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11)
- 2023(18668)
- 2022(15712)
- 2021(14360)
- 2020(12190)
- 2019(27422)
- 2018(27115)
- 2017(51899)
- 2016(28323)
- 2015(31822)
- 2014(31468)
- 2013(30696)
- 2012(27913)
- 2011(24835)
- 2010(24333)
- 2009(21966)
- 2008(21120)
- 2007(18341)
- 2006(15897)
- 2005(13680)
- 学科
- 济(111579)
- 经济(111448)
- 管理(81590)
- 业(79101)
- 企(65200)
- 企业(65200)
- 方法(53579)
- 数学(47037)
- 数学方法(46445)
- 农(31264)
- 中国(29945)
- 财(28331)
- 学(26076)
- 业经(25471)
- 技术(21478)
- 地方(21409)
- 农业(21161)
- 贸(20086)
- 贸易(20078)
- 易(19514)
- 制(18825)
- 务(18106)
- 理论(18024)
- 财务(18023)
- 财务管理(17990)
- 环境(17626)
- 企业财务(17082)
- 和(16797)
- 银(15579)
- 银行(15492)
- 机构
- 大学(400911)
- 学院(398811)
- 管理(156125)
- 济(155987)
- 经济(152749)
- 理学(136744)
- 研究(136077)
- 理学院(135185)
- 管理学(132421)
- 管理学院(131733)
- 中国(97886)
- 科学(89340)
- 京(85490)
- 农(75168)
- 所(69316)
- 财(67747)
- 业大(67426)
- 研究所(64170)
- 中心(61247)
- 农业(59532)
- 江(57174)
- 财经(55690)
- 北京(53031)
- 范(51696)
- 经(51010)
- 师范(50998)
- 院(49899)
- 经济学(47222)
- 州(45819)
- 技术(44291)
- 基金
- 项目(287786)
- 科学(225212)
- 基金(209505)
- 研究(200958)
- 家(187055)
- 国家(185583)
- 科学基金(158047)
- 社会(126579)
- 社会科(119989)
- 社会科学(119954)
- 省(112548)
- 基金项目(111267)
- 自然(106646)
- 自然科(104197)
- 自然科学(104166)
- 自然科学基金(102288)
- 划(96047)
- 教育(92464)
- 资助(86184)
- 编号(79820)
- 重点(65390)
- 部(62399)
- 成果(61950)
- 发(61059)
- 创(60036)
- 创新(56222)
- 科研(56083)
- 计划(55192)
- 课题(55144)
- 教育部(52656)
- 期刊
- 济(161088)
- 经济(161088)
- 研究(109622)
- 学报(73946)
- 中国(72285)
- 农(67494)
- 科学(65303)
- 管理(55647)
- 大学(54944)
- 学学(52189)
- 财(50586)
- 农业(46481)
- 教育(41123)
- 技术(35893)
- 融(29110)
- 金融(29110)
- 业经(27065)
- 经济研究(26571)
- 财经(26395)
- 业(24341)
- 经(22654)
- 科技(21624)
- 问题(21502)
- 版(20527)
- 业大(20232)
- 技术经济(19844)
- 图书(19357)
- 资源(18258)
- 理论(17442)
- 统计(17163)
共检索到560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常远 吴鹏
技术进步将扩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有利于城镇化率的提高。本文利用2005-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技术进步细分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比较分析二者对城镇化影响的差异性,发现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显著地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技术效率变化提高的幅度远小于技术进步变化提高的幅度;进一步分析表明,第三产业集聚下技术进步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较大且显著,第三产业不集聚下技术效率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虽小但显著。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还要关注第三产业集聚与不集聚在影响中的差异性。
关键词:
城镇化 技术效率变化 技术进步 产业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经济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利用2008-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单位就业总量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以RD表征的自主创新和以FDI表征的技术引进均对就业具有正向影响,且自主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也为正,城镇化率每提升1%,会带来城镇就业总量增加0.088%~0.165%。此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均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而工资的上涨对就业具有负向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新型城镇化 就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明利 吕新业
水稻作为我国粮食产业中的重要品种,在我国已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依靠提高生产率和科技进步水平。本文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运用基于DEA分析法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不同种类水稻,从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方面分析了其时序变动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给出了研究结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彦志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生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分析生产率变化的动力来源以及各地区的差异,并进一步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指数显示波动性上升趋势,且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性;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前的技术水平显然不能满足高校的需求。最后针对高等教育生产率变动的特征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生产率 技术进步 规模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邓莹
文章利用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在全局DEA-SBM模型下对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GML)指数分解出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根据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新型城镇化水平,运用全面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三大地区差异明显,绿色技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比在中西部地区要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蕊 杨光磊 邓莹
文章利用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在全局DEA-SBM模型下对全局曼奎斯特-卢恩伯格(GML)指数分解出绿色技术进步指数,根据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新型城镇化水平,运用全面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三大地区差异明显,绿色技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比在中西部地区要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彭竞 许二歌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的方法,考察城镇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与影响程度。通过对1992-2012年中国时序数据测算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含交互项影响的计量方程对其进行经验估算,结果显示城镇化有助于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并且通过技术进步效应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长风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它的研究在当代经济增长模型中占重要地位。然而,对技术进步作用程度如何准确测定的问题,实践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计算结果往往失真,缺乏地区间,国际间的可比性。本文试图从技术进步测定的理论基础——中性技术进步理论入手,在对技术进步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来测度技术进步作用的大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源源 莫龙祯 贾鹏飞
近年来,中国经济显现出“三低一高”态势,宏观政策调控陷入“低利率”困境约束,宏观经济存在“长期性停滞”风险。立足于此,构建TVP-VAR模型,基于以人口红利和技术进步为主的经济增长动能变迁视角深入探究中国“低利率”形成之谜。基于事实分析发现:中国人口结构正不断恶化且人口总规模已于近年来开始趋于负增长,客观表明人口红利逐步走向消失;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自2011年以后降至1以下,凸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日渐放缓。基于同期相关分析、不同提前期以及不同随机时点的时变脉冲分析均发现,人口红利渐失以及技术进步放缓均是导致中国低利率演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本培育与科技创新体系以扭转经济增长动能转弱态势,加快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强多政策工具协调配合而非盲目降低利率,是应对利率下限约束和避免陷入超低利率困境的可行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宇
基于DEA模型测算各省份的Malmquist指数,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产业结构,构建计量实证模型,利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深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与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及地区性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下降趋势,主要因技术进步变化而引起,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第二,无论是否考虑产业结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均可以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且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其中,不考虑产业结构时,技术进步变化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作用更大;考虑产业结构时,技术效率变化的降低作用较大,技术进步变化的作用有较大的下降。第三,产业结构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反映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中并未考虑到环保和绿色。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卫平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59%,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5.48%,而农业效率变化指数反而年均下降2.78%。从各省区情况看,测算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除云南、内蒙古、上海、贵州和西藏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外,其它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从构成上看,绝大多数省区呈现出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损失并存的局面。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春 陆文聪
本文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玉米生产率(TFP)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进而可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显示,1990—2004年中国玉米TFP的平均增长率为3.7%,技术进步为2.9%,技术效率为0.7%,技术进步构成推进TFP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技术效率的下滑却减缓了其增长,技术进步水平的不同使得各玉米主产省份的TFP的增长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生产效率水平相对要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小锋 袁青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小锋 袁青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1993—2013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变化平稳,一直处于颉颃阶段;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大,由低度耦合协调演化为高度耦合协调;(2)各地区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耦合度均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则存在一定差异,贵州、西藏、甘肃三省属于低度耦合协调类型,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其余省份则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应考虑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发展条件的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推拉理论”和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地区的技术进步与行业工资差距——基于微观数据层面的测算和影响效应分析
城镇化、现代化与生产率进步——基于我国省际农业的分析
基于Log-GMDH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城镇化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分工和技术进步对增加值率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分析
偏向型技术进步、要素替代与城镇化扭曲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经济计量分析
技术进步对湖南省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城镇化与农业技术效率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关系研究
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效率和最终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1992-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