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33)
- 2023(2994)
- 2022(2634)
- 2021(2421)
- 2020(2177)
- 2019(4795)
- 2018(4701)
- 2017(8607)
- 2016(5174)
- 2015(5860)
- 2014(5778)
- 2013(5767)
- 2012(5645)
- 2011(5251)
- 2010(5535)
- 2009(5092)
- 2008(5029)
- 2007(4756)
- 2006(4552)
- 2005(4443)
- 学科
- 济(17710)
- 经济(17674)
- 管理(13540)
- 业(11771)
- 企(9823)
- 企业(9823)
- 方法(6719)
- 学(6459)
- 中国(6350)
- 数学(5601)
- 数学方法(5459)
- 制(5314)
- 财(5293)
- 农(5218)
- 教育(4437)
- 地方(4036)
- 业经(3882)
- 理论(3875)
- 银(3857)
- 银行(3835)
- 行(3697)
- 农业(3351)
- 融(3349)
- 金融(3349)
- 体(3312)
- 贸(3027)
- 贸易(3020)
- 易(2920)
- 和(2861)
- 度(2844)
- 机构
- 大学(74476)
- 学院(70838)
- 研究(30219)
- 济(25426)
- 经济(24680)
- 中国(22870)
- 管理(22493)
- 科学(20055)
- 理学(18229)
- 理学院(17932)
- 京(17760)
- 农(17557)
- 管理学(17448)
- 管理学院(17313)
- 所(16821)
- 研究所(15161)
- 中心(14139)
- 江(14116)
- 农业(14107)
- 财(13637)
- 业大(12556)
- 省(12300)
- 北京(11661)
- 范(11639)
- 师范(11413)
- 院(10883)
- 州(10647)
- 教育(9987)
- 财经(9765)
- 师范大学(9276)
- 基金
- 项目(44231)
- 科学(33738)
- 基金(31225)
- 研究(29791)
- 家(29191)
- 国家(28903)
- 科学基金(23073)
- 社会(17398)
- 省(17268)
- 社会科(16313)
- 社会科学(16307)
- 自然(16264)
- 划(15925)
- 自然科(15886)
- 自然科学(15876)
- 自然科学基金(15603)
- 基金项目(15384)
- 教育(14897)
- 资助(13975)
- 编号(11392)
- 成果(11221)
- 重点(10829)
- 部(9916)
- 发(9644)
- 课题(9616)
- 计划(9571)
- 科研(8926)
- 创(8639)
- 科技(8507)
- 创新(8150)
共检索到127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傅资云
威廉·格拉茨(William glasser)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著有《现实疗法》等著作。长期从事问题儿童和违法青少年的教育和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在中小学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没有失败的学校》是根据其实验成果撰写的。该书1975年出版后,受到美国教育界的关注,认为它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如果教师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将大大有助于减少或消除不断增长的学生对社会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又是以教师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教育计划为养料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关力
威廉·大内是日裔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他于七、八十年代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Z理论的组织发展理论。 Z理论认为,组织发展的关键是,创造出一种组织环境或组织气氛,使碍生产率高的团体得以产生和发展。以前的一些管理理论大都是从企业管理当局同职工是对立的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的。其实,它们可以是一致的。企业管理当局同职工的积极性能够溶为一体。大内认为,典型的美国企业组织存在着许多阻碍生产率提高和职工要求得到满足的因素。他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夫伟 苏春景
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创立的选择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课堂未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其厌学的根本原因。改善厌学的根本之路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旨归,实施学习团队模式,转变教师角色。这些观点对于我国课堂教学的重构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选择理论 厌学 心理需求 学习团队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雨亭
存在体验课程是一种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以能够引起自我转变的方式来研究学校知识、生活史和主观意义之间的关系的自传研究方法,它包括回溯-前进-分析-综合四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和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自我,扩大自己内在自我的能量。
关键词:
自传研究方法 存在体验课程 课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宁 刘安华
企业兼并是经济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经济行为。兼并一方面能够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对生产者极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兼并又可能增强生产者主权,形成垄断,从而减少社会福利。由于兼并行为对经济生活具有这种非常明显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经常引起人们的争论。本文运用威廉姆森的兼并福利权衡模型,分析了兼并给社会福利、资源配置、技术创新、收入分配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认为对兼并的评价应慎重。
关键词:
企业兼并 市场支配力 福利分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翟桂荣
文章通过考察“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爱如生·近代报刊库”中1840至1912年间的汉译相关文献,基于报刊视野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学意义上的“书院”“藏书楼”“图书馆”等专有名词的译介嬗变过程。文章认为晚清图书馆学翻译分为三个阶段:以“书院”为题名的归化译介输入阶段,以“藏书楼”为题名的启蒙译介展示阶段,以“图书馆”为题名的主动正名译介研究阶段。文章最后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晚清图书馆学翻译的特点与演变轨迹,揭示了翻译对近代新图书馆学的兴起和传统图书馆转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晚清 书院 藏书楼 图书馆 汉译文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程焕文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史实,从而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最初流入中国的情形。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邵平宇
北美新移民作家张翎的力作《劳燕》一经译介至英语世界,便稳居亚马逊网站华语文学畅销榜,销量可观,广受英语读者好评,堪称华语文学“走出去”且“走进去”的成功典范。文章基于拉图尔等人构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论,对《劳燕》英译传播全过程展开细致的考察,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游俊 徐柱 李天林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廉政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先进文化的弘扬。廉政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廉政文化进高校是构建高校惩防腐败体系,加强高校师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努力做好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对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产生,塑造清廉的高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耀
《大学》位列“四书”之首,其对外传播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探究翻译传播过程各要素对《大学》译本译介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传播的有效方法,认为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翻译模式、传播方式及读者反应等因素对译本译介效果有直接影响。新时代译者应采取“以我为主”的积极态度,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选择合适的译介策略。
关键词:
《大学》 传播学 译介 典籍外译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谷菲菲
威廉·冯·洪堡深受启蒙思想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其担任普鲁士的教育大臣,推行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出"由科学达至修养",将科学与修养作为大学的职能。他认为,大学中科学与修养二者都是大学的目的而非手段,他们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科学因其自身独立的价值而在大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科学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天然适于修养的进行,真正的人才培养只有在发展动态意义上的科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又因为在大学中追求科学研究,探究科学的广博,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体的精神和道德修养,所以,修养的职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科学的职能则是大学的次要职能。科学与修养的实现都要依靠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在力量才能完成。洪堡关于大学职能的...
关键词:
大学职能 科学 修养 个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永明
威廉·派纳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理论专家,不仅是因为他提出的课程理论主张具有创新性和划时代性,也因为他实际地组织和促进了国际性的课程理论研究,促进了课程理论研究的国际性对话与合作。派纳的课程理论是基于对美国课程现实与历史的反思,基于自己深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和批判的思维建构起来的。区别于他所批判的工厂模式或公司模式的课程理论,派纳试图重构一种新的课程理论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广场模式"。派纳强调复杂对话,强调课程的界域性,强调课程发展的历史性,强调课程主体性之发展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我们正需要以此为镜,反观我国的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关键词:
课程畸变 课程理论 复杂对话 主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肖朗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伴随着中国教育及其学术现代化的进程而传入近代中国。19世纪后半叶,外国来华传教士通过著述和办报开始导入裴氏教育思想。20世纪初,《教育世界》发表了裴氏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一个中译本《醉人妻》,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裴氏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民国时期,出版了《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二个中译本《贤伉俪》,教育期刊和大学学界对裴氏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传播和研究,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国教育"取法美国"的时代特色,也标志着对裴氏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导入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
裴斯泰洛齐 教育著作和思想 近代中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阿尔弗瑞德·斯汀格 孙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