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9)
2023(6571)
2022(5598)
2021(5282)
2020(4419)
2019(10093)
2018(10090)
2017(18457)
2016(9805)
2015(10831)
2014(10671)
2013(10017)
2012(9039)
2011(8059)
2010(8429)
2009(7622)
2008(7587)
2007(7061)
2006(6013)
2005(5323)
作者
(26933)
(22464)
(22334)
(20917)
(14419)
(10586)
(10005)
(8668)
(8378)
(8130)
(7569)
(7447)
(7264)
(7206)
(6860)
(6757)
(6746)
(6443)
(6420)
(6343)
(5518)
(5466)
(5383)
(5114)
(5103)
(5006)
(4975)
(4971)
(4499)
(4447)
学科
(39384)
经济(39367)
(37253)
管理(37090)
(34800)
企业(34800)
方法(20005)
数学(17300)
数学方法(16849)
技术(16299)
技术管理(11862)
中国(10433)
业经(9606)
理论(9542)
(7928)
(7839)
(7605)
(7257)
地方(7175)
教学(6615)
(6464)
(6317)
经营(6243)
(6085)
银行(6084)
(6081)
贸易(6075)
(5932)
(5913)
(5797)
机构
学院(136443)
大学(133058)
管理(58295)
(53157)
经济(51981)
理学(50825)
理学院(50327)
管理学(49158)
管理学院(48873)
研究(40549)
中国(30522)
(27663)
科学(24778)
(22485)
(20897)
(19113)
中心(18850)
财经(18106)
业大(17982)
研究所(17377)
技术(17339)
北京(17316)
(17065)
(16683)
(16628)
师范(16523)
(16317)
商学(15687)
商学院(15513)
(15245)
基金
项目(92371)
科学(74606)
研究(68634)
基金(66052)
(57026)
国家(56550)
科学基金(50467)
社会(42894)
社会科(40827)
社会科学(40819)
(39094)
基金项目(34377)
教育(33637)
自然(33369)
自然科(32777)
自然科学(32774)
自然科学基金(32200)
(32047)
编号(27562)
资助(27160)
(25757)
创新(22860)
成果(21483)
重点(20885)
课题(20395)
(19699)
(19500)
项目编号(17623)
(17385)
大学(17266)
期刊
(56885)
经济(56885)
研究(37009)
中国(30357)
管理(26676)
教育(20664)
科学(17940)
技术(17242)
(17225)
学报(16449)
(14498)
大学(13245)
学学(12236)
农业(10146)
(10071)
金融(10071)
科技(9848)
业经(9726)
(9554)
技术经济(9277)
经济研究(8980)
统计(8923)
财经(8395)
(7559)
论坛(7559)
决策(7424)
职业(7270)
(7254)
图书(6697)
(6607)
共检索到200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婵  李晓强  邹晓东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黄顺年、刘建国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5期中撰文: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模式定位、具体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厘清了两者的共性与差异。对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定位进行深入分析时,作者认为应用型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曾秋菊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讨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适应当代经济、科技及管理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需要解决理念、定位和实施三个层面上的问题,初步分为基于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基于综合技能和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基于素质导向的开放教育。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教学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改变以往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伟明  邵辉  蒋必彪  史国栋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热点之一。其着力点要从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过程角度,弄清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应该具备的特征,然后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格塑造、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着力培养。常州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晓国  张福生  翟铁华  
新常态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教育应从德育与校园文化、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融合创新、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国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为民  张国昌  
我国的自主创新在目前阶段主要以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主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进一步分为理论性、设计性、技能性、操作性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自主创新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教学,而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永利  江涛涛  姜鸿  
以石化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实力薄弱、发展缓慢、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应明确发展思路,彰显石化特色,发挥学科和地方经济发展优势,不断推进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出一条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和单科学院,又不同于纯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之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子成  刘建萍  竺曼莉  
本文论述了我国传统教育对产生创新人才所造成的障碍 ,讨论了“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内涵上的异同 ,论述了普及 9年义务教育 ,逐渐普及高中、大学、实行终身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 ,呼吁各级领导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改革人事制度 ,营造有利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 ,从而让创新教育从适合的土壤中破土而出 ,开花、结果 !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岳晓东  
21 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创新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要形成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要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新传统的以“释疑、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势在必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邵辉  龚方红  徐萍  葛秀坤  赵庆贤  蒋必彪  
从"职业"角度提出了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过程中的5个主要问题: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锲而不舍解决问题过程的磨炼,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形成自豪感与树立从事事业的自信心;分析、建立了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中的逻辑关系,探讨了教育培养活动的特性;并将"教育培养活动"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颜伟  袁清和  孙佳欣  欧龙飞  
培养符合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需要长远规划的问题,因此测度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认证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是评价该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构建一套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能够全面表达模糊性和随机性特征的云理论,确立了7级测度云标尺,根据云理论扩展标度的层次分析法为培养模式各要素指标分配了权重,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通过计算响应云与标尺云的贴近度确定隶属等级,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有效测度。最后,将该测度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采用云理论构建了响应云的测度模型,实现了"培养模式—认证标准"响应性的评价,并客观表达了测度本身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的要素中,"教育理念B2"和"培养过程B4"占据了60%以上的比重,高校只有在这两个要素上取得较好的分值,才能提高培养模式对通用标准的响应契合程度。为今后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制定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华峰  李清芳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文章围绕美国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美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优势,我国应充分借鉴其特点,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育方法和手段,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自己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旭华  
本文借鉴“体验经济”的启示,根据应用型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应用型教育中实施体验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其与传统教育进行了比较。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魏君英  黎东升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前高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过度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形式单一、主体单薄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培养主体多元化,构建多样化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兄武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由"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二维复合的概念,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