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0)
- 2023(12592)
- 2022(10999)
- 2021(10256)
- 2020(8758)
- 2019(20146)
- 2018(20261)
- 2017(40366)
- 2016(21508)
- 2015(24502)
- 2014(24548)
- 2013(24613)
- 2012(22789)
- 2011(20421)
- 2010(20350)
- 2009(18769)
- 2008(18454)
- 2007(16379)
- 2006(14537)
- 2005(12813)
- 学科
- 济(91899)
- 经济(91795)
- 管理(66748)
- 业(66725)
- 企(52826)
- 企业(52826)
- 方法(46576)
- 数学(41421)
- 数学方法(41096)
- 中国(26060)
- 农(26013)
- 财(25488)
- 业经(18965)
- 技术(18397)
- 农业(18223)
- 贸(17288)
- 贸易(17279)
- 学(16986)
- 制(16829)
- 易(16807)
- 地方(15971)
- 务(14927)
- 财务(14860)
- 财务管理(14829)
- 银(14732)
- 银行(14693)
- 理论(14252)
- 企业财务(14128)
- 融(14053)
- 金融(14052)
- 机构
- 大学(320590)
- 学院(317396)
- 济(133357)
- 经济(130679)
- 管理(130312)
- 理学(113477)
- 理学院(112359)
- 管理学(110726)
- 管理学院(110148)
- 研究(100652)
- 中国(75480)
- 京(67573)
- 财(62041)
- 科学(59771)
- 财经(50674)
- 所(49411)
- 经(46186)
- 农(45978)
- 业大(45272)
- 中心(45206)
- 研究所(44712)
- 江(44099)
- 北京(43107)
- 经济学(41371)
- 范(40139)
- 师范(39818)
- 财经大学(37917)
- 经济学院(37755)
- 院(36242)
- 州(36088)
- 基金
- 项目(213847)
- 科学(168941)
- 研究(158743)
- 基金(156737)
- 家(134676)
- 国家(133592)
- 科学基金(115712)
- 社会(101464)
- 社会科(96305)
- 社会科学(96283)
- 基金项目(83520)
- 省(81670)
- 自然(74015)
- 教育(72937)
- 自然科(72252)
- 自然科学(72238)
- 自然科学基金(70979)
- 划(68619)
- 资助(65507)
- 编号(64953)
- 成果(52331)
- 部(48561)
- 重点(46782)
- 创(44581)
- 发(44563)
- 课题(43487)
- 教育部(42307)
- 国家社会(41829)
- 人文(41604)
- 创新(41549)
- 期刊
- 济(140797)
- 经济(140797)
- 研究(95428)
- 中国(55455)
- 管理(47153)
- 学报(46037)
- 财(44621)
- 科学(43275)
- 农(40710)
- 大学(35534)
- 学学(33431)
- 教育(32456)
- 技术(29107)
- 农业(28649)
- 融(27854)
- 金融(27854)
- 财经(25154)
- 经济研究(23156)
- 业经(22565)
- 经(21333)
- 问题(19044)
- 技术经济(17645)
- 理论(16976)
- 图书(15997)
- 实践(15416)
- 践(15416)
- 科技(15320)
- 商业(14683)
- 贸(14679)
- 现代(14604)
共检索到454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建国 白红光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劳动要素收入之间的关系,之后利用中国1952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从宏观角度和采掘业等13个行业18年数据的行业角度及国际宏观数据角度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我国劳动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论表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我国劳动收入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低技术含量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带来劳动收入长久、有效的增长。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收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建勋 仪姗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劳动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不高,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低。本文基于我国要素替代弹性的推测,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应是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中介变量。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发现,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在要素市场扭曲和劳动收入份额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压低利率/工资率比率,可以促进与资本相融合的技术进步,即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进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建勋 仪姗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劳动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不高,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低。本文基于我国要素替代弹性的推测,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应是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中介变量。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发现,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在要素市场扭曲和劳动收入份额间起完全中介效应。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压低利率/工资率比率,可以促进与资本相融合的技术进步,即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进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显著小于1,并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表现为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而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正是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表明,导致资本效率下滑引起劳动收入份额也持续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则主要是中国企业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拓展升级其生产价值链,以致没能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而政府经济政策偏差形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晶
文章从技术进步与投入要素所得或回报关系的角度,通过构建劳动报酬份额、资本收益率、人均劳动报酬、技术水平之间一阶差分变量的实证模型,利用中国1993~2007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和验证实证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探求中国省际地区劳动报酬份额演变的动因。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收益率和人均劳动报酬的变动是影响劳动报酬份额演变的重要因素,同时技术进步又是资本收益率变动和人均劳动报酬变动的直接动因。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优树 李浩然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上升,这与全球趋势相反。利用我国2007年至202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行业内与行业间贡献率分解,结果显示其主要来自行业内增长。对工业、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存在显著且稳健的正相关关系;基于生产侧均衡并使用两步FGNLS方法估计的工业与服务业CES生产函数参数表明,当资本劳动替代率大于1时,全行业范围内的劳动增强型技术提升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主要原因。基准模拟结果能够解释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31.56%以及服务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80.98%,该结果与我国近些年实施的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有关。研究结论支持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主要原因,而非大多数文献提到的结构转型,这为我国科学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直庆 戴杰 陈锐
前沿文献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为此,文章考察了我国适宜性生产函数并测算了技术进步方向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1978-2010年间有偏性生产函数描述我国经济产出更优,技术进步正朝有利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其偏向水平不断强化并不断降低劳动收入占比,表明解决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应关注技术进步方向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爽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框架揭示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过程,阐释环境规制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路径及机制,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各省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利用2000-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各省份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SYS-GMM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特征,当前我国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已过拐点,有利于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偏向这一路径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环境规制处于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的阶段;进一步的分区域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南方、北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均呈U形且已过拐点,但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南方地区。因此,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灵活采用环境规制政策,不应不计民生影响地达到环保指标,忽视政策对劳动力相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最终导致劳动者收入承受环境规制的主要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敏阳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及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从常数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试图从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偏向角度探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机制。并通过我国1990-2017年省级层面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要素间是互补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以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抚养比上升及少儿抚养比下降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特征降低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分区域及剔除异常值进行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