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6)
2023(11093)
2022(9213)
2021(8667)
2020(7174)
2019(16189)
2018(16138)
2017(30126)
2016(16577)
2015(18824)
2014(19022)
2013(18153)
2012(16789)
2011(15032)
2010(15315)
2009(14632)
2008(14562)
2007(13610)
2006(12097)
2005(10830)
作者
(47108)
(39542)
(39512)
(37525)
(25083)
(18837)
(17969)
(15323)
(15010)
(14284)
(13557)
(13464)
(12783)
(12586)
(12370)
(12158)
(11630)
(11464)
(11457)
(11361)
(9913)
(9750)
(9681)
(9074)
(8989)
(8882)
(8861)
(8816)
(8068)
(7757)
学科
(65134)
经济(64965)
管理(53045)
(44819)
(39871)
企业(39871)
方法(28920)
数学(23241)
数学方法(22714)
中国(19643)
(18451)
(18304)
(17371)
业经(17060)
理论(14228)
(14082)
地方(12724)
(11914)
(11681)
(11501)
银行(11486)
农业(11478)
(11004)
金融(11001)
(10966)
(10686)
财务(10622)
环境(10609)
财务管理(10595)
(10116)
机构
大学(233390)
学院(232878)
(88474)
管理(86727)
经济(86272)
研究(77699)
理学(73773)
理学院(72916)
管理学(71082)
管理学院(70641)
中国(60503)
(50324)
科学(47653)
(45916)
(38709)
(37513)
中心(36973)
(36265)
财经(34804)
研究所(34466)
业大(33372)
北京(31768)
(31611)
(31351)
师范(31274)
(29725)
(28629)
农业(27992)
经济学(26749)
技术(26402)
基金
项目(152800)
科学(120531)
研究(113557)
基金(109622)
(95000)
国家(94149)
科学基金(80991)
社会(72613)
社会科(67713)
社会科学(67696)
(60882)
基金项目(56799)
教育(54568)
自然(51559)
(51027)
自然科(50387)
自然科学(50379)
自然科学基金(49424)
编号(46718)
资助(45059)
成果(39812)
重点(34999)
课题(33975)
(33715)
(32436)
(31924)
(31693)
创新(29551)
教育部(29230)
国家社会(29182)
期刊
(105650)
经济(105650)
研究(70030)
中国(56283)
(37613)
学报(37469)
管理(35593)
(34858)
教育(34041)
科学(33793)
大学(29581)
学学(27317)
技术(23732)
农业(23130)
(22594)
金融(22594)
财经(18036)
业经(16724)
经济研究(15681)
(15506)
问题(13164)
图书(13010)
统计(12279)
(12214)
(11413)
(11387)
技术经济(11208)
科技(10941)
职业(10803)
(10259)
共检索到366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杜连森  
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技能与社会系统的互动模式上大致存在两种类型的社会,一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技能抑制型社会,二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技能友好型社会。技能抑制型社会在工业生产逻辑上采取去技能化路径,其形成的市场条件为大规模统一市场,在劳资关系上呈现高对抗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秉持自由主义。技能友好型社会在工业生产上坚持技能依赖路径,其面向的市场为个性化高端市场,劳资关系较为缓和、协调,社会意识形态更偏向于平等主义。综合两类生产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我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提高工人社会地位,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形成劳资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雇佣制度;谨慎推行“机器换人”,增强人机技能适配;避免大规模市场陷阱,推动市场需求高端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技能”实有必要澄清。技能型社会所强调的技能并非普遍意义上的技能,而是有明确的范围指向,从技能的身心属性来说主要是操作技能,在技能的活动属性上指向社会一线生产和服务活动。技能人才所需要的智力技能不能脱离操作技能而存在,其智力活动指向具体的操作实践。从技术和技能关系的历史梳理来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技能具备了更多的技术理论属性,而技术理论的教育必须经由学校组织实施,因而现代社会的“技能”离不开职业教育。针对目前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紧迫问题,职业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强化高技能人才供给,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低技能群体的技能形成,提升劳动致富能力;重视零工就业模式,深挖平台经济技能增长点;推动技能培养渗透中小学,破除体脑分化的教育形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郝天聪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推动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技能型社会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未来愿景,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这一问题域,形成四大核心问题,即技能积累问题、技能更新问题、技能保护问题和技能评价问题。行业、企业在解决上述核心问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企业的用人之道关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成效。分析美国、德国、中国等几个代表性国家行业企业的用人之道,可以发现,各国在解决技能积累、技能更新、技能保护、技能评价问题上存在重要差异,对于明确新时期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方向具有重要启示。为帮助我国更快地建成技能型社会,面向未来,需要重构行业企业的用人之道。在技能积累方面,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开展有组织的技能创新活动。在技能更新方面,制定技能型人才阶段式培养计划,充分开发行业企业技能培训功能。在技能保护方面,处理好技术进步与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发挥相互之间的互补作用。在技能评价方面,完善科学可操作的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加强技能评价结果的应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志艳   陈新文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需要对技能型社会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能力进行分析后才能回答。结合对技能型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能力的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在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可能作为就是链接现实与未来。在综合考虑现实社会需要和教育终极追求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重点致力于在三个领域有所作为:一是多维目标下的技能供给;二是大职教观下的技能服务;三是数字化转型下的技能创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寇建岭   曾文静  
世界经济论坛《“技能优先”行动框架》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部分一流企业“技能优先”的组织管理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落实“技能优先”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重视技能的制度文化和构建通用性技能分类法,行动领域主要包括识别技能需求与差距、采用偏重于技能的招聘方法、建立多元化培训生态、为员工提供基于技能的学习机会和在企业内部根据技能需求重新部署人才,为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应结合劳动者技能形成的全过程,明晰企业主体作用的内涵,支持企业推进以技能为基础的组织管理创新,引导职业院校紧密追踪企业实践前沿构建敏捷教学体系,完善支持技能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元宝  
技能型社会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对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和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是"职业带"中具有应用型特征的完整人才序列。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教育支持体系应从职业教育、应用型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具体路径包括探索基于"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层次衔接机制、基于"左右融通"的普职衔接机制、基于"前后一体"的终身教育衔接机制、基于"内外协同"的校企合作育人衔接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郑立群  和震  陈尔建  
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技能”和“技能形成”,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可提高职业教育“技能供给”的有效性,对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反观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技能供给主体单向化、供给需求错位化、供给培训短缺化、供给文化边缘化等问题。以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供给经济学理念为指导,根据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机制设计理论,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在供给主体、供给运行、供给培训和供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合理制度化建议,可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胥郁  雷世平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功能发挥深刻影响着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及价值目标的实现。技能型社会作为一个演化生成的社会化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意蕴。职业教育应积极响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张和要求,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传播、技能传承、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和显著功能,以政策引领,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基础;从文化发力,营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氛围;以资源托底,保障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学习需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学英  张东  
阐述了建构技能型社会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促进经济增长需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从消极福利制度转向积极救助则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诠释了技能型社会的涵义,它是一种倡导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社会发展理念,通过技能形成制度集合覆盖全体劳动力、贯穿全生命周期、囊括全产业链。界定了技能型社会的功能,它能够促进一个经济体实现技能均衡模式转变,形成贫困治理的自动稳定器。论述了技能型社会的核心制度,即基于"三全"特征,设计学历框架与资历框架接续的"两历对话"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丁才成  唐以志  
建设技能型社会使技能成为社会认可的“流通品”、人人崇尚的“硬通货”、国家治理的“突破口”,证书成为建设的“着力点”。这为1+X证书制度深入实施指明了方向、营造了氛围、提供了契机。试点期间,1+X证书制度对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当前1+X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偏离初始定位、证书缺乏系统规划、书证融通尚未有效落地的问题,提出强化体系研究、厘清证书的功能定位,构造开发逻辑、规划建设证书体系,立足能力本位、开发书证融通标准化实施路径的提升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琼  邓江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视为经济增长研究中的最重要变量。转型期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反映出制度的进步能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中部崛起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必须从中部的实际出发,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符合中部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文章肯定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中部发展的问题,提出中部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制度创新的具体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段晓聪  曾绍玮  
职业教育是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供给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教业融合和营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从机制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打造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校内外协同的社会服务机制,为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供给保障。从实践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要以提质培优、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发展目标,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及开发多元化教育资源为路径,为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礼业   李佳敏   徐国庆  
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整体提升大众在技术技能学习、积累与升级等层面的动力水平。借助“人情磁力场”视角,可厘清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系列文化羁绊,及其对大众技术技能学习、积累与升级等方面的动机与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在“人情磁力场”内,大众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平均化倾向”。同时,技能类岗位往往意味着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这两点共同削弱了中国个体学习技能的动力。其次,大众往往在“人情磁力场”之内才需要主动“做人”,而在“人情磁力场”之外则无需主动“做人”。历史表明,除动乱与瘟疫等特殊时期外,中国个体的“人情磁力场”范围一般为家族或特殊关系等,鲜有囊括政府这一角色。由此,为社会积累技术技能水平等国家战略便无法得到较好的大众关怀。最后,“人情磁力场”对中国个体“身”与“心”的温情照顾,使其“自我超越”的需要与意识较弱,这是大众技能升级动力水平较低的文化根源之一。因此,破除制约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系列文化羁绊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应有的社会价值,化解“平均危机”;第二,打造关怀技术技能人才的政府形象,融入“人情圈子”;第三,培育技术与技能学习者的自立素养,降低“人情依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成涛  丰彩君  
构建技能型社会是我国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战略,高职院校是技能型社会构建的重要实施单元,具有缓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动技能文化培育与传播、促进劳动者终身技能成长等应然功能。然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差、技能培训的供给偏弱、技能文化效能的效应不强、劳动力终身技能培养不足等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为此,高职院校应以推进产教融合为契机调整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切入点提升培训供给能力,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推进技能文化氛围的形成与传播,以模式创新优化终身技能培训的供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旻   王慧泽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技能型社会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本质上具有技能性、构建方式具有开放性与合作性、辐射范围具有全民性与终身性等特征。以价值取向、实践取向和质量取向三个维度展现技能型社会建设标准,以明确技能型社会建设方向。并通过技能文化氛围的建设、社会主体的相互合作与职教一体化的发展,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建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