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91)
- 2023(11747)
- 2022(9878)
- 2021(8913)
- 2020(7479)
- 2019(16562)
- 2018(16158)
- 2017(30253)
- 2016(16732)
- 2015(18519)
- 2014(18132)
- 2013(17766)
- 2012(16332)
- 2011(14771)
- 2010(14706)
- 2009(13730)
- 2008(13496)
- 2007(12115)
- 2006(10793)
- 2005(9897)
- 学科
- 济(66141)
- 经济(66029)
- 管理(54916)
- 业(53858)
- 企(42945)
- 企业(42945)
- 方法(29678)
- 数学(26327)
- 数学方法(26076)
- 农(20112)
- 财(19889)
- 中国(18389)
- 制(16942)
- 技术(16401)
- 业经(15321)
- 学(14616)
- 农业(13880)
- 贸(13478)
- 贸易(13473)
- 易(13173)
- 务(11906)
- 财务(11876)
- 财务管理(11849)
- 体(11640)
- 企业财务(11290)
- 银(11143)
- 银行(11084)
- 融(11083)
- 金融(11081)
- 行(10534)
- 机构
- 大学(245865)
- 学院(242820)
- 济(103469)
- 经济(101474)
- 管理(91729)
- 研究(87745)
- 理学(79633)
- 理学院(78730)
- 管理学(77402)
- 管理学院(76966)
- 中国(64943)
- 科学(55132)
- 京(51736)
- 农(50520)
- 财(47430)
- 所(46070)
- 业大(42020)
- 研究所(41981)
- 农业(40251)
- 中心(39184)
- 财经(37631)
- 江(36682)
- 经(34421)
- 经济学(32664)
- 北京(31990)
- 院(31607)
- 经济学院(29500)
- 范(28869)
- 师范(28354)
- 财经大学(28291)
- 基金
- 项目(169795)
- 科学(133725)
- 基金(126153)
- 研究(116002)
- 家(114264)
- 国家(113372)
- 科学基金(95642)
- 社会(76553)
- 社会科(72706)
- 社会科学(72688)
- 基金项目(66356)
- 省(64546)
- 自然(63827)
- 自然科(62379)
- 自然科学(62358)
- 自然科学基金(61330)
- 划(56184)
- 教育(52832)
- 资助(51265)
- 编号(43175)
- 重点(39183)
- 部(38176)
- 创(36355)
- 发(35607)
- 制(34574)
- 创新(34352)
- 成果(34012)
- 科研(33249)
- 国家社会(33144)
- 计划(33063)
- 期刊
- 济(109467)
- 经济(109467)
- 研究(70411)
- 中国(52213)
- 学报(47073)
- 农(45135)
- 科学(41970)
- 财(37193)
- 大学(35241)
- 管理(34811)
- 学学(33834)
- 农业(30310)
- 融(21698)
- 金融(21698)
- 技术(21508)
- 教育(21231)
- 财经(19465)
- 经济研究(18817)
- 经(16778)
- 业经(16635)
- 业(16620)
- 问题(14461)
- 科技(13472)
- 技术经济(13386)
- 业大(13300)
- 版(13182)
- 贸(11519)
- 农业大学(11246)
- 世界(11005)
- 国际(10586)
共检索到362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晨 林香红 高健
文章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对上海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分解,把技术和制度对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离。计算表明,1978—2012年间,上海的渔业经历了"发展—调整—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渔业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研究发现上海渔业的"相对生产优势"高于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提出渔业技术发展应依照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方向演进,在领域上注重种源技术研发,在功能上注重生态价值的体现。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许庆瑞 王伟强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那么技术进步的工作模式如何确定?本文在引入几个劳动生产率概念基础上,分析如何根据劳动生产率状况确定技术进步工作模式。一、各类劳动生产率概念的提出根据企业系统要素的组成和协调发展状况,可以将劳动生产率分为相对先进劳动生产率、前沿劳动生产率、潜在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劳动生产率。所谓潜在劳动生产率指的是不出现下列两种情况的劳动生产率:(1)从投入看,一个系统如果可能减少某种投入的数量而不增加任何其它投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奕轩 张彬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劳动生产率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为稳定状态。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收敛,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速度最快、效果最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技术邻近度与技术中心度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为此,提出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提高三次产业数字化水平、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创新的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卫民 李猛 董哲昱
基于拓展的知识生产和技术进步两部门模型,从小微企业主知识溢出视角深入分析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对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中国2000-2018年30个省际地区面板数据,探析知识外溢到技术部门并通过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带来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途径。得到结论与政策启示:要高度重视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小微企业对于服务业生产率提升的作用;知识溢出通过改进技术水平和扩大技术服务市场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中介效应;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优化中人口流动过程必须促进劳动力知识的有效增长;知识溢出的过程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和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更为明显,为避免成本病和抽租模式发生,对于小微企业主群体,大力推进知识共享与溢出、出版更多的管理或经营方面的图书等出版物、提高其知识量,对于完善企业家市场、提高服务业的竞争程度、提高劳动力重组的可能性和劳动力流动性,存在显著促进作用,有助于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天宇 姜秀芳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特征事实。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是导致中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则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政府可以实施放松服务业进入规制和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政策,提高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何欢浪 陈琳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企业中间品生产的全球组织模式及由此带来的技术溢出和劳动生产率进步,并刻画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垂直FDI和离岸外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这反过来又促使发展中国家承接更大比例的中间品生产。从具体的组织模式看,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垂直FDI,而对离岸外包的影响将是先上升后下降;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有利于离岸外包的发展,但不利于吸收垂直FDI。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别采用比较静态分析和内生性两种方法,均验证了上述的理论结论。本文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滞后于FDI流入的现象,而且我们还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带来的锁...
关键词:
垂直FDI 离岸外包 外部性 技术溢出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新家
《劳动生产率新论》评介李新家广东省委党校黄铁苗副教授的新著《劳动生产率新论》,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作为中青年学者论著丛书之一出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根本的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相...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边卫红 陆晓明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言:生产率在短期也许不是一切,但在长期它就是一切。生产率是影响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也是一国参与全球长期竞争的最关键要素。生产率主要有两种:一是劳动生产率,可分为就业人均产出和就业人均小时产出,是劳动及资本投入的结果;二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的是新技术、劳动技能和精神动力的提高及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生产率增加。笔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蔡昉
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在显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现象的刘易斯转折点,到迎来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的人口红利转折点,其间日本经过了30余年,韩国将经过40多年,而中国充其量只有9年。中国这一特殊性可以较好地解释民工荒或招工难现象的严峻性,以及工资增长的巨大幅度。研究指出,工资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同时提出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杭敬 张志远 苑立波
当前,上海面临着既要保持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又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双重艰巨任务,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提升与劳动力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当前上海人口红利趋于减弱的形势下,继续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又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物质消耗转为主要依赖广义的技术进步。而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又是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三个要素。该文利用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模型,对"十五"时期以来上海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要素进行拆解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虽然上海制造业增加值与劳动生产率呈现同步回落走势,但技术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红丽 李洁艳
文章按照农业劳动生产率分组的研究思路,利用2003-2017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别构建全国区域、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的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在全国区域和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也扩大了差距,但并不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各区域中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中的缩减作用更为明显;农业技术进步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遮掩效应"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则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在针对城乡收入差距制定政策时,不仅要针对区域特征进行制定,而且也要处理好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逻辑关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韦进 王杏云 陈建平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特殊性,通过深入企业调查、整体抽样,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所获得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若专业对口,高职毕业生将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有较高的工作满意程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并有较好的工作绩效;在合作气氛较好的工作组织内,个人教育背景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个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将会小于合作气氛较差的工作组织内的同类差异;无论高职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劳动者特征诸因素与工作特征诸因素结合匹配的差别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应付技术更新和职业变换时,将更能适应一个动态环境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大中 陈福炯
经济活动的相对密集度及其对经济自身效率的影响也反映在服务业方面。本文在构造产业相对密集度指标及其与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相对密集度的地区与部门差异性。我们发现,除房地产业外,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相对密集度对其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由于服务业相对密集度的大小可以理解为地区人均服务供给(或产出)水平即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基于中国服务业的经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正好与著名的"凡尔登定律"(Verdoorn’s Law)所揭示的增长与生产率之间的"程式化关系"(stylized relationship)不谋而合。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雄浪 杨霞
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工资结构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市场开放度、劳动生产率与地区工资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全国角度来看,市场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很显著,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虽然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为正,但其效果并不明显;分东、中、西地区来看,市场开放度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东部高于中部,更高于西部;人力资本的贡献效应则恰好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对工资增长的贡献效应在不同地区的差别并不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俊 盛鹏飞
当前大多数文献考察了环境管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较少直接考察环境污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文章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并利用中国199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从污染对生产的影响和污染对劳动支付决策的影响两个渠道来实现;同时实证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对当期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通过对劳动者劳动支付决策的影响会显著抑制下一期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在环境污染规模较低时,环境污染规模的增加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当环境污染规模较大时则会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劳动生产率 局部均衡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