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66)
2023(9553)
2022(7785)
2021(6930)
2020(6049)
2019(12950)
2018(13040)
2017(25059)
2016(13374)
2015(14953)
2014(15022)
2013(14916)
2012(13503)
2011(11792)
2010(12102)
2009(11837)
2008(12199)
2007(11414)
2006(10222)
2005(9719)
作者
(38989)
(32734)
(32640)
(30983)
(21160)
(15414)
(14758)
(12603)
(12280)
(11939)
(11272)
(10918)
(10766)
(10569)
(10355)
(9818)
(9725)
(9572)
(9481)
(9361)
(8253)
(8131)
(8019)
(7537)
(7504)
(7461)
(7267)
(7157)
(6485)
(6455)
学科
(79980)
(74970)
企业(74970)
管理(66027)
(60384)
经济(60271)
(26576)
业经(25739)
方法(24731)
(22204)
(20685)
财务(20661)
财务管理(20639)
技术(19933)
企业财务(19414)
(18230)
数学(16872)
数学方法(16763)
农业(16307)
(13942)
(13354)
中国(13089)
(12900)
体制(12433)
技术管理(12404)
理论(12143)
(12119)
企业经济(11208)
经营(10983)
(9590)
机构
学院(205176)
大学(199223)
(89656)
经济(87958)
管理(85469)
理学(72765)
理学院(72162)
管理学(71443)
管理学院(71049)
研究(62164)
中国(50754)
(45827)
(41284)
财经(35308)
科学(34319)
(34310)
(33373)
(31849)
(30966)
中心(28675)
业大(28131)
研究所(27133)
农业(26747)
经济学(26633)
北京(25731)
财经大学(25722)
(25394)
商学(25065)
商学院(24859)
经济学院(24029)
基金
项目(127490)
科学(102670)
研究(96546)
基金(94183)
(79998)
国家(79233)
科学基金(70565)
社会(63796)
社会科(60600)
社会科学(60587)
(51058)
基金项目(49757)
自然(44333)
自然科(43342)
自然科学(43328)
教育(43171)
自然科学基金(42642)
(40712)
编号(38069)
资助(37319)
(33073)
(31050)
(31050)
成果(30197)
(28938)
重点(28085)
创新(28080)
(27109)
国家社会(26609)
课题(26004)
期刊
(108265)
经济(108265)
研究(61139)
中国(42564)
(41717)
管理(38618)
(33946)
科学(26635)
学报(25695)
农业(23314)
技术(21923)
大学(20810)
学学(20063)
(19878)
金融(19878)
业经(19474)
财经(18558)
教育(16376)
(16008)
经济研究(15863)
(14410)
技术经济(14025)
问题(13530)
财会(13240)
现代(11286)
会计(11130)
世界(10715)
科技(10422)
(10405)
商业(9919)
共检索到317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培丽   徐奇舟  
根据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会导致服务业占比上升,制造业占比下降,这就使得我国既要坚持创新驱动,又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面临理论上的悖论。本文立足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高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新变化,指出我国存在着反鲍莫尔成本病现象,即制造业领域而不是服务业领域存在鲍莫尔成本病,这修正了鲍莫尔理论模型,从技术进步角度找到了我国制造业占比下降的根本原因,为创新驱动和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同步实现提出了逻辑一致的理论解释。此外,论文借助WIOD数据库2000—2014年1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起制造业TFP增速每提高1%,制造业占比将提高2.3%,TFP水平提升会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晨  徐向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从经济史来看,导致制造业占比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且具有较大国别差异。本文在理论上和定量上探讨分配效应、鲍莫尔效应、分工效应等因素对制造业国内占比的影响,并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新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占比变化进行系统的因素分解。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的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从分工效应来看,中国未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实际上由制造业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引起。具体而言,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主因是分配效应,相对于金融业,制造业要素回报率下降引致制造业增加值和名义产出占比下降。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次因是鲍莫尔效应,即鲍莫尔成本病问题。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为中国维持制造业占比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过度金融化将进一步从收入分配的渠道压缩制造业占比。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维持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晨  徐向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具有重要战略作用。从经济史来看,导致制造业占比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且具有较大国别差异。本文在理论上和定量上探讨分配效应、鲍莫尔效应、分工效应等因素对制造业国内占比的影响,并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新的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占比变化进行系统的因素分解。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的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从分工效应来看,中国未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实际上由制造业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引起。具体而言,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主因是分配效应,相对于金融业,制造业要素回报率下降引致制造业增加值和名义产出占比下降。制造业国内占比下降的次因是鲍莫尔效应,即鲍莫尔成本病问题。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为中国维持制造业占比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防范经济过度金融化,过度金融化将进一步从收入分配的渠道压缩制造业占比。二是大力发展中高技术制造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维持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晨  左冰  
文章使用2002—2018年中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证明中国旅游发展并没有导致鲍莫尔成本病假说所预测的后果,原因是由劳动异质性引致的"价格传导阻滞"现象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的路径,中国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向旅游业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机制。伴随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旅游业开始逐步显现"进步"特征,旅游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增强使"刚性"旅游需求逐渐恢复弹性,从而杜绝了旅游业成本病的发生。文章既肯定了旅游业在中国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就业压舱石"功能,也揭示出伴随人口红利消失,推动生产率提升实现高质量增长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策层面上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旅游价格竞争优势,推进旅游市场经济建设,提升旅游人力资本水平,发挥信息与通信技术对现代旅游业的助推作用,进一步促使中国旅游业向"进步"部门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邱小欢  
为检验"成本病"假说,文中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础上,对1992-2008年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及各省市服务业增长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服务业已显露出"成本病"问题,具体体现为:相对于第二产业,东部地区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3%;在两部门实际产出比例不变情形下,服务业就业份额快速增长,表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进步部门转移到滞后部门,被服务业吸纳;服务产品价格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商品价格增长速度,其上涨幅度与服务业生产率滞后程度大致相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服务业比重提升不利于整体经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服务业发展进行改革,以解决"成本病"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翘楚   余典范  
随着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为服务业的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更加突出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验证了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存在性,并采用2011—2019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证明了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发现,规模经济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的两个重要渠道,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传统空间集聚和虚拟集聚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受地区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在制度环境方面,市场化程度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高、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高效率增长、缓解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在城市规模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特大和大城市的服务业成本病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俞立平  蔡绍洪  
本文借鉴鲍莫尔成本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和资本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具有稳定的相对研发成本,典型的是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资本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的相对研发成本逐渐降低但有底限,典型的是发明专利,不同类型创新的相对成本不可比。不同创新周期的发明专利各有优缺点,不同类型的专利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与协调的关系。技术垄断型企业一定程度上会有意延长创新时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俞立平  蔡绍洪  
本文借鉴鲍莫尔成本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和资本劳动力依赖型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具有稳定的相对研发成本,典型的是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资本劳动依赖型技术创新的相对研发成本逐渐降低但有底限,典型的是发明专利,不同类型创新的相对成本不可比。不同创新周期的发明专利各有优缺点,不同类型的专利也各有优缺点,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与协调的关系。技术垄断型企业一定程度上会有意延长创新时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娜梅雅   逯海勇   宋培  
基于“索洛悖论”的视角,本文构建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阐述数字技术克服“鲍莫尔病”的内在机理,并采用2007—2019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整体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助力中国企业提高生产率,但就工业企业而言“索洛悖论”依旧存在;现阶段,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缩小服务业与工业间的效率差异,实现缓解“鲍莫尔病”的目标,但无法根治“鲍莫尔病”;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不同区域、要素密集度和细分行业性质下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提升效果。因此,通过依托信息基础设施和市场规模优势,未来我国可在企业数字化改造中抢夺先机,利用数字技术根治“鲍莫尔病”。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东华  崔岩  
技术进步通常耦合于资本与劳动的累积过程,并对资本与劳动的边际产出产生差异化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不仅取决于内生因素,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规制就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拓展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作用机制,通过可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测度了中国28个省份的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实证分析了双重环境规制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制造业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不同,正式环境规制会强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而非正式环境规制则会弱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政府应制定适宜的科技、产业和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企业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并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卢俊  韩瑜  马金红  
基于2008—2016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采用两步回归法考察税制改革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税制结构中,提高直接税占比显著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此外,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且这一效应在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高的行业中更为显著。中间机制分析表明,间接税占比较高的不合理税制结构及间接税"非中性"特征阻碍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增值税转型改革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使企业投资于更高技术水平的固定资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企业的创新研发和投资,并在直接税改革及增值税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进税制改革的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迪  
从诱致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是由资本价格下降诱致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诱致,进而辨别制造业诱致性技术进步属于“主动吞噬”就业还是“被动补充”劳动力空缺。本文通过构建要素价格变动诱致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利用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价格下降均会促进资本深化,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所诱致;要素价格变化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创新投入途径来实现制造业技术进步,但会排斥低技能劳动力。因此,在加快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需加强技能培训和优化教育结构,以稳定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并建立高人力资本后备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一凡   陈思怡   易定红  
选取2011—2019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变化及其对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由劳动节约型转变为资本节约型,在长期表现为中性的特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会促进员工整体数量增加,在就业结构上会降低生产人员和未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增加技术人员和接受过高等教育员工的数量,这也体现了技能偏向性的特征。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在不同类别、不同时段和不同研发投入强度的企业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制度和技术进步特征变化产生的结果。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以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尹恒  李辉  张道远  
技术进步方向是决定经济增长和要素分配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技术进步方向的定量研究仍然十分欠缺。本文尝试在生产函数中同时引入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和劳动增强型生产率,直接在微观层面识别和估计技术进步方向。综合使用1999—201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偏向性特征:劳动增强型生产率增速保持稳定,年均增长10%,带动产出年均增长1.0%;希克斯中性生产率带动产出年均增长2.5%,但金融危机过后尤其是201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演进,有偏技术进步对产出的相对贡献不断提高,并在样本后期成为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估计结果还显示,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企业自身成长,行业内资源配置的贡献有限,配置效率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本文刻画了21世纪近20年中国制造业技术变迁的整体图景,可以为新常态下推动技术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选择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董宣忠  
从70年代末开始,香港制造业大量北移,造成“空心化”。“空心化”影响着其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因此需要香港政府、中国政府和香港工商各界通力合作。港府应对香港制造业予以更多的支持;香港工商界应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加强对制造业技术研究的投资;中国政府要为香港的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由香港引进的技术要提高要求,可考虑向香港输出科技人员,以及利用在港的中资企业以保持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