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56)
- 2023(3794)
- 2022(2993)
- 2021(2994)
- 2020(2606)
- 2019(6273)
- 2018(6445)
- 2017(12171)
- 2016(6845)
- 2015(8161)
- 2014(8203)
- 2013(7587)
- 2012(6588)
- 2011(5968)
- 2010(6319)
- 2009(5530)
- 2008(5307)
- 2007(4750)
- 2006(4057)
- 2005(3550)
- 学科
- 济(25812)
- 经济(25797)
- 管理(16880)
- 方法(15896)
- 业(15635)
- 数学(14779)
- 数学方法(14287)
- 企(13303)
- 企业(13303)
- 理论(7685)
- 中国(6838)
- 教学(6808)
- 农(6418)
- 教育(5462)
- 学(5062)
- 业经(4910)
- 学法(4567)
- 教学法(4567)
- 技术(4185)
- 学理(3980)
- 学理论(3980)
- 贸(3964)
- 贸易(3961)
- 农业(3935)
- 财(3900)
- 易(3859)
- 地方(3530)
- 和(3435)
- 制(3376)
- 划(3253)
- 机构
- 学院(93182)
- 大学(90777)
- 管理(35399)
- 济(32123)
- 经济(31283)
- 理学(30920)
- 理学院(30610)
- 管理学(29580)
- 管理学院(29439)
- 研究(27769)
- 中国(19801)
- 京(19296)
- 科学(18502)
- 农(15110)
- 业大(14888)
- 江(14108)
- 所(14051)
- 技术(13922)
- 财(13496)
- 研究所(12963)
- 范(12866)
- 师范(12696)
- 中心(12682)
- 北京(12158)
- 农业(11942)
- 州(11413)
- 职业(11094)
- 财经(10970)
- 院(10378)
- 经(9953)
- 基金
- 项目(63865)
- 科学(49463)
- 研究(46301)
- 基金(43690)
- 家(38234)
- 国家(37953)
- 科学基金(32736)
- 省(27378)
- 社会(26458)
- 社会科(25048)
- 社会科学(25040)
- 教育(24784)
- 划(22835)
- 自然(22500)
- 基金项目(22320)
- 自然科(22060)
- 自然科学(22055)
- 自然科学基金(21615)
- 编号(20156)
- 资助(19926)
- 成果(15635)
- 课题(15143)
- 重点(14831)
- 创(13785)
- 部(13429)
- 发(13124)
- 创新(12775)
- 年(12378)
- 大学(12198)
- 科研(12190)
共检索到132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范卫华
对制造型企业来说,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员工队伍,必须活用精益管理理念,进一步优化员工培训管理流程,确保员工技能动态保持适应岗位需要。笔者就多年管理实践,提出三步创新焊接技能人才JIT培育新模式。第一步:变革现场培训模式1.将技能培训室搬到现场—找准定位为了保证员工能够便捷参加培训,将技能培训室设在生产流水线前端。以往的培训会占用生产时间,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邬杨 季馨怿 欧阳忠明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知识生产与培育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突破原有仅“由人”的知识生产,可更为便捷地以人机协同的方式生成职业知识,并改变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样态。原有的职业知识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向知识生产模式2乃至机器生产模式转型。职业知识生产与人才培育的场域指向人机协同的“、物理世界+虚拟世界”的场域。由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知识与培育的逻辑指向“人的智慧提升——人对职业知识的运用——人的自我完善与人之为人”三个递进维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促进高技能人才学习方式及人的角色的转型、推进职业知识生产及技术创新发展。由此,从“生成式人工智能软硬件建设、构建基于职业知识的智能情境化教材、建立专家审核与机器知识生产的自动过滤机制、促进与智能机器知识生产同步发展的人的生成”四个维度探索新路径,指向人机协同中高技能人才的“转识成智、由技入道”的生命实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顾力平 陈怡
高技能人才岗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三个培养途径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应根据高技能人才岗位培养的特点、规律,对其院校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岗位培养 院校模式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叶靖
贯通培养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贯通培养试验在职普两种教育体系之间建立融通的桥梁。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高端技能物流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结合贯通培养特点,对贯通物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试验研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欣
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质疑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向。诚然,工匠精神是企业与院校都推崇的目标,但是如何在培养过程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却困扰着许多高职教育者。文章以高职院校普通教育者的视角出发,基于一些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得出三条解决方案,也期盼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振宇
从总体上看,世界各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类:"双元制"模式、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社会本位模式。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各国的差异和不同,更要看到他们的共性和趋势。外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主要体现在法律保障、政府支持、途径多样、终身学习四个方面,其发展趋势集中在以下方向:一是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二是提高职教社会地位,构建普、职等值体系;三是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回归职业教育本质。
关键词:
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共性 趋势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向丽 刘晓欢
上世纪末以来,国外主流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开始为我国所接受,德国"双元制"、日本"丰田教学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英、澳等国的"现代学徒制"等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至我国并进行试点。多年来试点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试点学校师资不能完全适应、大面积推广困难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为我国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制度建设、师资保障、资金投入、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思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小其
高技能人才凭借掌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解决操作性的问题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类专业人员。本文从理论构建的视角出发,考察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方面,探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的前提、核心和基础。针对理论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地提出,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互利双赢,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凸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等的思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技能人才 理论构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曦
高校技能人才培养担负着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任务,本文对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主要提出了监督管理的机制、机构及方式方法的重要性,系统性、实践性、动态性(SPD)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建设等,最后,对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展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聂建武
半工半读是当代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模式,它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行工学交替、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效的职教模式。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半工半读的发展历史、职教思想、教学方法、就业教育及其实施方案。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半工半读 职教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睿祺 黎璞琛
培养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需要完善的培训模式作支撑。本文基于对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分析和梳理,就如何优化和创新我国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企业高技能人才 培训模式 研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樱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缺口正日益加大,培养更多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实现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模式 优化 选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彩霞 檀祝平
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之"高"的精神要核和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历经"古今中外"内涵之演变,"宁静致远"匠魂之追求,欲达到"由技至道"理想之境界,却不断遭遇现实"荆棘丛生"之桎梏。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载体。"里应外合"的综合境域、"育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圆融中和"的指导思想、"曲径通幽"的培养路径是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四大要义"。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 四大要义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鑫
提高职业核心素养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其外在的客观必然和内在的逻辑要求。目前已有职业院校探索了高本培养贯通、一二课堂衔接、校企合作融通等育人模式。通过分析三种模式,尝试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整体性、结构性的新模式,努力解决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脱节的问题,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