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0)
- 2023(12647)
- 2022(10987)
- 2021(10224)
- 2020(8522)
- 2019(19726)
- 2018(19593)
- 2017(38523)
- 2016(20574)
- 2015(23311)
- 2014(23308)
- 2013(23229)
- 2012(21347)
- 2011(19055)
- 2010(18811)
- 2009(17212)
- 2008(16831)
- 2007(14744)
- 2006(12864)
- 2005(11229)
- 学科
- 济(89248)
- 经济(89142)
- 业(63426)
- 管理(62539)
- 企(51538)
- 企业(51538)
- 方法(45841)
- 数学(39905)
- 数学方法(39554)
- 农(24493)
- 财(23796)
- 中国(22573)
- 业经(18909)
- 学(18037)
- 技术(17936)
- 农业(17469)
- 地方(15948)
- 理论(15604)
- 贸(15301)
- 贸易(15297)
- 易(14820)
- 制(13939)
- 务(13861)
- 财务(13791)
- 财务管理(13766)
- 和(13482)
- 企业财务(13137)
- 环境(12621)
- 融(12111)
- 金融(12110)
- 机构
- 大学(304290)
- 学院(300560)
- 济(125010)
- 管理(124385)
- 经济(122535)
- 理学(109293)
- 理学院(108212)
- 管理学(106535)
- 管理学院(106000)
- 研究(95398)
- 中国(69104)
- 京(63613)
- 科学(57753)
- 财(56025)
- 所(46450)
- 财经(46295)
- 农(43927)
- 业大(43796)
- 中心(42706)
- 研究所(42430)
- 经(42341)
- 江(41410)
- 北京(40049)
- 经济学(39000)
- 范(38867)
- 师范(38551)
- 经济学院(35395)
- 财经大学(34807)
- 院(34387)
- 农业(34259)
- 基金
- 项目(209275)
- 科学(165900)
- 研究(154759)
- 基金(153913)
- 家(132634)
- 国家(131538)
- 科学基金(114416)
- 社会(99216)
- 社会科(94172)
- 社会科学(94148)
- 基金项目(81835)
- 省(80009)
- 自然(73559)
- 自然科(71862)
- 自然科学(71849)
- 教育(71349)
- 自然科学基金(70588)
- 划(67275)
- 资助(64020)
- 编号(62571)
- 成果(50407)
- 部(47289)
- 重点(46016)
- 创(43804)
- 发(43406)
- 课题(42265)
- 教育部(41373)
- 国家社会(41055)
- 创新(40785)
- 人文(40458)
- 期刊
- 济(128638)
- 经济(128638)
- 研究(88173)
- 中国(51790)
- 学报(45179)
- 管理(43958)
- 科学(42486)
- 财(40894)
- 农(38966)
- 大学(34925)
- 学学(32868)
- 教育(32627)
- 技术(27725)
- 农业(27355)
- 财经(23029)
- 融(22525)
- 金融(22525)
- 经济研究(20920)
- 业经(20015)
- 经(19594)
- 问题(17102)
- 技术经济(16388)
- 理论(15344)
- 图书(15289)
- 科技(14968)
- 实践(13935)
- 践(13935)
- 业(13442)
- 现代(13297)
- 商业(13020)
共检索到421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从明 刘明
基于禀赋结构的视角,本文探讨了技术研发和"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差别性影响。对于劳动力相对丰富的中国,如果技术进步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将是以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利用型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则是以资本替代相对稀缺的劳动力为主的资本利用型技术进步。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如果不顾禀赋结构的差异,"拿来主义"式的技术引进可能造成技术进步对本国禀赋结构的偏离,从而造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扭曲。基于1996-2010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矩估计(SYS-GMM)研究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上述假说,并指出技术进步对要素结构的偏离是现阶段劳动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的重...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对外技术引进 技术选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朱勇 张建武
本文通过引入制度的异质性,在制度变迁的视角下研究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但是,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较优的制度水平有助于抑制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效应。即便控制产业结构、全球化等其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成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建国 白红光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劳动要素收入之间的关系,之后利用中国1952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从宏观角度和采掘业等13个行业18年数据的行业角度及国际宏观数据角度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我国劳动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论表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我国劳动收入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低技术含量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带来劳动收入长久、有效的增长。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收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玉清 姜磊
本文扩展了包含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发展经济学模型,在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框架中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规律及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4-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控制省市固定效应和其他相关经济社会变量后,本文发现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呈稳健的倒U型非线性曲线,经历了就业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替主导,东中西三大区域及增长极、直辖市空间范围内的影响路径表现出典型的地域性差异,适宜技术研发、市场整合及相应的政策激励有助于抑制FDI技术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冲击,缓解严峻的收入分配差距。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前,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简称"劳动收入占比",定义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较低,必须进行系统性政策设计。一、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磊 张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具有要素密集度差异的两部门模型,分析了部门间TFP增长率差异、物质资本积累、恩格尔效应、以及部门进入壁垒变化对产业结构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在资本深化且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优先需求的前提下,恩格尔效应将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并且这种效应渐近地趋于零;其次,部门TFP增长率差异、物质资本积累、产业壁垒变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则取决于替代弹性的具体大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乾 魏下海
本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劳动收入比重变动对国内需求和总产出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需求体系属于工资领导型,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扩张,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和促进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并且两者并不矛盾,无论是短期和长期,提高劳动收入比重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扩大居民消费,以及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劳动收入比重 国内需求 经济增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叶初初 冯邦彦
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而目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探讨很少有基于一省或一区的研究。文章结合广东2005-2009年14个行业的劳动报酬数据,用Pooled EGLS方法发掘提升广东省劳动收入份额的行业途径。结果显示,行业规模、工资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有正向作用,行业垄断程度则起负向作用,而行业劳动密集程度对该份额的拉动作用存在行业差异性。要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广东应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降低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着重发展服务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伟
文章引入工业部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比重、私营企业产值比重、外资企业产值比重作为衡量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变量,实证分析了1998年-2013年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在稳健性检验中引入FDI占GDP中的比重作为外资企业产值比重的替代变量,具体结论为:(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与民营化的不断推进,国有经济占比持续下降,私营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同一时期持续下降;(2)引入FDI会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带来非线性影响,少量引入FDI会降低我国的劳动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宋锦 张午敏
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产向二产和二产向三产的两次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平均劳动收入的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1995—2018年五个观测时间点的CHIP数据进行检验,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克服转型时期劳动者就业状态的样本选择性偏误,使用Probit模型估计了不同时期劳动者进入各行业的概率变化,并用Mincer方程估计了各行业的工资方程,最后通过Brown分解从产业结构角度识别了劳动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禀赋变化在其中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引致较大规模的就业再匹配,同时行业生产率也会较快提高,从而带动劳动收入快速增长。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相比,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行业生产率提升速度下降,平均劳动收入增速显著放缓。因此,维持行业生产率持续提高对于保持劳动收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收入差距扩大,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效应发挥了缩小组间收入差距的作用,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黄先海 徐圣
本文引入希克斯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思想推导了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率的分解公式,发现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率取决于三个因素:乘数效应大小、资本深化的速度及劳动(或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最小二乘法估算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弹性,并对这两类部门1990—2006年劳动收入比重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发现:资本深化能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但大于0小于1的乘数效应缩小了其对劳动收入比重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则是两类部门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了稳定劳动收入比重,应该在看到资本深化长期效果有限的同时,关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作用,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罗楚亮 倪青山
根据中国工业企业1998—2007年调查数据,本文描述了在此期间劳动收入比重下降、资本深化、要素替代弹性等特征,在企业微观层面讨论了劳动收入比重与资本深化(劳均资本存量增加)、替代弹性、市场垄断程度以及国有经济比重等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是我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最为重要的解释因素。对企业数据在省份和行业层面汇总,讨论劳动收入比重及其变化的类似决定机制,所得结果也是类似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姜磊 陈坚 郭玉清
文章提出二元转型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为工资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点,论述了劳动收入份额随二元转型程度变动的"U"型规律。文章对1993~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总体及分组计量分析表明,二元转型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的"U"型关系确实存在,同时低水平组的劳动生产率负效应更大,随着二元转型程度的发展,工资效应的正向作用开始显现,而劳动生产率的负效应则逐渐减弱。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荀关玉 白妍
本文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数据构建我国劳动力贡献模型,以此为依据测算我国劳动力合理收入比例,并与我国现实劳动力收入比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必须提高劳动在国民生产总值分配中的比重。本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收入分配理论,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劳动收入 合理比例 政策选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宋涛 朱腾腾 燕波
本文在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下研究要素市场分割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通过建立模型发现:要素市场分割将扩大地区间的资本集约度差距,在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2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发现:要素市场分割加剧了中国的资本集约度差距,并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在制度环境越差的地区,要素市场分割越严重,劳动收入份额也越低。考虑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省际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稳健性分析,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意味着,通过改善制度环境和缩小要素市场分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