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52)
- 2023(8182)
- 2022(6665)
- 2021(5834)
- 2020(4816)
- 2019(10382)
- 2018(9976)
- 2017(19000)
- 2016(10332)
- 2015(11092)
- 2014(10682)
- 2013(10420)
- 2012(9394)
- 2011(8315)
- 2010(8124)
- 2009(7113)
- 2008(6829)
- 2007(6081)
- 2006(5117)
- 2005(4356)
- 学科
- 济(41818)
- 经济(41773)
- 业(34248)
- 管理(32510)
- 企(25664)
- 企业(25664)
- 方法(21335)
- 数学(19554)
- 数学方法(19464)
- 技术(14000)
- 中国(13249)
- 农(12729)
- 财(10295)
- 农业(9759)
- 贸(9736)
- 贸易(9733)
- 易(9533)
- 业经(8960)
- 技术管理(8629)
- 学(7845)
- 环境(7551)
- 银(6978)
- 银行(6939)
- 制(6926)
- 劳(6912)
- 劳动(6895)
- 产业(6594)
- 行(6566)
- 务(6248)
- 财务(6237)
- 机构
- 学院(148109)
- 大学(147910)
- 济(66695)
- 经济(65779)
- 管理(58940)
- 理学(52692)
- 理学院(52168)
- 管理学(51395)
- 管理学院(51140)
- 研究(49805)
- 中国(35966)
- 科学(32101)
- 农(31466)
- 京(29726)
- 业大(27485)
- 财(26210)
- 所(25577)
- 农业(25340)
- 研究所(23871)
- 财经(22497)
- 中心(22465)
- 经济学(21840)
- 经(20886)
- 江(20375)
- 经济学院(20258)
- 北京(17906)
- 院(17858)
- 农业大学(17400)
- 经济管理(17335)
- 财经大学(17124)
- 基金
- 项目(111434)
- 科学(88475)
- 基金(84009)
- 家(76482)
- 国家(75886)
- 研究(74117)
- 科学基金(64837)
- 社会(51229)
- 社会科(48914)
- 社会科学(48902)
- 基金项目(45363)
- 自然(43275)
- 省(42949)
- 自然科(42404)
- 自然科学(42389)
- 自然科学基金(41694)
- 划(36760)
- 教育(33429)
- 资助(32818)
- 编号(26296)
- 重点(25192)
- 创(24763)
- 部(24748)
- 发(23720)
- 创新(23236)
- 国家社会(22839)
- 计划(22209)
- 科研(21917)
- 业(21188)
- 教育部(21086)
共检索到200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滨
文章利用能源行业1985-2016年的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率后,与该行业内的劳动力就业变化率构建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其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在短期,挤出效应可能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能源行业 挤出效应 区域经济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陆敏辉 石家莉 陈宇淳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能源行业1985年到2016年间的技术进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第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具有挤出效应和促进效应。从短期来看,挤出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 能源行业 VAR模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早期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不乏一些有见地的结论。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就业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模式与失业效应变化做了理论描述,形成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判断,由此说明技术进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 就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鑫
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讨论了城乡分离和城乡融合的条件下劳动力就业是如何受制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研究发现:在城乡分离的状态下,若不存在技术进步,则农业就业比重不会持续下降,而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当出现技术进步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将使经济进入一个高水平的动态过程;在城乡融合的状态下,若加速的资本积累未匹配正的就业增长率,则经济将被导入一个低水平的动态过程中。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 劳动力就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罗军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国际贸易、FDI和技术进步变量的劳动力就业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1年面板数据,既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也考察了以行业特点分组的子样本的劳动力就业受上述三项变量影响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国际贸易和国内技术进步会拉动我国就业,而FDI则会抑制我国就业。从基于行业特点分组的研究来看,国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贸易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FDI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抑制随着FDI进入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小;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蕙馨 李春梅
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在长期内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致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笔者在CES生产函数下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结构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框架,利用1987年~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是替代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大致偏向技能劳动力,其中,非金属制品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最明显。同时,劳动力结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深化均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洪银
采用数理方法研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规律。研究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采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生产较高需求弹性的产品,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才能得以发挥。研究还表明,长期内,技术进步能够扩张劳动需求;技术进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作用,而非农部门资本产出弹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负向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利 姜均武
笔者利用我国1985年~2008年的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 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而且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从模仿到创新,借此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建荣 程静
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约束在内的经济最优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和能源约束对内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单位,能源消耗增长率将会提高1-σ个单位;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并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和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对2004—2012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丽丽 赵勇
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文章对FDI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渠道(劳动力就业、国内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内,FDI都通过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虽然FDI在短期内对国内投资存在着正向的"挤入"效应,但在长期内却"挤出"了国内投资。比较二者之间的产出弹性,发现FDI的产出弹性要小于国内投资。
关键词:
FDI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董丹丹 张函 李凯杰
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全球价值链地位、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就业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揭示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劳动力总就业规模、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均有正向影响,且全球价值链对不同行业就业规模影响存在差异;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是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的重要渠道。最后,从加快制造业调整升级、推动制造业参与更高层次的价值链分工和扩大高技术制造业规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罗军 陈建国
利用2003-2011年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技术进步对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以及总体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既考察了全部行业样本,也分部门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和总体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负向的;中间产品出口贸易会拉动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与总体劳动力就业;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特征的行业中,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对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与总体劳动力就业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关键词:
中间产品贸易 技术进步 劳动力 就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耿宇宁 刘婧
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转移与技术进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显著负向影响粮食产量,技术进步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产量,农机技术与生化技术存在相互替代关系,验证了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劳动力转移、农机技术与生化技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时间门槛效应。其中,劳动力转移对粮食产量的负向冲击力度逐渐减弱,农机技术与生化技术对粮食产量的正向影响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总体沿着劳动节约型技术与土地节约型技术并重发展的路径演进,但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粮食生产主要依赖生化技术,辅助依赖农机技术。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机技术 生化技术 粮食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