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97)
- 2023(18637)
- 2022(16066)
- 2021(14688)
- 2020(12354)
- 2019(27813)
- 2018(27749)
- 2017(52794)
- 2016(28655)
- 2015(31714)
- 2014(31415)
- 2013(31063)
- 2012(28433)
- 2011(25818)
- 2010(26162)
- 2009(24495)
- 2008(23264)
- 2007(20887)
- 2006(18426)
- 2005(16487)
- 学科
- 济(130585)
- 经济(130469)
- 管理(85268)
- 业(81277)
- 企(68119)
- 企业(68119)
- 方法(55873)
- 数学(48148)
- 数学方法(47503)
- 中国(32882)
- 农(30628)
- 学(27656)
- 业经(27604)
- 财(27424)
- 地方(26987)
- 技术(24262)
- 理论(22160)
- 农业(21366)
- 制(20412)
- 贸(20348)
- 贸易(20333)
- 易(19639)
- 和(18654)
- 环境(18429)
- 融(17256)
- 金融(17253)
- 银(17242)
- 银行(17188)
- 务(16741)
- 财务(16651)
- 机构
- 大学(413661)
- 学院(412500)
- 济(170845)
- 经济(167352)
- 管理(160548)
- 理学(139221)
- 研究(138872)
- 理学院(137636)
- 管理学(134999)
- 管理学院(134231)
- 中国(101088)
- 京(87278)
- 科学(85784)
- 财(75732)
- 所(70018)
- 农(63948)
- 研究所(63698)
- 中心(61379)
- 财经(61012)
- 江(60713)
- 业大(60373)
- 范(55654)
- 经(55402)
- 师范(55157)
- 北京(54903)
- 经济学(52530)
- 农业(49826)
- 院(49677)
- 州(48855)
- 经济学院(47049)
- 基金
- 项目(277730)
- 科学(219426)
- 研究(202903)
- 基金(201455)
- 家(175558)
- 国家(174107)
- 科学基金(150081)
- 社会(129470)
- 社会科(122876)
- 社会科学(122844)
- 省(109514)
- 基金项目(105767)
- 自然(96912)
- 自然科(94737)
- 自然科学(94720)
- 教育(94595)
- 自然科学基金(93027)
- 划(91423)
- 资助(83311)
- 编号(81857)
- 成果(66363)
- 重点(62533)
- 部(60946)
- 创(60433)
- 发(59521)
- 课题(57162)
- 创新(55828)
- 国家社会(53412)
- 教育部(52750)
- 科研(52311)
- 期刊
- 济(190282)
- 经济(190282)
- 研究(125594)
- 中国(79478)
- 学报(65535)
- 管理(61867)
- 科学(60025)
- 农(57541)
- 财(57466)
- 教育(50398)
- 大学(49795)
- 学学(46738)
- 农业(39913)
- 技术(39203)
- 融(32122)
- 金融(32122)
- 经济研究(31713)
- 财经(31084)
- 业经(29438)
- 经(26854)
- 问题(23982)
- 技术经济(23022)
- 图书(21775)
- 科技(21444)
- 业(20985)
- 统计(20440)
- 策(18932)
- 版(18612)
- 理论(18598)
- 现代(18193)
共检索到609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翠华
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从微观到宏观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系统,改变就业、增长、收入分配等的运行轨迹。梳理技术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深化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认识,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路径和结构效应,同时,也可以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无就业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创造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翠华
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从微观到宏观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系统,改变就业、增长、收入分配等的运行轨迹。梳理技术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深化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认识,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路径和结构效应,同时,也可以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无就业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创造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高永刚 李海瑛
经济增长和就业是我国面临的两大难题 ,技术进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会造成工人的失业。如何调节这一矛盾呢?本文认为只有“有选择”地发展技术 ,才能实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目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就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在CES生产函数下讨论了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时,就业增长由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共同决定。在此基础上,利用1987—2014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显示,中国制造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值介于0.40.6之间,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地促进就业;资本投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抑制就业;引入FDI和国际贸易后,资本投入抑制制造业就业增长更为明显,而FDI和国际贸易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促进就业。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资本投入抑制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张宝山 方莹
本文基于通信设备制造业23家上市公司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测算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结果表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而不是技术进步效率,并且技术效率一直是退步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影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影响因素的方向和程度。实证结果表明,通信设备制造业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公司规模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有着重要的正向作用,提高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加强公司创新能力应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荣贤
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变量,实现经济增长以及作为增长手段的技术进步与良好就业已成为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失业问题,实践表明,严重的失业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危及社会的运行,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贯彻“就业优先”战略,置就业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就业优先 战略 实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永礼
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国家的繁荣,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因此二者的关系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率同时增长的奇怪现象。这与经典的"奥肯定律"相悖。对于此现象,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给予一定的解释,而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工资增长率这一因素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工资增长率 卡尔曼滤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薇
在我国经济产业中,流通产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广义最小二乘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2016-2017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其经济增长值、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就业增长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流通产业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率的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拥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化,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应从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东华 张鑫宇 孙婷
本文探讨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机制,并利用1999-2016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分行业数据,采用增长核算和计量回归两种方法对理论机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深化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及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效应在制造业行业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与基期相比,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资本深化程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相匹配,从而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有助于削弱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利影响,但是未能完全抵消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抑制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光栋 芦欢欢
基于我国省际间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的估算,本文以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为视角来解释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技术进步来源,其要素偏向性表现也不相同。自主创新在多数地区表现为偏向于劳动,对就业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引进则在更多地区偏向于资本,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也比较复杂。本文最后提出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技术进步来源 就业增长 技术进步偏向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佳辉 马慧莉 姜增明
本文着眼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碳排放量增加速度的关系,考虑同时影响它们的技术进步因素。通过理论模型的推导,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长期是否协整,如果协整,短期如何波动的思路分析了这三者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碳排放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短期而言,经济增长率的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率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是"滞后"的;而技术进步不是碳排放增长率变动的Granger原因,是因为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存在"回弹效应"。
关键词:
经济增长率 碳排放增长率 技术进步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克 胡巧丽
偏向性技术进步代表技术进步的一般形态,然而,鲜有文献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全要素生产率(TFP)演变的特征及其来源。本文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使用跨国层面的数据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国家间技术进步表现出明显的要素偏向,不同类型国家间偏向性技术进步情境下,TFP增长大致以1999年为界,其平均离散程度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第二,不同类型国家皆表现出明显的绝对β收敛,发达国家在整个样本期间始终保持条件β收敛态势,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增长经历了先发散后向自身稳态水平靠近的演变阶段,而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演变趋势与之相反,这与长期依赖资本投入驱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有关。与同比增长率法相比,本文使用几何平均增长率法计算的TFP增长率降低了生产率波动对收敛检验结果的影响,其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结果更为可靠。第三,教育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优化、经济自由度提升等都有利于促进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而政府规模过度扩张引起生产率损失,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因变量选择性偏差和删除样本离群值后亦成立。因此,推进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杜凤莲 董竞泽 高国鹏
本文以内蒙古为例,使用随机前沿模型,估算了不同地区的技术效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效率和TFP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呈正向变动关系。(2)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人力资本水平等提高技术效率,国有工业产值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降低了技术效率。(3)整体而言,各地区TFP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都显著不足。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苏基溶 廖进中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考察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利用中国省际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的金融发展通过提高研发产出效率和技术吸收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两种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促进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通过提高本国技术吸收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比进口贸易有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技术进步 内生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宫超
本文借助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且通过省级面板数据根据地区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能够更有效促进就业岗位,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就业效果接近东部的一半,代表了我国中西部流通体系建设仍然较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另外,流通业产业进步对就业影响具有地区性差异,在东部地区能够更有效发挥互联网流通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功能,而在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主要产生的是"创造性破坏",由技术推动替代了基础劳动力。研究的政策建议是:宽容流通产业的非正规就业,扶持中小流通企业,为流通产业的人员培训提供政府资金扶持,政府开设专项资金来扶持创新技术。
关键词:
就业增长 流通产业 创造性破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