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32)
- 2023(16459)
- 2022(13772)
- 2021(12723)
- 2020(10358)
- 2019(23793)
- 2018(23311)
- 2017(43570)
- 2016(23136)
- 2015(26083)
- 2014(25377)
- 2013(24902)
- 2012(23186)
- 2011(20987)
- 2010(20629)
- 2009(18430)
- 2008(17748)
- 2007(15379)
- 2006(13543)
- 2005(12256)
- 学科
- 济(106990)
- 经济(106892)
- 管理(63106)
- 业(62234)
- 企(47095)
- 企业(47095)
- 方法(43773)
- 数学(39277)
- 数学方法(38868)
- 中国(34924)
- 农(29055)
- 地方(25227)
- 业经(22434)
- 财(20916)
- 贸(20231)
- 贸易(20215)
- 农业(20182)
- 易(19658)
- 技术(19586)
- 学(18424)
- 制(16463)
- 环境(16395)
- 银(16130)
- 银行(16100)
- 融(15958)
- 金融(15956)
- 行(15638)
- 发(15427)
- 和(13994)
- 理论(13477)
- 机构
- 大学(323651)
- 学院(323582)
- 济(144918)
- 经济(142293)
- 管理(124776)
- 研究(116629)
- 理学(107522)
- 理学院(106343)
- 管理学(104578)
- 管理学院(103969)
- 中国(89712)
- 京(69663)
- 科学(68474)
- 财(61606)
- 所(57121)
- 中心(53422)
- 研究所(52018)
- 农(51504)
- 财经(49615)
- 江(46723)
- 经济学(46064)
- 业大(45758)
- 经(45576)
- 北京(44162)
- 范(43163)
- 师范(42726)
- 院(42583)
- 经济学院(41551)
- 农业(40056)
- 州(37184)
- 基金
- 项目(222751)
- 科学(178114)
- 基金(164691)
- 研究(163473)
- 家(144046)
- 国家(142916)
- 科学基金(123407)
- 社会(108205)
- 社会科(102943)
- 社会科学(102924)
- 基金项目(86219)
- 省(84288)
- 自然(77548)
- 自然科(75907)
- 自然科学(75887)
- 自然科学基金(74525)
- 教育(73729)
- 划(71919)
- 资助(67173)
- 编号(64383)
- 发(52551)
- 成果(50592)
- 重点(50319)
- 部(49876)
- 创(46947)
- 国家社会(46874)
- 创新(44124)
- 课题(44070)
- 教育部(43217)
- 发展(42360)
- 期刊
- 济(155417)
- 经济(155417)
- 研究(98335)
- 中国(67880)
- 管理(47364)
- 农(46963)
- 学报(46681)
- 科学(46643)
- 财(44745)
- 大学(36809)
- 学学(34699)
- 教育(33295)
- 农业(33142)
- 技术(31434)
- 融(30343)
- 金融(30343)
- 经济研究(26558)
- 业经(24603)
- 财经(24454)
- 问题(21836)
- 经(21304)
- 业(18795)
- 技术经济(17680)
- 贸(17422)
- 世界(16820)
- 统计(16124)
- 科技(15521)
- 国际(15504)
- 资源(15085)
- 图书(15064)
共检索到488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锦其 李金昌
以创新重构经济增长新动力和以生产率重塑经济质量新内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战略。本文利用中国发明专利微观数据测算了城市技术集聚水平,并在理论分析技术集聚影响城市劳动生产率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8年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技术集聚能显著提升城市劳动生产率,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城市技术集聚主要通过优化就业结构、降低资本错配和激发创业活力等渠道提升劳动生产率;拓展分析表明,城市蔓延、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环境因素在技术集聚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以创新驱动生产率提升为内核的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政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技术集聚 劳动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经济密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修岩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经济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关键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就业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其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就业密度 生产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英 吴玉鸣
利用2003—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就业密度及集聚空间外部性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GMM估计表明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负;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空间异质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计算集聚效应为正的城市比例发现,城市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全国范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空间集聚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非线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简要提出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浩然
本文采用2003-200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理距离、集聚外部性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后,一个城市的劳均资本存量、经济密度和相对专业化水平对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邻近城市的经济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在170公里范围内表现得最为显著,此后明显减弱,至280公里以外几乎消失。
关键词:
集聚外部性 劳动生产率 地理距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宏波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和基本流量表,突破FH指数的相同比例假定,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DJ指数衡量的中国33个工业行业材料外包、服务外包和狭义材料外包水平,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外包对劳动生产率整体及行业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总体上提升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其中服务外包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昕 李廉水
本文以我国34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聚集经济对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聚集经济确实是导致中国大型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地方化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城市化经济;对于消费地指向型、技术与规模指向型及不定指向型制造业,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
聚集经济 城市 制造业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绅峰 潘爽 吴文洋
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推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2011—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加剧银行业竞争以及推动市场化进程等渠道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这种作用具有异质性,表现在失信环境越好、教育水平越高及城市规模越小的地区作用越大。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赋能劳动力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数字经济的应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借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 赋能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杜建军 谢家平 刘博敏
农业产业集聚是指以某些农产品经营为核心的农户、企业在空间地理中的有机集聚,形成一个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市场组织网络。目前鲜有文献探讨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文章基于1999-2013年中国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上升和不同地区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差异分别解释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快速性"和"异质性"。(2)农业产业集聚是通过农户层面的内部规模经济、产业层面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层面的城市化经济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这一作用机制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农业大市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大于非农业大市。南方城市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大于北方城市。文章为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蔡敬梅
本文通过计算2007年—2011年我国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和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考察产业集聚的现象,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选择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区域化效应都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各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但城市化效应的效果更明显;在研究探讨地理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中心几何距离矩阵比邻接权重矩阵拟合效果更好。在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在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空间差异影响上产生的效应时,空间人才因素权重矩阵比空间创新因素矩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相符。
关键词:
劳动效率 产业集聚 核密度 空间面板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剑勇
本文从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距相互的紧密联系出发,认为非农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是产业集聚的源泉,并提高了该区域劳动生产率,进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陆地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高于现阶段欧美国家5%左右的水平。同时这一集聚效应在省际之间有存在差异和没有差异两种情况,在非农产业分布极不平衡的情况下,这都扩大了劳动生产率在各省之间的趋异,将地区差距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浦阳 韩帅 许启钦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带来的拥塞效应和集聚效应在不同时期可能处于不同均衡状态,集聚初期拥塞效应占主导地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之后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集聚效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长期整体来看,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这一结论在工业与服务业的分行业分析中出现了不同结果,工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长期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业的长期影响不显著。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将区分长短期的ADL(1,1)动态模型纳入产业集聚分析,区别分析了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其次,区分了专业化和多样化...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动态影响 行业比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肇涵
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集聚效应与非农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选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解释了集聚效应对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集聚效应对非农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正相关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市集聚效应 非农劳动生产率 集聚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超 路正南 王国栋
运用EG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分析了2002—2009年间江苏省纺织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基于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曲线拟合。曲线拟合结果表明:江苏省纺织业的产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关系,但倒"U"型曲线中临界点的位置与预期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江苏省纺织产业在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的影响。最后对江苏省纺织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 劳动生产率 纺织产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郑腾飞
本文基于马歇尔外部性理论,利用2003~2010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要素供给方面探讨了空间外部性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间的供给关联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和区际技术溢出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100公里范围内最为显著和稳定。在空间供给外部性作用下,多数城市具有明显的净集聚经济效益。考虑地方保护主义和国际、国内市场潜力与空间供给变量的交叉影响后发现,地方保护主义显著抑制了专业化劳动力和中间投入可得性的影响效果,但对技术溢出的作用不显著;国内、国际市场均加强了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的影响效果,且国际市场潜力的作用更为明显;国际市场潜力对中间投入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