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4)
- 2023(11240)
- 2022(9062)
- 2021(7949)
- 2020(6601)
- 2019(14514)
- 2018(14083)
- 2017(26700)
- 2016(14266)
- 2015(15488)
- 2014(15013)
- 2013(15023)
- 2012(14224)
- 2011(13071)
- 2010(13070)
- 2009(11997)
- 2008(11401)
- 2007(10275)
- 2006(9369)
- 2005(8515)
- 学科
- 济(83525)
- 经济(83462)
- 管理(43770)
- 业(40970)
- 企(33043)
- 企业(33043)
- 方法(29704)
- 数学(26608)
- 数学方法(26444)
- 地方(18880)
- 中国(17928)
- 学(17033)
- 农(16562)
- 业经(15831)
- 技术(14962)
- 财(14953)
- 地方经济(13355)
- 贸(12477)
- 贸易(12473)
- 制(12096)
- 易(12083)
- 农业(11738)
- 环境(11637)
- 产业(11622)
- 融(9964)
- 金融(9964)
- 体(9749)
- 银(9538)
- 银行(9485)
- 行(9098)
- 机构
- 大学(217788)
- 学院(216775)
- 济(103330)
- 经济(101685)
- 研究(83212)
- 管理(80137)
- 理学(69685)
- 理学院(68866)
- 管理学(67730)
- 管理学院(67345)
- 中国(60225)
- 科学(51926)
- 京(45862)
- 农(44050)
- 所(43794)
- 财(41171)
- 研究所(40242)
- 业大(36722)
- 中心(35702)
- 农业(35043)
- 经济学(33570)
- 财经(33472)
- 江(32224)
- 经(30529)
- 经济学院(30111)
- 院(29818)
- 北京(28724)
- 科学院(26135)
- 范(25755)
- 师范(25296)
- 基金
- 项目(149164)
- 科学(117417)
- 基金(110574)
- 家(100465)
- 研究(100321)
- 国家(99704)
- 科学基金(83955)
- 社会(68005)
- 社会科(64759)
- 社会科学(64740)
- 基金项目(58314)
- 省(57697)
- 自然(55328)
- 自然科(54089)
- 自然科学(54070)
- 自然科学基金(53159)
- 划(49138)
- 资助(44641)
- 教育(44329)
- 编号(35706)
- 重点(34496)
- 发(33804)
- 部(32841)
- 创(31805)
- 创新(30050)
- 国家社会(29737)
- 计划(29367)
- 科研(28859)
- 教育部(27598)
- 成果(26854)
- 期刊
- 济(114972)
- 经济(114972)
- 研究(64853)
- 学报(41784)
- 中国(41104)
- 农(38387)
- 科学(37431)
- 管理(31044)
- 大学(30690)
- 财(30445)
- 学学(29772)
- 农业(25905)
- 经济研究(21107)
- 技术(19502)
- 融(17987)
- 金融(17987)
- 财经(17970)
- 业经(16097)
- 经(15724)
- 问题(14825)
- 教育(14228)
- 业(14071)
- 技术经济(14039)
- 科技(11720)
- 贸(11574)
- 业大(11233)
- 世界(11146)
- 统计(10796)
- 国际(10502)
- 商业(10431)
共检索到323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佳 周卫征
本文从高质量发展和生产技术变迁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转型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回报效应”,化石能源消费变动率和技术进步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各行业的产出变动率中,电力行业的变动率最大;技术进步和能源转型对劳动者报酬变化率的影响最小,对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变动率的影响最大;在限制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的同时,持续的技术进步会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投资,但是对这三个行业的消费却有增加的倾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宝 陈迅
基于2002-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收敛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我国省份间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达到每年2.1%至2.3%,产业转移推进了产值的空间重构,建筑业的跨区转入、技术进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比的下降具有减缓能源强度增长率的作用。在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各区域能源消耗效率的同时,需将产业转移和产权结构的相关政策调控纳入能源强度宏观调控的统一框架体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宝 陈迅
基于2002-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收敛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我国省份间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达到每年2.1%至2.3%,产业转移推进了产值的空间重构,建筑业的跨区转入、技术进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比的下降具有减缓能源强度增长率的作用。在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各区域能源消耗效率的同时,需将产业转移和产权结构的相关政策调控纳入能源强度宏观调控的统一框架体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宫汝凯 李洪亚
基于2003—2012年176个国家(地区)的跨国数据,本文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所有制改革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持续扩张的内在动力,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技术进步对OFDI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对OFDI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有制改革形成的多元投资主体会促进OFDI的逐年扩张。(2)考虑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转型的交互作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之间呈现显著的互补效应;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所有制结构改革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替代效应。(3)考虑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异质性,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建勋 罗润东
利用我国1953~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与资本融合在一起的技术进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价格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而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与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小。同时还发现,2000年以后我国能源强度上升(或能源效率下降)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所带来的降耗潜力下降和产业结构重型化所带来的能耗上升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斌 赵新华
文章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治理技术效应和综合效应,并运用37个工业行业2001-2009年三种主要废气排放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业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气减排的贡献,得到如下结论: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在减排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工业废气减排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相对2001年甚至还加剧了环境污染;结构生产技术效应和结构治理技术效应都对废气减排起到了促进作用,环境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环境污染 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元华 吴玉锋 贾杰林 程会强
本研究通过分解模型将就业人口变化的影响分解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三个因素中,并依据1994-2009年的数据定量测算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就业人口年均增加9.49%,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年均分别使就业人口减少6.64%和1.49%,而这一时期保障就业率不变化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达到9.95%,认为当前我国现阶段保障就业仍需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支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牛仁亮 陈永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强 魏巍 徐康宁
我国能源消费面临着满足经济增长和降低能耗的双重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迫在眉睫。那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节约能源消费量吗?文章基于我国1992-2011年数据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能源效率提高能节约能源消费量,但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显著存在,我国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介于9%-75%之间。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进行扩展,提出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包括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两部分,理由是:根据现有能源效率分解方面的经验研究,能源效率提高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一是技术进步效应;二是结构调整效应。因此,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也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宗森 王秀玲 丁建勋
文章基于我国1980年-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将能源消费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两部分,以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作用较弱;2002年以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推动作用开始降低,并逐步让位于产业结构变迁。其原因在于近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从"二产化"向"三产化"加快演进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能源强度。文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宗森 王秀玲 丁建勋
文章基于我国1980年-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将能源消费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两部分,以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作用较弱;2002年以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推动作用开始降低,并逐步让位于产业结构变迁。其原因在于近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从"二产化"向"三产化"加快演进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能源强度。文章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洪 姜娇阳 王宇飞
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效改善对降低能源消费的有效程度。我国经济总体的能源回弹效应并不高,能效改善能够有效节约能源消费量。能源回弹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9.82%、最小值为1.64%;细分行业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8.68%、最小值为4.14%。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2012~2017年发生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数量明显低于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因此,我国应着力提高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能源回弹行业的准入标准,淘汰科技水平落后的企业。顺应行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积极培育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绿色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松 贺灿飞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生产与消费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单位GDP的能耗却不断下降。理论上,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可以归因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为了解释中国能源效率的这种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对数平均的LMDI方法将中国1994-2005年的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六大类产业结构变化、两位数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5年,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产业结构变动在1998年前降低了能源强度,1998年之后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在技术效应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产业部门及居民消费...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结构变动 能源效率 能源强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斌 赵新华
在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解为经济结构效应、生产技术进步效应、污染治理技术进步效应以及它们之间共同作用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进出口规模、进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从工业总体还是从进出口部门来看,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对减少工业污染排放的效果最大;结构变化及其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效果在工业总体和进出口部门中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出口导致的污染排放占了各种工业污染排放的25%以上,出口污染排放量高于进口污染排放减少量,但"污染避风港"的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