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34)
2023(2805)
2022(2327)
2021(2057)
2020(1738)
2019(3862)
2018(3821)
2017(7069)
2016(3411)
2015(4017)
2014(4092)
2013(3959)
2012(3732)
2011(3331)
2010(3353)
2009(2894)
2008(2984)
2007(2648)
2006(2341)
2005(2095)
作者
(10745)
(9189)
(9107)
(8551)
(5809)
(4374)
(4192)
(3671)
(3221)
(3161)
(3153)
(3072)
(3020)
(2832)
(2813)
(2774)
(2744)
(2702)
(2697)
(2669)
(2306)
(2304)
(2285)
(2015)
(2014)
(2003)
(2000)
(1917)
(1877)
(1860)
学科
(17696)
经济(17691)
(16105)
贸易(16098)
(15658)
(13334)
管理(12052)
(10813)
企业(10813)
技术(10532)
方法(9381)
数学(7886)
数学方法(7859)
(6102)
技术管理(5919)
(5677)
出口(5657)
出口贸易(5657)
关系(5010)
(4305)
中国(3758)
地方(3600)
国际(3514)
贸易关系(3495)
进出(3320)
进出口(3320)
进出口贸易(3320)
概况(3306)
业经(3190)
各国(3116)
机构
学院(56563)
大学(55458)
(30313)
经济(29943)
管理(21245)
研究(19702)
理学(18543)
理学院(18386)
管理学(18189)
管理学院(18090)
中国(12836)
(11152)
科学(10823)
经济学(9887)
(9801)
(9654)
(9568)
经济学院(9215)
研究所(8934)
(8879)
中心(8511)
业大(8386)
(8294)
财经(8220)
(7489)
技术(7318)
(7303)
农业(7184)
北京(6734)
经济管理(6616)
基金
项目(38719)
科学(30383)
研究(28670)
基金(28221)
(24796)
国家(24663)
科学基金(20663)
社会(19170)
社会科(18481)
社会科学(18478)
(15146)
基金项目(14801)
教育(12913)
自然(12379)
(12213)
自然科(12128)
自然科学(12128)
自然科学基金(11897)
资助(11514)
编号(11055)
(9207)
(9180)
(9029)
重点(8949)
创新(8769)
国家社会(8611)
教育部(7971)
人文(7844)
成果(7704)
中国(7521)
期刊
(28870)
经济(28870)
研究(16015)
(10341)
中国(10035)
国际(9028)
技术(7929)
科学(7852)
学报(7821)
管理(7789)
(7417)
(6437)
经济研究(6226)
大学(6127)
学学(5949)
农业(5791)
(5606)
贸易(5606)
问题(5294)
技术经济(5151)
国际贸易(4813)
业经(4620)
世界(4314)
教育(4301)
科技(4219)
财经(3856)
经贸(3780)
商业(3722)
(3707)
(3561)
共检索到83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俊伟  张二震  
我们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技术进步的2×2×N,即两种要素,两个国家,N种产品的贸易模型,分析由于技术进步引发外包国技能溢价上升,如何导致外包国的企业通过产业链的片段化将部分环节外包给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进而将要素投入转化为中间品投入,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封闭条件以及技术垄断存在时,一国的产品结构不会发生改变。当垄断期结束后,由于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共同作用,技术研发国将某些产品的全部生产都外包给别国,进而缩小了本国的产品空间。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假设下,外包国的贸易必将出现逆差,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的持续,贸易逆差将会持续,甚至增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正  倪志伟  
根据中国制造业20062016年的微观数据,本文利用匹配法估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分析了当前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领域,它们具有的工资差距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出口贸易的发展能够提高公司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并对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显著作用;(3)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劳动力偏向型特点,会增加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因此应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定胜  汤颖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工资不平等日益加剧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之一。经济学家的研究与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导致工资差距增大的主要因素究竟是国际贸易还是技术进步?如果是国际贸易,那么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何种渠道影响相对工资,影响力有多大,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机制是否相同?如果是技术进步,那么究竟是何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工资不平等,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的传递机制如何?本文从这些方面全面地介绍了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威  陈继勇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核心是中美信息与通讯产品贸易顺差,但并非所有的高技术产品都呈现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造成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的原因主要是外资对华高技术产品加工生产工序的产业转移、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中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在外资对华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中国及东亚经济体间形成了三方"互利",但非"共赢"的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我国亟需采取措施调整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使贸易各方真正从中美贸易中"共赢"。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宏新  刘长庚  
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呈“负相关”的“贸易顺差悖论”并不存在。凯恩斯主义模型只适用于需求约束型经济形态,而不适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同时,二者正相关的结论也并不能作为当前继续推行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的依据,宏观经济背景的根本性变化要求制定新的贸易战略与政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敬峰  
通过对有关贸易理论和我国贸易发展现实的分析,说明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及其影响。指出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加大进口规模,以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为目标,并以此目标来调整相关的贸易政策。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侯金良  
截止2008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6 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连续13年贸易顺差如今能否持续引起了多方讨论。预测分析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贸易顺差是可以持续的,主要支撑因素有:我国经济继续保持8%增长势头所确立的基本面支撑,政策调整使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并接近加工贸易水平,我国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显示出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于文涛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 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在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出现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现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研究”课题组  霍建国  冯雷  王迎新  毛日升  杨锦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2006年第一个月,中国贸易顺差约为95亿美元,同比增长为47%,仍然延续着去年的增长势头,使得中国贸易顺差继2005年创历史新高达1019亿美元以来,再次受到各方关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重返世界市场。1978年-2005年间,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从 206.4亿美元上升至14221.2亿美元,增长68.9倍,年均增长17.56%。其中出口总额从 97.5亿美元上升至7620亿美元,增长78.15倍,年均增长18.1%;进口总额从108.9亿美元上升至6601.2亿美元,增长60.62倍,年均增长17.5%。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宋树理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之久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形成贸易顺差持久的根源所在。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连续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姚枝仲  
2008年2月,中国的贸易顺差开始下降了,到6月,累计贸易顺差比2007年同期降低了128亿美元,降低幅度为11.6%,6月当月的顺差更是同比下降了20.7%。这次顺差减少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需下降有一定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来的政策调整效果开始显现。当然,在贸易顺差朝着"基本平衡"的目标迈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出口企业陷入困境的现象,出现了担心净出口减少引起GDP增长率过度下滑的忧虑。本文对这次贸易顺差变化的性质、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找出了顺差变化的真正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这对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此次贸易顺差减少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姚枝仲  
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突然从321亿美元增加到了1020亿美元,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持续增加。这很容易被认为是2005年7月汇率改革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流入造成的。但在逻辑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与贸易顺差突然增加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因果关系。贸易顺差中是否含有大量热钱,需要更加谨慎的判断。对中国真实外部不平衡程度的认识及相关政策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问题的判断。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姜纬  
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原因剖析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姜纬从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一直有增无减,累积已达天文数字。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在1983年为216.7亿美元,1987年则上升到598.2亿美元,此后几年有所下降,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