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62)
2023(10094)
2022(8318)
2021(7595)
2020(6370)
2019(13941)
2018(13664)
2017(26885)
2016(14471)
2015(15883)
2014(15491)
2013(15564)
2012(14433)
2011(12970)
2010(12857)
2009(11842)
2008(11732)
2007(10533)
2006(9243)
2005(7835)
作者
(43376)
(36925)
(36653)
(34388)
(23098)
(18008)
(16279)
(14512)
(13874)
(12766)
(12749)
(12201)
(11541)
(11442)
(11401)
(11127)
(11122)
(10776)
(10720)
(10364)
(9378)
(9132)
(8859)
(8439)
(8410)
(8185)
(8090)
(7951)
(7448)
(7371)
学科
(68223)
经济(68148)
(54186)
(45493)
管理(41398)
(32744)
企业(32744)
方法(32296)
农业(30178)
数学(30134)
数学方法(30003)
(18605)
业经(18191)
技术(15933)
中国(15447)
(13328)
贸易(13326)
(13033)
(12473)
地方(12011)
收入(11941)
(10655)
农业经济(10063)
(9996)
(9287)
银行(9245)
(9111)
环境(9102)
(9082)
财务(9071)
机构
学院(215010)
大学(210750)
(96417)
经济(94983)
管理(86295)
理学(76636)
理学院(75946)
管理学(74939)
管理学院(74575)
研究(69691)
(61046)
中国(53342)
农业(47298)
科学(43414)
业大(42304)
(41562)
(39776)
(35537)
中心(33485)
财经(32764)
研究所(32517)
(30707)
(30288)
经济学(29930)
农业大学(29851)
经济学院(27619)
经济管理(26889)
北京(24964)
财经大学(24226)
(24074)
基金
项目(153110)
科学(121128)
基金(114291)
研究(107660)
(101564)
国家(100669)
科学基金(86203)
社会(72737)
社会科(68961)
社会科学(68941)
基金项目(61475)
(60201)
自然(55584)
自然科(54387)
自然科学(54373)
自然科学基金(53467)
(49580)
教育(47277)
资助(45196)
编号(41719)
(34861)
(34579)
重点(33852)
(33470)
(33029)
国家社会(31520)
成果(31141)
创新(30948)
(30547)
科研(29583)
期刊
(102021)
经济(102021)
(64052)
研究(55373)
农业(43253)
学报(39346)
中国(37932)
科学(34968)
大学(30041)
学学(29327)
(27969)
管理(25582)
业经(23520)
(21967)
金融(21967)
(20443)
技术(17866)
财经(16318)
经济研究(15352)
问题(15340)
(13840)
农村(13592)
(13592)
农业经济(13405)
技术经济(12624)
(12503)
世界(12111)
教育(12095)
业大(11880)
科技(11675)
共检索到3007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玉萍  吴海涛  Sushil Pandey  陶大云  
本文采用多部门模型分析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收入在技术采用户和非采用户间分配的影响,并利用滇西南山区农户调查数据对分析的推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农户的生产组合整体从陆稻生产向非陆稻生产方向调整时,采用了改良陆稻技术的农户生产组合调整的幅度小于非采用农户调整的幅度,来自陆稻的收入进一步集中于技术采用户;由于技术的"溢出效应",来自非陆稻的收入也向技术采用户集中;新技术的采用促进了技术采用户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海涛  陈玉萍  张永敏  
【目的】采用来自滇西南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杂交玉米技术对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策略和农户间收入不均等的影响。【方法】利用可行性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农户收入决定因素和农户生计策略决定因素,并采用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测度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差距的贡献。【结果】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杂交玉米面积比重每增加1%,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0.5%;杂交玉米种植面积比重每增加1%,农户人均粮食作物收入增加2.5%。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不均等的效应仅为0.005。【结论】在滇西南山区,杂交玉米技术既可增加农户收入又不会导致农户间收入差距扩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聪  
通过构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指数,测度了西部山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并实证检验易地移民搬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搬迁户与非搬迁户之间以及不同搬迁特征农户之间的贫困脆弱性差异显著;参与易地移民搬迁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不同的搬迁特征对搬迁户贫困脆弱性有着不同的影响,相较于扶贫、生态和避灾原因的搬迁农户,工程类搬迁农户更易陷入贫困,采取集中安置模式更有利于降低搬迁户陷入贫困的概率,新阶段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有助于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玉萍  吴海涛  陶大云  Sushil Pandey  徐鹏  胡凤益  丁士军  王怀豫  冯璐  
【目的】考察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方法】为解决传统方法分析农业技术效应时农户技术采用"自选择"而带来的因果干涉问题,引入非参数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利用滇西南山区8县16村2000年、2002年和2004年473个农户调查数据,评估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山区农户收入的效应。【结果】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改良陆稻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是非采用情况下的1.49、1.34和1.23倍。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上3个年份中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分别是非采用户的1.79、1.49和1.27倍。【结论】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对农户的收入提高具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旭红   赵雪雁  
在中国减贫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背景下,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山区农户福祉的影响,有助于优化后续扶持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共同富裕。基于陇南山区坪垭藏族乡农户调查数据,在评估搬迁前后农户主观及客观福祉的基础上,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综合福祉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的主、客观福祉均呈上升趋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的物质资助在不同分位点处均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资金补贴在0.25、0.50分位点处显著促进了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就业支持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作用呈倒“U”型变化;随着综合福祉的提升,农户的内生动力也对其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家庭抚养比对农户综合福祉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福祉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娟  吴海涛  丁士军  
基于滇西南山区农户调查数据,考察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状况,研究发现:近十年来,随着种植结构和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变,山区农户生计行为从"生存型"生计转变成"发展型"生计。进一步构建OLS和FGLS模型,分析山区农户生计转型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家庭规模、参加培训有助于农户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亦有助于农户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力从事非农活动的比例;同时,台地面积少、健康水平高、参与合作社、现金或存款金额较大、海拔较低也有助于农户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重,而劳动力比重大、现金或存款金额少则有助于农户提高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动力比例,由此促进山区农户生计转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伟  黎洁  李聪  李树茁  
本文基于2011年陕西安康市的微观农户抽样调查数据,以近年来当地实施的农村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了开发式和补贴式扶贫项目的农户收入效应。结果表明,开发式项目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而补贴式项目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及各分项收入并没有显著影响(人均政府补贴收入除外)。具体来说,两者对农户人均外出务工收入、人均其他收入以及单位耕地农作物产量、家庭现金收入比例、收入多样(依赖)性和家庭资产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补贴式扶贫项目,开发式扶贫项目对农户的增收效应整体上比较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彭斯  陈玉萍  
[目的]探讨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武陵山区657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收入效应。[结果](1)山区农户关于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用水平还有待提高,11.58%的农户未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同时采用科学用药技术与理化诱控技术的农户占样本农户的一半不到。(2)农户关于科学用药技术与理化诱控技术的采用行为存在互补关系,影响农户采用两种不同技术的因素存在差异性。(3)基于反事实分析框架,绿色防控技术可使未采用技术的农户农业收入提高6.04%;技术采用农户若未采用技术,农业收入水平将下降8.08%,且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与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技术采用收入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结论]绿色防控技术采用可显著提升山区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建议从鼓励农户多技术采用,拓宽农户信息获取途径,引导农户实现规模经营,以及强化技术培训与资金支持力度方面促进农户技术采用,实现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的增收目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田红宇  苏治豪  覃朝晖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实现共同富裕,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运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方法,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农户收入差距,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差距的缓解效应要强于东中部地区;对贫困县农户收入差距的缓解效应要强于非贫困县;对50岁以下、高学历和自雇型就业群体收入差距的缓解效应要强于50岁及以上、较低学历和受雇型就业群体。进一步地,运用夏普利值分解法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解释近五成的农户整体收入差距;相对于非贫困县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县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更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谢金华  杨钢桥  许玉光  
本文构建农地整治背景下农户生计策略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湖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分析不同农地整治模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整治可以促进农户由传统小农经营向农业规模经营生计策略转变,由务农生计策略向本地打工经商生计策略转变;不同农地整治模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差异较大,新型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农地整治相比于政府主导模式农地整治对农户上述生计策略转变的作用更加明显;不同地貌类型区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差异较明显,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分散化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山区农地整治更能促进农村产业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转变。基于此,今后不仅要继续加大农地整治的投资力度,还要创新农地整治实施模式,更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地整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伟军  赵雪雁  李花  
生计空间作为农户生计实践的重要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空间的优化与重构,不仅是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章从生活、生产、社交、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评价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改善效果,识别影响生计空间质量的关键障碍因子,揭示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安置初期,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改善效果一般,仅有约35%的农户认为生计空间改善效果较好;(2)从不同维度来看,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活空间的改善效果最佳,社交空间次之,对制度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差;(3)耕作半径扩大、住房面积压缩、社区参与度降低、非农就业不足是制约搬迁农户生计空间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4)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空间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可促进生计空间向城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可能致使生计空间向无序化、边缘化和原子化方向发展。最后,针对性提出构建可持续生计空间的优化路径与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贺梅英  庄丽娟  
在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着产品的价值实现,成为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重要诱导因素。本文基于对广东、广西、海南三个荔枝主产区25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荔枝间伐改造、高接换种、水肥药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的采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荔枝预期销售价格对农户采用见效较快的间伐改造技术有显著影响,而预期销售收入时农户采用高接换种技术的诱导作用更明显。生产专业化对农户采用荔枝生产技术的影响与理论预期不符,兼业户采用间伐改造技术的概率高于专业户,荔枝收入比重较低的农户采用间伐改造技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的概率反而较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佳璇  闵师  王晓兵  程国强  
基于2013年、2015年和2019年对中国西南山区612户农户追踪调查的三期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和反事实分析法,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偏远地区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了偏远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和土地转出,且对不同年份、不同土地规模和不同海拔村庄的农户家庭生产要素配置的影响效果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农户非农就业和土地转出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对于土地规模较小、居住地海拔较低的农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农户非农就业促进了土地流转。本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正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农户信息获取这一机制得以实现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郑沃林  李尚蒲  
乡村生态振兴对于推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但作用机理并不清晰。文章构建“农民收入—要素配置—生态环境”的分析线索,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揭示生态振兴赋能农民共富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经济收入对农民幸福感产生“倒U型”影响。但在拐点来临之前,促进收入增长仍是提升幸福感并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2)收入具有结构性差异。其中,由外出务工获得的非农收入隐含“人户分离”及情感缺失,对农民家庭幸福产生“倒U型”影响,农业收入则能够持续地增进幸福感。(3)农业具有生态依赖性。特别地,生态振兴通过促进农地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供给与农业长期投资进而实现农业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生态环境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有助于实现全局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文章认为,单纯以非农收入为导向不利于增进农户幸福感,有必要通过生态振兴促进农业经营性增收以诱导他们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Jin Yanhong  盖庆恩  
本文采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住户数据,以党员和干部身份作为衡量指标,运用双差法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了政治身份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政治身份户比非政治身份户的人均收入高19.38%,其中有5.84个百分点来自于政治身份的贡献(收入效应)。乡村干部户的收入效应最高(7.73%),其次是国家干部户(6.05%),最弱的是党员户(3.94%)。政治身份对农户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为0.48%,并不是造成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政治身份的收入效应主要来源于国家职工工资,以及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支付收入等非劳动性收入。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仅仅改变了政治身份在各结构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