条≥10 kb的dsRNA缺失,由此可判定该dsRNA能够降低寄主致病力。经NCBI比对,发现该dsRNA的部分序列为RdRp序列,且与内源体病毒科的RdRp序列具有同源性,与相似性最高的病毒RsEV6序列的一致性为56.02%,因此菌株8-Q-36的分离物可能是一种新病毒,暂命名为RsEV11。【结论】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具有丰富的病毒多样性,其中菌株8-Q-36中存在能够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生防病毒分离物。本研究首次在双核丝核菌属(Ceratobasidium spp.)中发现了具有生防价值的真菌病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祥  侯明生  胡汉桥  
用采自湖北省44个县、市的6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与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融合群国际标准株AG-1IA、AG-1IB、AG-1IC、AG-4和AG-5进行了菌丝融合试验。结果证明,供试的62个菌株均能与AG-1IA株融合,其中有60株也能与AG-1IC株融合。比较而言,供试株与AG-1IA的融合率高于与AG-1IC的融合率。据此,供试菌株应归于R.Solani AG-1IA。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勇  李俊凯  徐汉虹  殷素侠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柠檬酸、草酸、水杨酸、乙酸、丙酸、山梨酸对多菌灵的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有机酸对多菌灵都有增效作用,当多菌灵与有机酸质量比为1∶2时其配比最合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草酸、柠檬酸对多菌灵的增效作用最明显,500 mg/L多菌灵原粉与有机酸以质量比为1∶2混配使用后,防效分别为80.26%、65.51%,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同样浓度的防效(36.22%)。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韩翔宇  杨红  马家瑞  吕彬  桑海旭  
从辽宁省水稻主产区17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73株。核相测定结果为多核丝核菌71株,双核丝核菌2株。对71株多核丝核菌,应用14个国际标准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供试71株多核丝核菌,67株分属于3个菌丝融合群:即AG1-IA、AG4-HGⅠ和AG4-HGⅡ,相应菌株数分别为57,6,4,出现频率依次为85.07%、8.96%和5.97%。其余4株与所有标准菌株均不融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美入  姚琴  杨家荣  胡小平  
【目的】研究5种植物提取物和残体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为利用生物熏蒸技术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棉花黄萎病主要致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XJ2008菌株为试材,测定韭菜、葱、薄荷、藿香和薰衣草5种植物的甲醇、水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将植物残体以质量分数2%添加到600g基质与田园土的混合样中混匀后,测定植物残体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5种植物提取物均对大丽轮枝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植物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甲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略强于水提取物;韭菜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