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56)
2023(6693)
2022(5468)
2021(5320)
2020(4336)
2019(10057)
2018(9789)
2017(18271)
2016(9768)
2015(11576)
2014(11568)
2013(11615)
2012(10989)
2011(10194)
2010(10282)
2009(9748)
2008(9859)
2007(8821)
2006(8030)
2005(7839)
作者
(28800)
(23992)
(23989)
(23144)
(15474)
(11406)
(10684)
(9445)
(9171)
(8582)
(8497)
(8028)
(7840)
(7710)
(7642)
(7534)
(7340)
(7036)
(6894)
(6448)
(6270)
(5868)
(5722)
(5516)
(5383)
(5325)
(5201)
(5042)
(4876)
(4870)
学科
(48814)
经济(48752)
(30468)
管理(30031)
(24164)
企业(24164)
方法(20751)
中国(18474)
数学(17751)
数学方法(17563)
(13047)
技术(12724)
(12071)
贸易(12065)
(11861)
(10669)
(9836)
业经(9733)
(9247)
农业(8806)
(8504)
银行(8497)
(8222)
(7755)
金融(7755)
理论(7652)
技术管理(7012)
环境(6876)
(6826)
(6713)
机构
大学(157338)
学院(153663)
(76787)
经济(75607)
研究(59233)
管理(56991)
理学(48063)
理学院(47540)
中国(47459)
管理学(46997)
管理学院(46695)
(34813)
(34066)
科学(31606)
(30012)
财经(27085)
研究所(26884)
经济学(25963)
中心(25682)
(24854)
北京(23427)
经济学院(23279)
(21773)
(20876)
(20550)
(20507)
师范(20400)
财经大学(20148)
业大(17947)
科学院(17827)
基金
项目(93908)
科学(75450)
研究(72244)
基金(70834)
(61512)
国家(61064)
科学基金(51750)
社会(48949)
社会科(46492)
社会科学(46484)
基金项目(35790)
教育(33118)
(32296)
自然(30148)
资助(29891)
自然科(29500)
自然科学(29493)
自然科学基金(29008)
(28473)
编号(27350)
成果(23738)
(23445)
中国(22020)
国家社会(21926)
重点(21680)
教育部(20661)
(20608)
(20105)
课题(19653)
人文(19153)
期刊
(85992)
经济(85992)
研究(54219)
中国(33578)
(25484)
管理(23008)
科学(21290)
学报(20026)
(19648)
教育(18470)
大学(16056)
(15601)
金融(15601)
技术(15385)
财经(15024)
学学(14797)
经济研究(14670)
农业(13763)
(13220)
(12513)
问题(12054)
国际(11043)
世界(11029)
业经(10598)
技术经济(10046)
(7994)
(7752)
论坛(7752)
科技(7151)
经济问题(7118)
共检索到246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安果  
本文就技术进步创造就业的理论进行了评述 ,重点分析了中国的就业问题与技术支持的关系 ,指出 :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源是落后的技术基础。其具体表现是 :( 1)落后的技术基础下的低水平劳动生产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原因 ;( 2 )我国工业生产的低层次技术结构既不能通过加长迂回度增加就业 ,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 3 )工业弱质性使产业结构转换的同时没有带动就业结构的同步转换 ;( 4 )我国的技术基础决定了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限制了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因此 ,技术进步是解决中国中长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博  温杰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出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来衡量工业技术进步,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将工业整体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部门,利用行业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我国不同工业部门就业的相应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春燕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技术进步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对就业产生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之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短期之中技术的进步会减少就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调整,在长期之中又会促进就业的增长,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资本存量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而在我们所考虑的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促进就业,这就要求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就业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仁船,杨军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翠华  李建民  
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既有负的冲击效应,又有正的补偿效应,二者在各个行业的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强势不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存在差异。本文利用1999—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基于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算法来分解技术进步就业总效应,可以发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就业增加,可以补偿就业冲击效应带来的就业损失,因此,就业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彭绪庶  齐建国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其重要性日益受到政策制定者甚至普通大众的关注。本文以美国1948年~1999年的数据,分析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金兰  李勇  伍爱凤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工作逐渐成为一项新的课题。来华留学工作要"坚持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并重",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尽其用"。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促进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层次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金兰  李勇  伍爱凤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工作逐渐成为一项新的课题。来华留学工作要"坚持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并重",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尽其用"。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促进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层次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东强  
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问题陈东强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失业和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个问题都让政府决策者感到棘手。本文暂撇开人们常规的思路,着手从科技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即全质性科技创新与非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忠  
以科技进步解决再就业问题陈忠推进科技进步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也是解决我国目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科技进步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者个人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加入WTO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既有短期问题,又有长期问题,既有就业机会问题,又有就业环境问题。从近期来看,劳动力的岗位调整要加剧;从远期来看。就业机会总体上仍然是不断增加的。因此,我们在应对加入WTO后的就业问题时,既要抓体制建设,完善政府与市场就业之间的关系;又要抓制度建设,协调劳动与资本的冲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潘士远  林毅夫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期增长。结构性失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赶超战略是我国总量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长期和短期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喻桂华  张春煜  
我国近年来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国际数据的比较研究 ,发现就业矛盾的原因在于劳动就业结构滞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生了结构性偏差 ,并且偏差的收敛速度慢于国际经验。分别从三次产业看 ,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 ,工业生产中普遍采用了劳动节约型技术 ,发生资本替代劳动 ,以及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基于结构的观点 ,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正友  毕先萍  
各派经济学家对技术进步和就业的关系的认识日益明朗化 ,即技术进步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力 ,是决定一国就业总水平及变动的根本动力 ,而就业演变的结果取决于该国社会制度是否顺应技术进步的要求而适时调整。从运行机理来看 ,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产业技术进步类型选择、社会对产业需求变化 ,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都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利  王振兴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就业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弹性较大。长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破坏效应。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波动性,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初期对就业变化的贡献率可能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