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36)
2023(13731)
2022(11478)
2021(10826)
2020(9243)
2019(21501)
2018(21126)
2017(40049)
2016(21354)
2015(24445)
2014(24147)
2013(23719)
2012(21844)
2011(19682)
2010(19232)
2009(17703)
2008(17370)
2007(15193)
2006(12702)
2005(11265)
作者
(60050)
(50854)
(50398)
(48126)
(32060)
(24188)
(22999)
(19896)
(19071)
(17687)
(17207)
(17017)
(15866)
(15802)
(15800)
(15653)
(15267)
(15052)
(14550)
(14540)
(12313)
(12257)
(12225)
(11518)
(11469)
(11308)
(11126)
(10881)
(10111)
(10091)
学科
(93055)
经济(92964)
管理(61682)
(60754)
(48726)
企业(48726)
方法(46906)
数学(42416)
数学方法(41964)
中国(26626)
(24193)
(23242)
(19472)
贸易(19465)
(19055)
业经(18594)
技术(17816)
(16667)
农业(16350)
(15479)
地方(14659)
(14571)
财务(14523)
财务管理(14491)
企业财务(13779)
(13585)
环境(13562)
银行(13554)
(13328)
金融(13325)
机构
大学(308247)
学院(306300)
(136082)
经济(133782)
管理(121712)
理学(106139)
理学院(105053)
研究(103516)
管理学(103353)
管理学院(102774)
中国(78922)
(64079)
科学(61418)
(58816)
(51066)
(48921)
中心(48700)
财经(48446)
研究所(46831)
业大(44616)
(44445)
经济学(43650)
(42533)
北京(40169)
经济学院(39732)
农业(38710)
(37933)
师范(37559)
(37087)
财经大学(36383)
基金
项目(212018)
科学(168693)
基金(157963)
研究(153667)
(138190)
国家(137135)
科学基金(118226)
社会(100574)
社会科(95644)
社会科学(95619)
基金项目(83003)
(79744)
自然(75930)
自然科(74275)
自然科学(74253)
自然科学基金(72962)
教育(70728)
(68213)
资助(65187)
编号(60438)
(48802)
成果(47939)
重点(47791)
(45078)
(44837)
国家社会(43519)
教育部(42254)
创新(42038)
科研(41260)
课题(40662)
期刊
(135472)
经济(135472)
研究(85646)
中国(54881)
学报(46161)
(45421)
科学(44004)
(42876)
管理(42570)
大学(35429)
学学(33398)
农业(29999)
技术(29313)
教育(27557)
(24726)
金融(24726)
财经(23832)
经济研究(23528)
(20592)
业经(20420)
问题(18382)
(17575)
技术经济(17176)
(17072)
统计(16696)
世界(15483)
(14963)
国际(14481)
科技(14152)
理论(14054)
共检索到435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利  王振兴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就业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弹性较大。长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破坏效应。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波动性,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初期对就业变化的贡献率可能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叶仁荪  王光栋  王雷  
本文结合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用以度量广义技术进步,并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不同技术进步路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技术进步有助于三次产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举措就不利于实现就业的增长,但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等手段,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取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长,可以抑制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挤出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姚战琪  夏杰长  
本文主要分析在中国转型期的投资、人力资本、技术存量的变化、城市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分析显示,现阶段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的现实意义是,制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特点的技术发展路径是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替代作用的重要措施。放松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管制和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发挥市场化就业形成机制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源源  
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在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扩张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弱。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光栋  姜振波  
基于1990~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对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私人部门信贷和政府的金融干预方面。扩大私人部门信贷规模、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及减少政府的金融干预都有助于就业的增加。同时,金融发展还有利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利用2008-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单位就业总量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以RD表征的自主创新和以FDI表征的技术引进均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且自主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也为正,城镇化率每提升1%,会带来城镇就业总量增加0.088%~0.165%。此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均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而工资的上涨对就业具有负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就业,坚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该文基于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损失效应,表现为促进就业增加;而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则大于就业创造效应,表现为减少就业。此外,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实行技术进步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技术进步;要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刘燕  
FDI能够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带来技术监督标准的衍生和提高,映射在国际贸易领域就是技术壁垒的形成。FDI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FDI能够促进东道国技术进步,而FDI、技术进步与技术壁垒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尚待研究检验。基于我国1992~2012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FDI引起的技术进步对我国技术壁垒形成的贡献率较大,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贡献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上升的趋势逐渐减缓,即边际贡献率递减。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曾国彪  刘书祥  
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就业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正相关。从行业内部看,中低技术行业中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需求,而高中技术行业,行业垄断程度高,技术变化增长明显,但是技术效率低下,不利于改善这些行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春燕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技术进步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对就业产生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之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短期之中技术的进步会减少就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调整,在长期之中又会促进就业的增长,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资本存量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而在我们所考虑的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促进就业,这就要求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就业的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徐方  
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支出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建立时变参数模型,利用我国2000~2014年的数据,对比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政府支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和加强对科技资金的管理以及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段远鹏  钟世川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军  詹韵秋  
文章构建了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理论传导机制,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存在正面和负面的双重作用,而何种作用机制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随后,基于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对就业质量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从全国样本来看,研究期内,技术进步有助于中国就业质量的改善,且经济增长会让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就业质量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就业质量的提高,而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速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前提。分地区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但是西部地区的就业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从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和改革教育制度等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辉  冯梦黎  甘雨婕  
能源回弹效应系数反映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产生新的能源需求的大小。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负荷分解模型,运用IPAT方程,把能源消费的变化量分解成由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量与由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引起的能源节约量,利用中国2001—2011年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能源回弹效应系数。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样本区间中,11个年度均属于逆反回弹效应,且能源回弹效应系数与能源消费回弹量呈同势变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丹  闵锐  王雅鹏  
当今时代土地短缺,如何提高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以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度量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人力资本、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三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变动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率的增长、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并不直接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而是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进而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