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02)
- 2023(2344)
- 2022(1921)
- 2021(1734)
- 2020(1533)
- 2019(3285)
- 2018(3426)
- 2017(5993)
- 2016(3192)
- 2015(3756)
- 2014(3785)
- 2013(3791)
- 2012(3489)
- 2011(3109)
- 2010(3153)
- 2009(2828)
- 2008(2793)
- 2007(2695)
- 2006(2359)
- 2005(2173)
- 学科
- 济(15981)
- 经济(15975)
- 业(14153)
- 管理(13196)
- 企(12227)
- 企业(12227)
- 技术(10828)
- 方法(9748)
- 数学(8655)
- 数学方法(8438)
- 技术管理(5844)
- 学(4130)
- 农(3071)
- 中国(2879)
- 财(2702)
- 理论(2685)
- 新技术(2588)
- 高新(2581)
- 高新技术(2581)
- 业经(2533)
- 农业(2484)
- 环境(2398)
- 贸(2195)
- 贸易(2193)
- 易(2160)
- 和(2072)
- 划(2015)
- 务(1940)
- 财务(1921)
- 财务管理(1914)
- 机构
- 大学(52863)
- 学院(52090)
- 管理(21396)
- 济(21280)
- 经济(20799)
- 理学(18487)
- 研究(18408)
- 理学院(18303)
- 管理学(17705)
- 管理学院(17613)
- 中国(13339)
- 科学(12646)
- 京(12008)
- 所(9926)
- 研究所(9113)
- 业大(9035)
- 农(9005)
- 中心(8633)
- 技术(7995)
- 江(7994)
- 财(7792)
- 北京(7777)
- 农业(7203)
- 院(6992)
- 财经(6568)
- 经济学(6316)
- 范(6293)
- 师范(6212)
- 州(6113)
- 科技(5973)
共检索到76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许水龙
一、引言 技术进步评估主要包括对技术水平、技术进步速度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的测算和研究。由于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仅从定性上而且从定量上对技术进步进行正确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的技术进步评估方法主要有二类:指标体系法和数学模型法。指标体系法存在的问题是指标确定较困难,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延兵
本文以1996~2003年我国29个省区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技术将知识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并检验了各省份知识生产中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收敛情况。研究发现,1996~2003年期间我国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技术进步出现下降,知识生产率下降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下降。研究还表明,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着条件收敛,但不存在绝对收敛。
关键词:
知识生产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DEA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桂元 王莉莉
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29个省的制造业在1999—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进行了测算,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两个成分,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省际制造业TFP进行了趋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当技术进步促进TFP提升时,总会受到生产效率下降对TFP增长的抑制影响;区域间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省级制造业TFP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边文莉 白凤山
技术进步的研究方法有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生产前沿的DEA方法及因素分析方法等。基于生产函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R.M.Solow提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方程的数学模型,用余值法测算技术进步,即由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求得产出的增长速度,然后减去由于投入所产生的增长速度之后的剩余部分。Diewert于1981年给出一种度量生产前沿移动率的计算方法,f~t(X_0)和f~(t+1)(X_0)分别代表t和t+1时期的前沿生产函数,则X_0处的技术进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平 随洪光
本文利用DEA方法测算了中国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考查了三种创新能力在中国技术进步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均抑制了中国的广义技术进步,只有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对中国广义技术进步有正向作用,但作用不显著。剔除技术效率后,对狭义技术进步的研究得到了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的结论。通过状态空间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度在1998年之后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贡献度则在1998年之后显著下降,直至2002年左右各种创新能力的贡献度渐趋平稳。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还未达到促进技术进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唐文健 李琦
本文基于投资专有技术进步的增长核算框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估计中国设备投资专有技术进步(ISTP)速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未经完全质量调整的统计数据,1980~2005年中国设备ISTP速度平均达到3%,根据美国各类设备ISTP间接估计,1985~2005年中国设备ISTP平均速度达到了4%。这一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
关键词:
投资专有技术进步 质量调整 相对价格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茂升 倪武帆
本文采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以纺织服装上市公司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DEA-Malmqusist指数方法发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效率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明显下降,进一步对引起效率变动的原因进行分解得出,技术创新活动停滞不前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效率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本文就如何改进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出具体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炳南 魏润卿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当今国际生产体系的显著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其中。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证明了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了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扩散,运用非参数分析法(DEA)分离出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指数和用Hummels投入产出法测算出国际垂直专业化比率,最后通过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能够显著地促进技术进步,且其影响要大于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在加入研发与垂直专业化的交叉项后,发现研发与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非常显著,出口对技术进步无显著作用,进口能够显著促进技术进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孟令杰
本文指出万广华先生所提出的技术进步测定新方法的不足之处及产生原因;并对其他的技术进步测定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珩君 贺昌政
研究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间的定量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自组织数据挖掘方法,结合指标体系法,对技术进步和能耗之间关系进行定量测度,并且建立数学模型,弥补了指标体系法测度技术进步的缺陷。该方法在四川省能耗定量研究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能耗 定量测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琪林 李富有
本文在构建1999—2010年中国29个省区市能源产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almquist-DEA方法,对中国能源产业的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能源产业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是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技术进步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中国能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而不是技术效率。此外,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但不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技术进步既存在条件收敛,也存在着绝对发散。因此,我国各省份能源产业的生产率将不能实现最终趋同。
关键词:
能源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DEA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勇,纪晓锋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后,高技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对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利用DEA分析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对高技术产业1995-2002年逐年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 高技术产业 技术进步 DEA分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玺 张勇
关于中国技术进步的争议集中于中国是否存在技术进步以及中国技术进步的具体性质,但是不同的研究对于中国技术进步的估算结果差异高达数倍,原因是对技术进步的界定和认识不清,同时国外成熟的模型对假设前提和数据样本可靠性要求相当高,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基于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在对要素进行有效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改进后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较全面的反映并分解中国的技术进步性质。中国存在技术进步,但是这种技术进步主要是以引进技术和设备为主的体现式技术进步,相对而言以研发为主的一般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不足。尽管这种技术进步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但是要实现经济赶超,中国必须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勇 古明明
中国技术进步是否存在特殊性是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研究的关键。通过改进增长核算模型并结合对产出的调整和要素估算,发现中国技术进步的确存在特殊性。以投资为主的体现式技术进步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对增长贡献高达28%,中性技术进步贡献则严重不足。但是中国体现式技术进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并无突出优势,且难以实现战略赶超。因此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型增长仍然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增长核算法 产出虚夸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界秀
笔者在梳理评介不同方法核算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分解与综合考察,并根据行业间面板数据对内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强度和进口对工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资本强度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出口和FDI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