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6)
- 2023(1011)
- 2022(880)
- 2021(931)
- 2020(553)
- 2019(1095)
- 2018(944)
- 2017(1517)
- 2016(882)
- 2015(904)
- 2014(878)
- 2013(923)
- 2012(962)
- 2011(848)
- 2010(852)
- 2009(810)
- 2008(842)
- 2007(720)
- 2006(646)
- 2005(699)
- 学科
- 济(2785)
- 经济(2778)
- 管理(1995)
- 业(1685)
- 企(1615)
- 企业(1615)
- 中国(1338)
- 理论(1259)
- 学(1174)
- 教育(1076)
- 融(837)
- 金融(837)
- 教学(746)
- 方法(737)
- 财(727)
- 银(701)
- 银行(700)
- 业经(690)
- 行(689)
- 和(664)
- 农(661)
- 制(608)
- 体(578)
- 史(556)
- 策(538)
- 学法(524)
- 教学法(524)
- 经济学(503)
- 思想(468)
- 划(460)
- 机构
- 大学(14152)
- 学院(13232)
- 研究(4562)
- 济(4425)
- 经济(4278)
- 管理(3886)
- 中国(3332)
- 理学(3311)
- 理学院(3250)
- 管理学(3158)
- 管理学院(3136)
- 京(2900)
- 范(2839)
- 师范(2830)
- 科学(2507)
- 师范大学(2369)
- 财(2365)
- 所(2297)
- 研究所(2039)
- 中心(1953)
- 江(1945)
- 北京(1902)
- 教育(1857)
- 财经(1830)
- 经(1702)
- 州(1616)
- 院(1545)
- 社会(1417)
- 经济学(1376)
- 财经大学(1349)
共检索到21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开
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她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史的关注,其新作《床畔》也不例外。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改变了以往与历史"正面冲突"的写作策略,她仅将"文革"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一种文化注脚隐藏于故事背后,历史得以从主流的宏大叙事框架中滑脱出来。而伴随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后退,个体的生命景象却得到了彰显。论文分析了作家历史取材和审美倾向的转变,认为严歌苓更加注重与民间话语的平等对话,有意加重了历史小说的民间意味。但与此同时,其创作也表现出用日常化、简单化的历史取代历史复杂性的缺憾。
关键词:
历史小说 民间意识 严歌苓 《床畔》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华珉朗
严歌苓的小说注重动作描摹。论文以《扶桑》《人寰》和《床畔》为例,论析她小说中的动作叙事。严歌苓能够精准地刻画出人物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达到影视般的传神效果;善于从最细微处入笔,铺叙人物知觉感受;她同样精于赋予一个动作深刻的意蕴,将动作与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动作描写,不仅承担描画外观、表征心理、揭示性格的浅层功能,而且直接与小说的主题、与文本的结构等等更为深层的表达意图发生关系,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此外,综观这三部小说,也可以看出严歌苓小说在动作叙事上审美衍变的轨迹。论文最后论析了动作叙事的成
关键词:
严歌苓 动作叙事 《床畔》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倪文燕
严歌苓的《赴宴者》体现了文学领域内的“自我东方主义”写作策略。严歌苓通过“拼接”事实、忽略时代背景等写作手段,使事物具有了猎奇性和色情化的意味,成为展现中国“巨大”贫富差距的工具,同时,她通过夸张性的描述打造了一个权力运作神秘、官员执法混乱的“中国”。而如此书写的原因与她“回望故国”时写作身份转变、缺乏中国生活体验以及作品面向西方读者群体有关。
关键词:
严歌苓 《赴宴者》 自我东方主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符燕鸿
中西方文化从未停止过碰撞,而海外华文作家往往处于碰撞的风口浪尖。中国文化是他们舍弃不去的精神烙印,西方文化又时时渗透在他们的生活里。身处文化夹缝,流传千年的中国传说在他们的改写下绽放了炫目的光彩。以严歌苓为例,她的《白蛇》以古老的"白蛇传说"为意象,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发生于"文革"时期的女同性恋故事。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针锋相对多年的中西方文化开始交融。故事的借用意象与发生背景都为我们熟知,其人物情节与书写方式却给我们带来惊喜。作者对这个传说全新书写既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又为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一阵来自域外的清风。
关键词:
严歌苓 白蛇传说 异域 中西方文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郝丽平 黄振林
从"创作体验法"内涵解析严歌苓创作的独特性,并结合严歌苓近年作品《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补玉山居》深入解读严歌苓创作所呈现出的风格,其风格主要表现为人物身份的自我放逐模拟、环境氛围的自我感染熏陶、情境映射的自我取材演绎;以严歌苓作品创作为线索,探析其在这种创作方式背后蕴藏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驱动力"、情境体验的"暴露欲"、文学体验的"整合性"。
关键词:
严歌苓 创作体验法 创作心理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小花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寄居者》以20世纪上半叶遭受外来侵略的上海为背景,展现了一群流亡者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制下寻找自我身份和生存空间的情景。作者对三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多重复杂身份的书写,反映出后殖民视域下诸种因素对人物构建身份认同的阻遏,其中一些人通过自我反思和审视,实现了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寄居者》 身份认同 主体意识 觉醒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美霖
严歌苓常常对以往的创作进行重新改写,因而同一原型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着不同的塑造。1986年《绿血》中的"黄小嫚"与2017年《芳华》中的"何小曼"虽然人物故事的内核相近,但不同背景下的两次书写,对比展现了严歌苓笔下女性形象从无以自立的"女儿性"向悲悯万物的"母性"的转变态势,为觉醒女性指明了一条"母性"出路。无以自立的"女儿性"是严歌苓经历三件人生大事后陷入"做父亲的女儿还是做母亲的女儿"的两难困境所导致的结果。随着文化身份转变,严歌苓在价值观的冲击与边缘书写的激发下,逐渐将潜藏的"母性"特质述于笔端,并愈加悦纳女性独特之美,以消解紧张的两性关系,达到了自我和解。
关键词:
严歌苓 女性形象 女儿性 母性 转变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金鑫荣
发生在19世纪末期、席卷华夏大地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规模宏大的的农民运动。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者,鲜明地打出了反封建、反皇权的旗号,完整地提出了土地革命纲领,并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起义过程中,则建立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制订了各种法令、规章,奉行了独立自强的民族政策。在天国将士们的共同努力下,起义队伍不断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正宏
陈正宏:各位下午好!今天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给我提供这么一个平台,跟大家来讨论绣像小说的问题。我在大学之前就读了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也算是一个文学青年。对绣像小说的关心,是这几年才开始的。因为现在大家知道,出版界、教育
关键词:
八十年代 文学青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庆彦
明清易代,民族政权转移,面对突变,汉族士人生活和心理受到深刻影响,因选择道路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但他们的基本着眼点还是华夷之变的民族意识上,巨大的心理落差带来的痛苦造成了对清王朝产生的潜意识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小说创作的风貌,小说家多陷入对故国往事的追忆与反思之中,并通过借写历史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但也存有很大的偏狭性。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文人心态 历史小说 民族意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波
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皆为史著纪传体的模式,历史面貌是依据众多英雄人物参与历史事变得以直接展示;而现代历史小说则特别强调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意志、能力与力量,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把重点摆在“写人”这一点上,写人的个性,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的七情六欲,使历史小说真正成为一门写人的艺术。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才训
明人笔记中包含丰富的小说资料,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有明一代小说批评生态的独特样貌。明人小说观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时文化小说观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人认识到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有些人则杂糅文化小说观与文学小说观。明代一些小说评论者对小说家创作心态、才情禀赋及其所处时代之文学生态、文化思潮尤为关注,这些要素成为其小说批评的重要维度。明代小说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作伪、禁毁以及《水浒传》在民间丰富多样的传播与接受方式,《金瓶梅》在文人小说圈的流传,瞽目艺人的小说演说等,也是观照明代小说批评生态的重要视域。
关键词:
明人笔记 小说资料 批评生态 复杂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胡景敏
一部文学作品诞生之后,每一位严肃的研究者面对她所进行的评论研究工作都是一种重新发现的艺术,正像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说的那样,是延伸各自的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探险就要求研究者敏于发现作品中的新鲜话题,勤于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善于捕捉创作的规律,让自己的言说经得起艺术的考验。就巴金的文学作品而言,学术界关于巴金小说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成果非常丰富同时研究水平也达到很高水平的领域,但仍然存在重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甘明
文章简介了侗族大歌,指出其濒临灭绝亟待保护;随后运用法律经济学利益平衡机制,强调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必须是侗族大歌创造与传承、创造与使用和创造者利益与族群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三方面的平衡;最后提出了侗族大歌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
侗族大歌 利益平衡 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高照成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强调民族主体性,同时认为只有以历史主体性话语对文本进行阐释,才能揭示文本的意义。夏志清运用"新批评"与自由主义观念,在其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肆意评判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因而使得阐释主体与被阐释的中国文本之间没有形成历史主义主客体关系。特里·伊格尔顿称这种批评为"个体自由主义"的现代复归。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主张以历史主义的民族主体性来揭示文本意义,才是真正具有现代价值的阐释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