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74)
2023(15556)
2022(13127)
2021(12397)
2020(10620)
2019(24774)
2018(24506)
2017(46893)
2016(25107)
2015(28685)
2014(28417)
2013(28069)
2012(25795)
2011(23307)
2010(23226)
2009(21591)
2008(21304)
2007(18660)
2006(16024)
2005(14335)
作者
(72869)
(61202)
(60922)
(57882)
(38724)
(29342)
(27645)
(23970)
(23022)
(21705)
(20756)
(20485)
(19429)
(19219)
(19079)
(18966)
(18172)
(18120)
(17647)
(17485)
(15131)
(15017)
(14905)
(13916)
(13754)
(13592)
(13541)
(13255)
(12281)
(12130)
学科
(109326)
经济(109225)
管理(75177)
(72165)
(59578)
企业(59578)
方法(54372)
数学(48746)
数学方法(48028)
中国(29096)
(27954)
(27315)
业经(21709)
(21683)
贸易(21673)
(21572)
(21174)
技术(19593)
环境(19078)
(18984)
地方(18562)
农业(18333)
(17516)
财务(17449)
财务管理(17412)
企业财务(16557)
理论(16510)
(16043)
(15730)
(15429)
机构
大学(365523)
学院(365325)
(157100)
经济(154229)
管理(143441)
理学(124882)
理学院(123561)
研究(123115)
管理学(121220)
管理学院(120549)
中国(93068)
(76984)
科学(75092)
(68171)
(61884)
(59371)
研究所(56650)
中心(56611)
财经(55786)
业大(54445)
(52094)
(50948)
经济学(49487)
北京(48415)
农业(46931)
(45677)
师范(45164)
经济学院(44868)
(44509)
财经大学(41700)
基金
项目(249857)
科学(198037)
基金(184466)
研究(178817)
(162022)
国家(160803)
科学基金(138357)
社会(115273)
社会科(109543)
社会科学(109512)
基金项目(96721)
(95921)
自然(90599)
自然科(88597)
自然科学(88575)
自然科学基金(87007)
教育(83376)
(81563)
资助(77488)
编号(70376)
重点(56772)
(56473)
成果(55679)
(53425)
(52501)
创新(49252)
国家社会(48949)
科研(48579)
课题(48579)
教育部(48549)
期刊
(160942)
经济(160942)
研究(101700)
中国(66755)
学报(56705)
科学(53998)
(53283)
管理(52110)
(52005)
大学(43290)
学学(41001)
农业(35919)
技术(35890)
教育(35181)
(28493)
金融(28493)
经济研究(27611)
财经(27522)
业经(24774)
(23774)
问题(21512)
(20824)
统计(20809)
技术经济(20455)
(18881)
(18837)
科技(17181)
(17017)
决策(16859)
世界(16686)
共检索到522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艾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污染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环境质量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但由于环境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污染排放的增长幅度已出现明显减缓的势头。为了定量评价这两种作用的影响,本文引入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对1998-2008年中国工业SO2减排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中国工业减排的环境净效应中,环境技术效应贡献了环境净效应的-97.76%,而结构调整效应对环境的改善并不大,仅为-6.33%。从各年度环境净效应的分解结果看,环境技术进步效应在各年度仍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年均占到-90.03%。但值得肯定的是,从2005年开始的"十一五"时期,结构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毅军  谢荣辉  
本文将相关因素对污染减排的影响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和污染治理技术效应,运用2001-2010年国内工业中36个行业工业SO2和工业烟尘两种主要废气排放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工业规模变化、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气减排的贡献,并依据分析结果指出工业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工业废气的减排,而工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工业废气减排,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规模效应的抑制效应,其中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对工业废气的污染减排起了主导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少甫  白羽  
对1997~2012年中国分省域碳排放的数据进行详细测算,发现碳排放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能源结构碳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为突出。通过检验发现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是最优的。结论: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推广清洁技术的利用,改善以煤炭为主不合理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并充分考虑区域间的集聚效应,在碳减排活动中充分加强区域协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中华  刘军  李廉水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中国雾霾减排至关重要。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雾霾减排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从整体层面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雾霾减排效应当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雾霾减排效应较强,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雾霾减排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技术进步的雾霾减排效应当中,技术效率改善的雾霾减排效应较强,而科技进步对雾霾减排的促进作用相对很弱。同时,这些雾霾减排效应还受到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雾霾减排更多地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可以从技术效率改善中获得更强的雾霾减排效应。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的雾霾减排更多地受益于技术效率改善,而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和后期阶段城市可以分别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中获得更强的雾霾减排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志亮  魏洁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验证了技术进步具有促进碳减排的作用。进而利用2005~2012年北京市八大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值为19.07%,表明企业技术进步对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此,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充分挖掘技术进步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内在潜力,是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原毅军  贾媛媛  
近些年,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减排产生了显著影响。为了衡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减排影响的效应,本文采用2007年和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和污染排放数据,构建了14部门环境投入产出表,将完全排放系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动效应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技术进步效应明显大于产业结构变动效应,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对整个污染减排的作用最为积极和显著。但技术进步的影响始终是有限的,在"十二五"期间和以后发展中,应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变动对污染减排的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苗珊珊  陆迁  
本文采用开放条件下大国经济剩余模型,从福利分配角度对中国大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技术进步福利效应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大米经济总剩余的增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由于大米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不足,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变动具有不一致性,经济总剩余分配偏好于生产者。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源源  
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在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扩张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雅楠  罗岚  陈伟  王博文  
论文采用EIO-LCA模型对中国各行业部门从生产到供应链再到消费环节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部门、其他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与住宿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行业,进一步对其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通信专业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及煤炭采选产品3个行业部门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居民消费需求的隐含碳排放占比最大,政府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和出口的占比维持在20%左右。(4)中国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潜力较大的行业部门位于供应链上游。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浩然  衣保中  
笔者采用DEA方法估算了中国268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检验了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城市就业的影响不显著,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对于城市就业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制造业和建筑业具有较高的就业吸纳能力,而电力燃气和供水业、个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提高对于城市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研究还表明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水平是推动中国城市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忻  
"入世"以来,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逐步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国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基于2010—2012年六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占比、贸易总额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比重等相关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进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 忻  
“入世”以来,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逐步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国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基于 2010—2012年六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占比、贸易总额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比重等相关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三次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在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进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曲如晓  马建平  
贸易与环境是否相容,理论上存在争论,实证结论则相互排斥。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环境目标的相容性检验表明,各行业污染强度全面下降,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下降幅度大于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效应增进过程连续稳定,出口商品结构朝着更清洁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虽然总体上因规模效应较大使工业制品出口与环境不相容,但新变化有利于两者实现相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娟  李金叶  
在阐述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机理基础上,通过构建多要素CES生产函数,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对中国工业及35个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性进行判别,并进一步考察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能否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995~2015年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能源、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耗、CO2排放之间均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边际效用弹性加剧了"能源回弹效应"和"碳排放效应";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耗、CO2排放影响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CO2排放影响明显比对能源消耗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苗珊珊  陆迁  毕玉平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我国稻米供给和需求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Akino和Hayami提出的福利效应模型,具体测算我国稻米生产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并进行分解,基本结论为:稻米具有较低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稻米技术进步的福利效应表现为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但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值远远大于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值,从而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