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51)
- 2023(19467)
- 2022(16714)
- 2021(15779)
- 2020(13320)
- 2019(30823)
- 2018(30496)
- 2017(58057)
- 2016(31790)
- 2015(36388)
- 2014(36477)
- 2013(35978)
- 2012(33558)
- 2011(30260)
- 2010(30141)
- 2009(27938)
- 2008(27770)
- 2007(24726)
- 2006(21373)
- 2005(18939)
- 学科
- 济(134413)
- 经济(134269)
- 管理(91348)
- 业(87685)
- 企(71635)
- 企业(71635)
- 方法(62737)
- 数学(54973)
- 数学方法(54235)
- 中国(36369)
- 农(35789)
- 财(32991)
- 学(29510)
- 地方(28292)
- 业经(27875)
- 贸(25833)
- 贸易(25824)
- 易(25092)
- 农业(24166)
- 制(23250)
- 技术(22107)
- 理论(21037)
- 务(20779)
- 财务(20690)
- 财务管理(20641)
- 和(20378)
- 环境(20108)
- 企业财务(19538)
- 银(19344)
- 银行(19279)
- 机构
- 大学(465743)
- 学院(463215)
- 济(187035)
- 经济(183085)
- 管理(179240)
- 研究(158234)
- 理学(155595)
- 理学院(153770)
- 管理学(150840)
- 管理学院(150010)
- 中国(117506)
- 科学(100257)
- 京(99544)
- 财(83053)
- 所(81050)
- 农(78208)
- 研究所(74238)
- 中心(71820)
- 业大(70745)
- 财经(67574)
- 江(66890)
- 北京(63089)
- 范(61958)
- 农业(61643)
- 经(61411)
- 师范(61323)
- 院(57219)
- 经济学(57153)
- 州(54392)
- 经济学院(51707)
- 基金
- 项目(316275)
- 科学(247791)
- 基金(229529)
- 研究(227381)
- 家(201589)
- 国家(199983)
- 科学基金(170394)
- 社会(142716)
- 社会科(135173)
- 社会科学(135135)
- 省(122190)
- 基金项目(121084)
- 自然(111946)
- 自然科(109353)
- 自然科学(109323)
- 自然科学基金(107359)
- 教育(105313)
- 划(103691)
- 资助(95855)
- 编号(91948)
- 成果(74626)
- 重点(71200)
- 部(70177)
- 发(67314)
- 创(64843)
- 课题(63698)
- 科研(60822)
- 创新(60624)
- 教育部(59665)
- 大学(58938)
- 期刊
- 济(199392)
- 经济(199392)
- 研究(132521)
- 中国(85624)
- 学报(77537)
- 科学(70588)
- 农(70377)
- 管理(63506)
- 财(63371)
- 大学(58201)
- 学学(54777)
- 教育(51021)
- 农业(48950)
- 技术(42080)
- 融(36308)
- 金融(36308)
- 财经(32783)
- 经济研究(32306)
- 业经(31416)
- 经(28156)
- 问题(26250)
- 业(26098)
- 图书(23695)
- 技术经济(23638)
- 版(22701)
- 统计(22319)
- 科技(22267)
- 贸(21928)
- 资源(21198)
- 理论(20912)
共检索到670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就业,坚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该文基于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损失效应,表现为促进就业增加;而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则大于就业创造效应,表现为减少就业。此外,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实行技术进步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技术进步;要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效应 区域差异 比较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姜玲 张浩文
跨区域技术转移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模型,利用西部11省(市、自治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为后发地区寻找最佳的技术转移路径以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支持。研究表明:在西部地区的技术追赶过程中,无论是跨国技术转移还是国内跨地区技术转移对当地的技术进步均产生了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具体来看,在"自主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下,两种不同渠道的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不相上下;而在"纯技术转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LMDI分解法,量化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进而构建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实证测算1995—2012年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能源回弹效应总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广义技术进步计算的回弹效应为37%,狭义技术进步计算的回弹效应为52%,技术效率改进和产业结构调整计算的回弹效应缺乏规律。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能源回弹效应呈现增加趋势。西部地区制定能源政策的重心应向提高技术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倾斜。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丹东 翟月 陈洪捷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崔喜君
进口贸易和国外专利申请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路径,是一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来源。本文采用1985—2005年中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进口贸易、国外专利申请与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两大路径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贡献度却存在差异;其中国外专利申请尤为明显,对东部和中部技术进步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却起到阻碍作用。因而各地区应实施适宜政策充分利用进口与国外专利申请的技术外溢加快技术进步,同时形成顺畅的国内技术扩散机制,加速国外研发的传导,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煜 赵培雅
理论研究表明,地区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应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当地区要素禀赋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自主创新将有利于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否则应选择模仿性技术进步路径。考虑到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的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所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应呈差异化特征。本文利用1998-2016年的中国省级宏观数据,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在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视角下,分别考察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构筑了技术进步选择中的非线性关系,且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为各地区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要素禀赋 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技术进步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戴腾辉 董永亮
区域性差异是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文章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数据从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内生力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量化,三个维度的量化结果均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依据量化结果就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蔡兴 莫骄 冯志坚
文章利用中国28个省份1985—2004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从东部往西部递增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处于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失衡状态,因此不能依靠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来带动就业,而应该通过优化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来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词:
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 就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鹏 高妍伶俐
本文以2001-2010年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区域经济增长细化为三次产业经济的增长,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区域研究环境规制对各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水平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环境规制水平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对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东、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三产业的增长无显著影响。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各区域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面板数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叶仁荪 王光栋 王雷
本文结合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用以度量广义技术进步,并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不同技术进步路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技术进步有助于三次产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举措就不利于实现就业的增长,但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等手段,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取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长,可以抑制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挤出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真善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其主要原因有:地理特征不同,区域非均衡发展,非农产业发展不均衡,人力资本、生育率差异。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有:协调区域发展,中、西部要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中部崛起;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西部要加强非农产业的发展;降低农村生育率,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阮莉莉 高云峰 罗艳
本文利用1985—2008年间中国东部和西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及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对中国东部(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和西部(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发现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在我国东西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和区域间信贷制度的不同。因此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同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效应。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信贷制度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利 王振兴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就业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弹性较大。长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破坏效应。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波动性,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初期对就业变化的贡献率可能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量 就业水平 就业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源源
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在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扩张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弱。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 就业 向量自回归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鞠市委 刘朝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受FDI流入特点和东道国自身状况的影响,因而会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差异。实证分析表明:1999—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FDI对于国内投资具有挤入效应,其中,1999—2004年影响并不显著,而在2005—2010年表现出挤入效应;在西部地区的不同区域,"经济圈"地区和西南地区有挤入效应,而"非经济圈"地区和西北地区表现出中性效应。西部地区应该继续加大对外资的引入力度,尤其应提升"非经济圈"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促进外资的技术溢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信息技术扩散的区域差异——以中国东、中、西部作案例研究
资本深化、重工业化、技术进步与西部地区工业就业增长——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
金融结构差异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GDP增长差异的定量分析
FDI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差异化分析——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度比较分析
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对比实证分析
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和区域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差异研究——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