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43)
- 2023(18704)
- 2022(15962)
- 2021(14792)
- 2020(12549)
- 2019(28688)
- 2018(28034)
- 2017(53107)
- 2016(28711)
- 2015(32312)
- 2014(31763)
- 2013(31345)
- 2012(28539)
- 2011(25669)
- 2010(25043)
- 2009(22692)
- 2008(21970)
- 2007(18824)
- 2006(16158)
- 2005(13849)
- 学科
- 济(113691)
- 经济(113572)
- 管理(81475)
- 业(78400)
- 企(63568)
- 企业(63568)
- 方法(55511)
- 数学(49161)
- 数学方法(48557)
- 中国(31573)
- 农(30846)
- 财(29401)
- 业经(25013)
- 学(24742)
- 贸(22841)
- 贸易(22833)
- 易(22282)
- 技术(21330)
- 农业(21132)
- 地方(19859)
- 制(19456)
- 环境(17952)
- 务(17635)
- 财务(17557)
- 理论(17544)
- 财务管理(17521)
- 银(17238)
- 银行(17164)
- 和(17037)
- 企业财务(16575)
- 机构
- 大学(407686)
- 学院(404315)
- 济(165226)
- 经济(162078)
- 管理(160005)
- 理学(140267)
- 理学院(138731)
- 研究(138578)
- 管理学(136155)
- 管理学院(135449)
- 中国(102577)
- 科学(88040)
- 京(86577)
- 农(71985)
- 财(70839)
- 所(69461)
- 业大(65823)
- 研究所(64227)
- 中心(62581)
- 财经(58480)
- 农业(56994)
- 江(55622)
- 北京(54220)
- 经(53745)
- 范(51599)
- 师范(50965)
- 经济学(50511)
- 院(50284)
- 经济学院(45835)
- 州(44743)
- 基金
- 项目(289746)
- 科学(227505)
- 基金(212378)
- 研究(204599)
- 家(188712)
- 国家(187225)
- 科学基金(159829)
- 社会(130402)
- 社会科(123810)
- 社会科学(123775)
- 基金项目(112277)
- 省(111035)
- 自然(106145)
- 自然科(103777)
- 自然科学(103745)
- 自然科学基金(101886)
- 划(94955)
- 教育(93921)
- 资助(87810)
- 编号(80867)
- 重点(65359)
- 部(63812)
- 成果(63584)
- 发(61095)
- 创(60526)
- 创新(56647)
- 科研(56222)
- 课题(55247)
- 国家社会(55017)
- 教育部(54355)
- 期刊
- 济(166766)
- 经济(166766)
- 研究(113084)
- 中国(72715)
- 学报(71744)
- 科学(63887)
- 农(63841)
- 管理(56810)
- 大学(53786)
- 财(52373)
- 学学(50906)
- 农业(44650)
- 教育(40395)
- 技术(36043)
- 融(30449)
- 金融(30449)
- 经济研究(28485)
- 财经(27912)
- 业经(26585)
- 业(24080)
- 经(24018)
- 问题(21813)
- 科技(21393)
- 技术经济(20371)
- 图书(20349)
- 版(19880)
- 业大(19016)
- 统计(18787)
- 贸(18195)
- 理论(17949)
共检索到571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世川 雷钦礼
本文利用CES生产函数考察了技术进步偏向与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工业1979-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小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的,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提高;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贸易是我国工业资本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份额失衡的影响最大。工业要素分配份额的演变直接体现了国民收入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博文 孙树强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替代弹性 要素偏向型技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袁鹏 朱进金
本文建立了要素市场扭曲条件下的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将劳动相对份额的变化分解为要素价格扭曲效应、资本深化效应和技术进步偏向效应。采用1985-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论为:研究期间,要素替代弹性一直大于1,表明资本和劳动为总替代关系;由于要素间为替代关系,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从而提高了劳动相对资本的边际产出;整体上,资本价格为负向扭曲,劳动价格为正向扭曲,即资本价格低于其边际产出,而劳动价格高于其边际产出;劳动相对份额的下降由资本深化和价格扭曲共同造成,两者分别使其年均下降2. 16%和2. 04%,而技术进步偏向效应使劳动相对份额年均上升4.17%,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前两种因素的负面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世川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78—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度量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结果显示:1987年后我国工业及大多数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增长率比较低且1990年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效率的上升速度小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且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同时,大多数行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越突出,则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及行业技术偏向的选择并非是适宜技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柏喆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显著小于1,并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表现为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而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正是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表明,导致资本效率下滑引起劳动收入份额也持续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则主要是中国企业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拓展升级其生产价值链,以致没能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而政府经济政策偏差形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爽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框架揭示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过程,阐释环境规制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路径及机制,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各省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利用2000-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各省份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SYS-GMM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特征,当前我国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已过拐点,有利于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偏向这一路径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环境规制处于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的阶段;进一步的分区域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南方、北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均呈U形且已过拐点,但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南方地区。因此,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灵活采用环境规制政策,不应不计民生影响地达到环保指标,忽视政策对劳动力相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最终导致劳动者收入承受环境规制的主要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燕 陈欢
以技术进步偏向影响要素收入份额为主线,在原有厂商理论基础上考虑政府税收因素,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分解为乘数效应、资本深化速度、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税收的变化率,并选取1990—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但乘数效应减弱了这一作用;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生产税率的提高,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作用。其中,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柏喆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曈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CES生产函数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并使用我国29个省市1990-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劳动与资本的要素替代弹性基本处于0到1之间,并且要素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在生产过程中各省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均大于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属于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偏向。对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大部分沿海省份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小于0,而内陆地区则普遍大于0。基于测算结果,各地区应当加快利率市场化、财税体制改革,控制房市股市投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刘岳平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敏阳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从常数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试图从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偏向角度探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机制。并通过我国1990-2017年省级层面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要素间是互补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抚养比上升及少儿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特征降低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分区域及剔除异常值进行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晓玲 吴贾 连玉君
本文在一个理论模型框架下研究了资本和劳动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改变要素的投入比(直接方式);同时诱使企业采用偏向于某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创新(间接方式)。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模型的估计发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主要通过直接方式影响要素的相对收入份额,间接方式影响较小。本文结论说明减少资本市场扭曲既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晓 董莉
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CES函数测度中国制造业行业资本与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样本下,28个制造业行业的资本与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在2000-2016年均小于1,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关系且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总体偏向于资本;(2)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不同创新来源对劳动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技术原创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效应,技术引进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负向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戈 张月池 苗壮
精准推进绿色偏向技术进步,是聚焦节能降碳减污目标、实现我国工业部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能源与CO_2、VOC_S、NO_X要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结合非角度、非径向的BAM-DEA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解模型,科学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际工业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要素贡献,识别绿色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进一步探究环境要素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绿色技术进步是我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但促进作用力正渐趋弱化,其中劳动、能源与环境要素对工业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贡献显著。从偏向类型上看,投入要素和环境要素在技术进步中分别属于资本与劳动节约型、NO_X与CO_2减排型偏向技术进步。此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资本深化与能源结构优化对我国工业环境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促增效应显著。本文为精准测度不同能源与环境要素的绿色偏向技术进步水平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为寻求我国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