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
2023(15)
2022(16)
2021(5)
2020(7)
2019(19)
2018(18)
2017(30)
2016(28)
2015(26)
2014(29)
2013(21)
2012(11)
2011(13)
2010(21)
2009(9)
2008(10)
2007(11)
2006(14)
2005(4)
作者
(41)
(39)
(37)
(29)
(25)
(16)
(14)
(14)
(13)
(13)
(12)
(12)
(11)
(10)
(9)
(9)
(9)
(9)
(9)
(8)
(8)
(8)
(8)
(8)
(8)
(7)
(7)
(7)
(7)
(7)
学科
教学(100)
教育(79)
算机(49)
计算(49)
计算机(49)
机化(48)
计算机化(48)
学法(43)
教学法(43)
理论(32)
思想(30)
政治(30)
中国(29)
德育(29)
思想政治(29)
政治教育(29)
治教(29)
学理(21)
学理论(21)
组织(20)
高等(17)
学校(10)
技术(10)
研究(8)
职业(8)
职业技术(8)
语文(8)
高等教育(8)
文教(7)
业余(6)
机构
大学(196)
学院(178)
教育(102)
(87)
师范(86)
职业(69)
师范大学(68)
研究(67)
技术(54)
职业技术(49)
(46)
教育学(45)
(40)
技术学院(40)
北京(37)
(37)
(31)
教育学院(31)
研究所(29)
科学(27)
(26)
中心(23)
(22)
(22)
华东(21)
(21)
(20)
学校(20)
(20)
浙江(20)
基金
研究(116)
教育(103)
项目(102)
成果(82)
编号(79)
科学(74)
课题(67)
(65)
(53)
(53)
(52)
教学(48)
项目编号(48)
(46)
(46)
阶段(46)
研究成果(45)
规划(44)
阶段性(44)
(38)
社会(38)
(37)
教育科(35)
大学(34)
年度(34)
教育科学(34)
(33)
社会科(33)
社会科学(33)
高校(33)
期刊
教育(263)
中国(144)
研究(104)
职业(75)
技术(47)
技术教育(47)
职业技术(47)
职业技术教育(47)
成人(43)
成人教育(43)
高等(38)
高等教育(35)
(27)
经济(27)
(25)
论坛(25)
(22)
发展(22)
(22)
职教(22)
教研(18)
高教(18)
图书(14)
学报(14)
远程(14)
远程教育(14)
书馆(12)
全球(12)
图书馆(12)
展望(12)
共检索到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彦伟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过程是个既教书又育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如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文  李森  
作为教学的基本元素,课堂教学权力是一个歧义较多、问题突出的概念。对教育社会学和各意识形态流派课堂教学权力理解的梳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权力。教育社会学理论为我们分析课堂教学权力提供了分析理据,而对各意识形态流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洞察课程争论、历史话语、政策变革等因素如何对形成不同课堂教学权力理解施加的影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宝  
自近代以来,伴随着工具理性在我国的传播,科学技术日益被塑造成一种主导的意识形态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是再生产科技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通过学校的"选性传统"人为地赋予科技知识以"高位",然后经过教育者的不断宣传和强化,保持这种位知识的再造与延续。这正是教育再生产科技意识形态的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孙杰  
坚持因势而谋,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进一步发挥高校党组织的作用。坚持应势而动,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坚持顺势而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进一步引领社会思潮。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巩固马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鸿冰  
高校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建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的现实基础,是高校必须坚持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一支忠于职守、业务精湛的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保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纪淑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之上、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能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决定着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昌忠  
湖南职业教育在多年扶贫工作中形成了有效模式,积累了成功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服务脱贫攻坚与加快自身发展双赢。在教育扶贫中攻坚克难,着力推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脱贫自强,大比例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多措并举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就业;在人才扶贫中贡献突出,为贫困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了大批劳动力、基层组织骨干和致富带头人,选派大批干部教师驻村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脱贫;在技能扶贫中作用独特,通过"送技下乡""项目下乡""渠道下乡",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打开产品销路;在协作扶贫中勇担重任,牵头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扶贫协作联盟""乡村振兴联盟",实施"院校联系专业"对口援疆新模式,招收培养了大批西部地区学生;在社会服务扶贫中积极作为,广泛开展文化、健康、生态扶贫,助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莹  陆志伟  
文章从民族团结在主渠道建设中的内容、途径、方法三个层面,阐述了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民族团结教育因素,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的相互配合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自愿维护民族团结。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宾  郝文清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对于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形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有其内在的文化发展客观规律。应该说,人类所有的活动几乎都带有文化的印痕,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吉林  
在课堂教学中 ,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 ,连同教师的情感 ,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 ,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 ,使儿童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以至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境界。情境教育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 ,通过环境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 ,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有效地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促进了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建军  
课堂是实现学校内部公平的重要场所。课堂公平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和底线的教育资源,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个性化发展。课堂公平包括三个层面:平等性公平: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差异性公平: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发展性公平:全面合格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魏宏聚  
重视理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已成为世界理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走向。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价值教育中被称为价值目标。理科课堂中的价值教育是指在理科教学活动中,通过教授内容或学习活动的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活动。课堂中试图达成的价值目标将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学生从事理科学习及日后从事科学研究而应遵循或具有的"正当性原则",是个体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夏云强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要使大学生廉洁教育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时代意义、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席晓丽  
"翻转课堂"不仅仅意味着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传统"教"与"练"两个环节的空间转换,更意味着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深刻转变。教师必须摆脱"管理主义"课程意识的束缚,确立"生成性"课程意识,使学生能够依照个体的生活经验"由内而外"地建构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课程资源的"生成"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海伦·克朗普顿  朱迪思·邓克利-比恩  彭一为  肖俊洪  
过去20年,一些高等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加大技术运用力度,以增进学生的理解,摒弃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新近出现的一种策略是采用翻转课堂方法,让学生在课外借助技术手段观看教学视频和获取其他教学资源,从而将课堂时间用于主动学习。但是,目前我们缺乏基于实证、适合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生的翻转课堂框架。本研究旨在填补学术文献的这一空白,构建一个翻转课堂框架。此外,本研究是一个开端,学者们随后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检验翻转课堂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有效性,一线教师则可以探寻适合自己课堂的翻转课堂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