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7)
2023(10492)
2022(8926)
2021(8275)
2020(7133)
2019(16740)
2018(16029)
2017(30509)
2016(16614)
2015(18761)
2014(18848)
2013(18722)
2012(17694)
2011(16064)
2010(15971)
2009(14835)
2008(14874)
2007(13367)
2006(11439)
2005(10491)
作者
(49084)
(41404)
(41136)
(39514)
(25922)
(19715)
(18801)
(16219)
(15372)
(14714)
(13948)
(13814)
(13135)
(13107)
(12988)
(12900)
(12648)
(12318)
(11967)
(11955)
(10371)
(10252)
(10090)
(9393)
(9388)
(9271)
(9240)
(8973)
(8317)
(8249)
学科
(77196)
经济(77143)
(48536)
管理(46699)
(38311)
企业(38311)
方法(35518)
数学(31515)
数学方法(31277)
(21096)
中国(21000)
(18718)
业经(16745)
技术(16236)
地方(15566)
(14936)
(14810)
贸易(14806)
(14400)
农业(14247)
(13357)
产业(12669)
(11253)
财务(11231)
财务管理(11199)
企业财务(10668)
(10559)
(10545)
金融(10543)
银行(10522)
机构
大学(242337)
学院(241857)
(107566)
经济(105612)
管理(93094)
研究(85631)
理学(80424)
理学院(79533)
管理学(78241)
管理学院(77779)
中国(63561)
科学(52310)
(51674)
(46414)
(43867)
(43186)
研究所(40033)
中心(39664)
业大(37268)
财经(37207)
(36453)
经济学(34267)
农业(34069)
(33859)
北京(32560)
经济学院(31280)
(30902)
师范(30565)
(30550)
(28365)
基金
项目(163198)
科学(128526)
基金(118719)
研究(117925)
(104319)
国家(103506)
科学基金(87929)
社会(75963)
社会科(72351)
社会科学(72329)
(63859)
基金项目(62916)
自然(55837)
自然科(54578)
自然科学(54562)
(53887)
自然科学基金(53623)
教育(53382)
资助(48378)
编号(47205)
成果(37593)
重点(37332)
(36617)
(36608)
(34813)
创新(32589)
国家社会(32343)
课题(31946)
科研(31519)
教育部(31208)
期刊
(113951)
经济(113951)
研究(70265)
中国(47778)
学报(39588)
(38192)
(36677)
科学(36142)
管理(32756)
大学(29620)
学学(27781)
农业(26027)
技术(23630)
教育(23027)
(20152)
金融(20152)
经济研究(19588)
财经(18718)
业经(18618)
(16329)
问题(15590)
(14880)
技术经济(14841)
(13660)
统计(12667)
图书(12442)
科技(12333)
理论(11756)
商业(11729)
(11621)
共检索到360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传忠  许冰  
基于我国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引入交互项进一步说明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区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条件下,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追求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德禄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不是就业数量问题,而是就业质量问题。大学生就业与生产效率关系密切,因此文章将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3个效率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变量引入大学生就业模型,并对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及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性;(2)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在时间轴的表现强于省级截面轴;(3)大学生就业对提高资本深化产出效率意义重大,但资本深化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不够显著;(4)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不能独立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并且与区域生产效率正相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军  詹韵秋  
文章构建了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理论传导机制,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存在正面和负面的双重作用,而何种作用机制居于主导地位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随后,基于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对就业质量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从全国样本来看,研究期内,技术进步有助于中国就业质量的改善,且经济增长会让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就业质量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就业质量的提高,而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速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前提。分地区来看,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力度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但是西部地区的就业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从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和改革教育制度等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炜  周勇  
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效应。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中部地区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正向效应不显著,西部地区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进一步将收入差距门槛变量纳入模型后发现,当东、中、西部收入差距门槛阈值分别低于3.1295、4.4377和5.0639时,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节能,实施差异化的能源发展战略,善于利用收入差距倒逼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高层次转化,才是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徐卫华  何宜庆  钟慧安  
基于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现状,采用我国1997~2014年30个省市统计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进行金融深化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金融深化、科技创新及二者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引入控制变量和哑变量,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三个动态面板模型,并利用两阶段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主要结论有:金融深化、科技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均尚未形成内生互动发展机制,但是金融深化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了内生互动发展机制。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伟华   王海濛  
制造业结构持续升级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强大驱力。本文就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进行探讨。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基准回归,然后采用因果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中介机制检验。研究发现,消费结构升级能显著带动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通过自主研发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促进本土制造企业改进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最终推动本国制造业产业的结构升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燕  龚新蜀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扩展型C-D函数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与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是形成区域就业差异的长期原因。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对区域就业量的短期影响在四大经济区中又是不稳定的。因此,准确把握不同区域特点,以就业优先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方向,才是实现就业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珵  
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源头与根基,国家基础研究能力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对国家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究基础研究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对于加快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我国30个省份199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度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研究投入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且影响显著,但其通过知识溢出、人力资本、专利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明显。在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优化产学研合作、设计适合基础研究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地方加强基础研究投入等措施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叶仁荪  王光栋  王雷  
本文结合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用以度量广义技术进步,并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不同技术进步路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技术进步有助于三次产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举措就不利于实现就业的增长,但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等手段,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取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长,可以抑制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挤出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伟龙  纪建悦  
本文首先对中国研发投入、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选取2008—2017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和面板数据模型,运用改进的中介效应分析法(Bootstrap)对研发投入、风险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但中介效应量为16.7%,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鞠传宝  
农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分解,将农业产出增长归结为技术进步效应和投入增加效应,前者又表示为资本深化、人力资本积累和经营规模扩大等技术进步动力的作用结果,以此探讨中国农业发展中技术进步的动力结构。发现劳均农机动力提升具有变弹性的作用,劳均固定资本投资和其他动力因素对产出的影响都为固定弹性的作用;虽然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最高,但各农业主产区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紧缺的现象;农业经营规模具有系统性的技术促进作用,尤其对资本深化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分地区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的动力结构具有地域特征,不仅资本深化的路径各有特点,且经营规模扩张的系统性作用也不尽相同。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章艳秋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回流”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人口现象背后本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着重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合理化、生产要素高端化三个维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三个命题,同时利用2000~2019年西部12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显著负相关,但将二、三产业独立检验后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2)伴随东部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协调度均有所改善,资源配置合理化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呈正向作用;(3)西部地区资本边际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纵向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区域人口流动分层效应显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流出与高年龄、低技能劳动力回流并存。基于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保持足够定力夯实西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切实强化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支撑;(2)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等问题,不断优化人口结构;(3)做好人力资本、科技教育等社会环境培塑,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朝阳  李雪松  
基于非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本文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从单纯的线性影响关系推广到非线性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技术进步达到一定水平时,产业结构升级才会显著改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推进型的产业结构升级才是能源效率提升的关键。同时,本文根据各地区技术进步水平所处区间将产业结构升级划分为技术推动型、中间型和要素推动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多数省份仍处于中间型产业结构升级阶段。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多数地区产业升级仍有较大"政策调整空间",建议政府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易昕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2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却各不相同;其中,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有着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而对第三产业则起着促进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恕立  刘军  
本文基于技术视角,将贸易产品从不同技术层级分为5类,并采取工业技术进步率和高技术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衡量工业产业结构效益。同时,利用15个国家1987-2008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技术层级产品贸易条件变动对工业产业结构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改善对工业产业结构效益具有负效应;而资源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贸易条件改善对工业产业结构效益具有正效应;低技术产品贸易条件改善提高了工业技术进步率却削弱高技术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中等技术产品贸易条件改善对发展中国家及新型工业化国家工业产业结构效益具有正效应,但削弱了发达国家高技术工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