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5)
2023(11686)
2022(9931)
2021(8882)
2020(7749)
2019(17538)
2018(17116)
2017(33448)
2016(18485)
2015(20453)
2014(20372)
2013(20289)
2012(19088)
2011(17297)
2010(17217)
2009(16049)
2008(15923)
2007(14535)
2006(12382)
2005(10975)
作者
(57459)
(48441)
(48182)
(45652)
(30644)
(23607)
(21806)
(19047)
(18038)
(17078)
(16390)
(16101)
(15358)
(15234)
(15192)
(15147)
(15009)
(14376)
(14041)
(13942)
(12301)
(11985)
(11783)
(11051)
(10789)
(10704)
(10681)
(10647)
(9741)
(9701)
学科
(82805)
经济(82721)
(56232)
管理(54694)
(44869)
企业(44869)
方法(42425)
数学(38464)
数学方法(38205)
(22194)
(21873)
中国(20250)
(16903)
技术(16813)
(16680)
贸易(16678)
地方(16353)
(16198)
业经(16163)
农业(15366)
(14192)
财务(14171)
财务管理(14139)
(14088)
企业财务(13515)
(11582)
金融(11579)
环境(11543)
(11307)
银行(11244)
机构
大学(277157)
学院(275657)
(116229)
经济(114128)
管理(105745)
研究(93637)
理学(92855)
理学院(91796)
管理学(90312)
管理学院(89818)
中国(68006)
科学(60242)
(57288)
(55921)
(50528)
(49175)
业大(47291)
研究所(45256)
农业(44888)
中心(43286)
财经(41840)
(40253)
(38186)
经济学(37048)
北京(35298)
经济学院(34076)
(34034)
师范(33506)
(33027)
(31721)
基金
项目(192290)
科学(150614)
基金(141347)
研究(131816)
(126724)
国家(125715)
科学基金(106211)
社会(85444)
社会科(81243)
社会科学(81215)
基金项目(75796)
(74949)
自然(71040)
自然科(69472)
自然科学(69447)
自然科学基金(68274)
(64121)
教育(61015)
资助(57814)
编号(50616)
重点(44053)
(43219)
(41354)
(40640)
成果(39553)
创新(38119)
科研(37907)
计划(37605)
教育部(36537)
国家社会(36174)
期刊
(117191)
经济(117191)
研究(73315)
学报(52257)
(48769)
中国(47442)
科学(45322)
(39216)
大学(37928)
学学(36449)
管理(35100)
农业(32695)
技术(23952)
(22407)
金融(22407)
教育(22386)
财经(21458)
经济研究(19935)
业经(18819)
(18374)
(18034)
问题(16521)
技术经济(15813)
(14428)
科技(14310)
(13627)
业大(13378)
统计(13362)
商业(13137)
(12696)
共检索到385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利  潘志远  
在考察地区就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技术进步对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各地区就业产生负向影响,同时对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别: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第一、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就业有负向影响。为优化地区就业结构,应在加快技术进步的同时,选择适合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利  曹惠  
技术进步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基本表现为两种趋势:技能化和高新产业化。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例证分析来看,技术进步主要从产业结构方面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第二产业的特殊情况,使其就业结构指数的变化与该产业生产率的关系并不明显。而第一及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指数的变化与各自产业生产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进步使就业结构趋于技能化和高新产业化。因此,必须加强对技能劳动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减缓结构性失业。同时,在重视基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春燕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技术进步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对就业产生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之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短期之中技术的进步会减少就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调整,在长期之中又会促进就业的增长,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资本存量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而在我们所考虑的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促进就业,这就要求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就业的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友平  金玉国  王晓  
文章首先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测算了1995~2013年间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其次,通过实证分析讨论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对我国区域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均显著为负,但是技术效率对于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对就业具有负效应,而产出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就业人口的增加。因此,文章建议,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基础,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出的效率,从供需两个角度为就业量的增加创造机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涛  
本文试图从主流经济学研究中存在有"描述性"和"分析性"两种不同范式的角度,对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提出的"经济学假设与现实的非相关性"命题进行评析。本文认为,事隔半个世纪,重新检讨这一论战,辨析论战中提出的问题,对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书祥  曾国彪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影响,一定时期内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并不明确。本文将TFP分解为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运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分析了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比较显著的负效应,当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而滞后期技术效率的改善却对就业量的增加具有负效应;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总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因此,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恺钧  潘娟  王舒  
笔者基于1996年~2011年度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探讨了东部地区各省市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对第一、第二产业就业起着抑制作用,对第三产业就业起着促进作用,而金融效率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均起着正向促进效应。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就业呈现负向作用,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具有正向解释力,并且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于各省市之间就业结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进步变量的劳动力就业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也考察了以行业特点分组的子样本的劳动力就业受上述三项变量影响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国际贸易和国内技术进步会拉动我国就业,而FDI则会抑制我国就业。从基于行业特点分组的研究来看,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抑制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小;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源源  
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在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扩张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戚淳  董瑾  彭红斌  
文章提出以遗传算法(Generic Algorithm)作为分析经济数据的工具,这种分析工具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适应性方程来进行决定因素选择。Discriminant分析法将作为判断技术发展和就业之间关系的一种参数评定方法。通过对选取的18个自变量的运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力资源投资相比较,与资本相关的投资对就业有较大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鹏  苟靠敏  王波  
文章模拟了三次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各产业的生产函数,从而得出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并且利用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弹性分析了技术进步对重庆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技术进步对重庆市第一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对第二产业影响最小;第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对建筑业和电力燃料等产业影响较大,对制造业影响不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居励  
本文由Frenkel两部门理论模型,采用IMF提供的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实际汇率升值会显著减少贸易部门就业,即人民币升值使贸易部门就业人数显著减少,非贸易部门第二产业工人就业人数会增加,对第三产业工人就业影响不大,但就业工人实际工资水平都会有所提高。所以本文的结论是,人民币升值能提升中低阶层福利水平,支持人民币升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静波  付建  
本文分析FDI对广东技术进步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FDI对广东省在技术进步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进一步从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来分析则发现,来自港澳台的FDI对广东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负面的;而来自西方7国的FDI对广东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的影响。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FDI比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FDI有着更强的溢出效应,而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FDI对广东技术进步的有负面影响。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段远鹏  钟世川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董理  史小龙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直接的破坏机制,又有间接的补偿机制,最终影响并不确定。本文构造上海市1978-2011年期间三次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上海市及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来衡量技术进步水平。发现上海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是上升的,技术变化(狭义技术进步)上升较快,而技术效率只有微弱的上升,第三产业的技术效率出现负增长。通过估计Driscoll-Kraay标准误调整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发现上海技术进步对就业总体上是抑制的,狭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负效应比全要素生产率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