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6)
2023(10871)
2022(9031)
2021(8127)
2020(6612)
2019(14531)
2018(13938)
2017(26821)
2016(14685)
2015(15867)
2014(15733)
2013(15277)
2012(13989)
2011(12713)
2010(12737)
2009(11521)
2008(11309)
2007(10075)
2006(9018)
2005(7912)
作者
(44245)
(36987)
(36784)
(34775)
(23537)
(17779)
(16526)
(14558)
(13944)
(13067)
(12752)
(12164)
(11977)
(11641)
(11511)
(11313)
(11265)
(11156)
(10699)
(10676)
(9420)
(9030)
(8966)
(8482)
(8349)
(8146)
(8129)
(8109)
(7423)
(7414)
学科
(60841)
经济(60785)
管理(45549)
(45242)
(35057)
企业(35057)
方法(24597)
数学(22167)
数学方法(21942)
(18737)
中国(17498)
技术(15605)
地方(15245)
(14984)
农业(13132)
业经(13053)
(12844)
贸易(12841)
(12533)
(11800)
(10387)
环境(10345)
(10042)
地方经济(9238)
技术管理(9138)
(9033)
银行(8993)
(8661)
财务(8640)
财务管理(8629)
机构
学院(212315)
大学(208943)
(90158)
经济(88457)
管理(82445)
研究(74530)
理学(72047)
理学院(71235)
管理学(70111)
管理学院(69718)
中国(54265)
科学(47432)
(43036)
(41713)
(38961)
(38324)
业大(35316)
研究所(35274)
中心(33906)
农业(33205)
(32080)
财经(31192)
(28467)
经济学(27412)
(27079)
(27070)
师范(26711)
北京(26416)
(24964)
经济学院(24937)
基金
项目(149648)
科学(118592)
基金(109194)
研究(105340)
(97806)
国家(96989)
科学基金(82459)
社会(68997)
社会科(65644)
社会科学(65629)
(59373)
基金项目(57753)
自然(54171)
自然科(52968)
自然科学(52952)
自然科学基金(52014)
(50457)
教育(47869)
资助(43740)
编号(41147)
重点(34320)
(33552)
(32888)
(32275)
成果(31622)
创新(30215)
国家社会(29088)
课题(28948)
科研(28638)
计划(28437)
期刊
(94959)
经济(94959)
研究(58754)
中国(39657)
(36824)
学报(36567)
科学(34094)
管理(28854)
(27702)
大学(26953)
学学(25929)
农业(25180)
教育(20573)
技术(19509)
(18883)
金融(18883)
业经(16286)
经济研究(16242)
财经(14958)
(13210)
(12912)
问题(12515)
科技(12181)
技术经济(11999)
(10790)
(10312)
商业(10040)
业大(9686)
(9671)
资源(9593)
共检索到305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光栋  叶仁荪  王雷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1990-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对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两类地区技术进步政策选择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不管是对就业总量还是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技术进步对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的总体影响表现为负效应,但教育导向型和科学导向型政策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就业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欠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最终能够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凡  冯华  
文章使用我国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检验要素价格差异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并检验了要素价格差异通过刺激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要素价格差异对区域技术进步总体具有显著正效应。要素价格差异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区域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机制显著存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就业,坚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该文基于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损失效应,表现为促进就业增加;而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则大于就业创造效应,表现为减少就业。此外,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实行技术进步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技术进步;要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对区域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将包含资本和劳动效率的CES生产函数引入中国八区域CGE模型,模拟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差异与区域政策效果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区域政策效果影响很大,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投资需求增加对东南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和京津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对东北和中部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作用。研究结论为"新东北现象"和"中部塌陷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并提出使东北和中部地区的投资政策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提高东北和中部地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从培育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入手,鼓励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活动,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研究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因素,促进东北和中部地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提高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对区域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将包含资本和劳动效率的CES生产函数引入中国八区域CGE模型,模拟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差异与区域政策效果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区域政策效果影响很大,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投资需求增加对东南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和京津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对东北和中部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作用。研究结论为"新东北现象"和"中部塌陷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并提出使东北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娜  
在明晰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包含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数字产业技术传播、数字产业技术转让3个维度在内的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测度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呈逐年递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全国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差异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基于此,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攻关、积极弥合数字鸿沟、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辉  吴昊  
在考虑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基于DEA模型对2005-2011年中国省际工业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转移、技术水平对区域工业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技术效率的差异是造成综合工业能源效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区工业能源效率存在趋同;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除东部地区以外,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与技术水平的交互项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提高能源效率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推广、引导外资投向节能技术研发等方式带动区域能源效率的提升以及缩小区域间能源效率的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倪海青  张岩贵  
本文首先利用数据包络技术(DEA)测度了1994~2005年期间中国29个省区以及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然后利用此指数对贸易影响技术进步的理论假设进行了经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的确通过多种机制对中国各区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部地区的贸易引致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的贸易对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机制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另外,本文还发现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是造成区域技术进步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晓萌  张永亮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扩展的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全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解释了由技术进步给区域产业总产出带来变化的原因,以及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及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对总产出贡献率基本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第二大的是第三产业;对于珠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对第三产业总产值提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三大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来自其自身。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秋菊  刘宏  
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利用中国1995—2005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吸收能力对跨国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跨国外包的承接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对于东部地区,关键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中西部地区,关键在于提高人力资本投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君  张于喆  张义博  洪群联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负向的破坏效应,也有正向的创造效应。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进步迅猛发展,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引发了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有限,但长期就业效应不容乐观。因此,要立足长远发展和宏观格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以创造平抑破坏",注重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制定差异化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君  张于喆  张义博  洪群联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负向的破坏效应,也有正向的创造效应。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进步迅猛发展,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引发了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有限,但长期就业效应不容乐观。因此,要立足长远发展和宏观格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以创造平抑破坏",注重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制定差异化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桂元  王莉莉  
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29个省的制造业在1999—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进行了测算,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两个成分,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省际制造业TFP进行了趋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当技术进步促进TFP提升时,总会受到生产效率下降对TFP增长的抑制影响;区域间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省级制造业TFP存在条件β收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龙天炜  汪艳杰  李亮  
基于SEM模型的产品创新能力影响路径分析表明,由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科技意识、发展方式转变、成果转化、信息化水平等组成的科技与产业基础对区域产品创新能力形成较高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显现,一是直接影响,即为产品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产业能力基础;二是间接影响,即由于科技与产业基础雄厚,因此能够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更加便于形成专利等科研成果,而科研条件的提高又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进而人才的聚集有利于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秉镰  
本文应用SFA模型评价我国区域物流业整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物流产业TFP增长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TFP增长率相对较高,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出现了一定的收敛趋势。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变化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市场化程度以及港口物流有助于提高我国区域物流的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