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0)
- 2023(9138)
- 2022(7593)
- 2021(6624)
- 2020(5450)
- 2019(12112)
- 2018(11686)
- 2017(22879)
- 2016(11942)
- 2015(13116)
- 2014(13363)
- 2013(13604)
- 2012(12987)
- 2011(12092)
- 2010(12305)
- 2009(11324)
- 2008(10971)
- 2007(9868)
- 2006(8932)
- 2005(8180)
- 学科
- 济(83645)
- 经济(83595)
- 管理(36138)
- 业(34294)
- 企(27493)
- 企业(27493)
- 方法(27074)
- 数学(23894)
- 数学方法(23760)
- 地方(21983)
- 中国(19221)
- 业经(15194)
- 学(15024)
- 地方经济(14798)
- 技术(14270)
- 农(14236)
- 产业(12732)
- 财(12060)
- 制(10742)
- 环境(10338)
- 农业(10152)
- 融(9342)
- 金融(9342)
- 体(9217)
- 贸(8999)
- 贸易(8996)
- 发(8904)
- 易(8580)
- 银(8429)
- 银行(8412)
- 机构
- 学院(191566)
- 大学(190320)
- 济(95533)
- 经济(93788)
- 研究(72454)
- 管理(70882)
- 理学(61021)
- 理学院(60273)
- 管理学(59407)
- 管理学院(59026)
- 中国(51149)
- 科学(42617)
- 京(40129)
- 财(38023)
- 所(36812)
- 研究所(33461)
- 经济学(31802)
- 财经(31054)
- 中心(30875)
- 农(29564)
- 江(28563)
- 经济学院(28404)
- 经(28134)
- 业大(26593)
- 院(25922)
- 北京(25117)
- 范(23888)
- 师范(23634)
- 农业(23106)
- 财经大学(23001)
- 基金
- 项目(127043)
- 科学(101526)
- 基金(94058)
- 研究(89956)
- 家(82634)
- 国家(82070)
- 科学基金(70506)
- 社会(61965)
- 社会科(59235)
- 社会科学(59219)
- 基金项目(49811)
- 省(49293)
- 自然(44053)
- 自然科(43071)
- 自然科学(43061)
- 自然科学基金(42311)
- 划(41022)
- 教育(39056)
- 资助(38095)
- 编号(32308)
- 发(30200)
- 重点(29054)
- 部(28177)
- 国家社会(27039)
- 创(26719)
- 创新(25283)
- 成果(24841)
- 发展(24805)
- 展(24505)
- 教育部(24177)
共检索到287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郜攀峰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可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摆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羁绊,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未包含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共计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产业结构升级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显示,技术进步显著正向影响城市经济韧性,且在通过内生性检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与替换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通过门槛效应检验可知,技术进步在高于单一门槛值0.351时,会对城市经济韧性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从空间分布看,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地区异质性分布格局;技术进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健全城市多功能协同发展机制,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激发技术进步积极效能;制定全面发展战略,切实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静 宋玉禄
本文选取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实证检验流通数字化与流通经济韧性的协同发展和空间集聚水平,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层面的流通数字化与流通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良好,东北地区处于低度耦合协调,东部沿海处于高度耦合协调,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中度耦合协调;全国层面的流通数字化与流通经济韧性的空间集聚态势不断增强,省级层面的流通数字化与流通经济韧性协同发展呈两极分化特征;流通数字化对流通经济韧性存在积极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影响机制中存在中介传导作用。最后,提出推动流通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强化流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保障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勇 苏欣怡 谢晓琪
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推进城市经济韧性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9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有所提升,而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显著下降,其在空间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水平较高的市域之间互相聚集,水平较低的市域之间互相聚集,并且这种集聚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2)经济韧性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经济韧性的发展能对其邻近地区经济韧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3)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经济韧性水平,但通过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经济韧性会产生更大的负向作用,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市域经济韧性提升。(4)固定资产投资对市域经济韧性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人口密度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市域经济韧性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康 宋嘉卓 陈艺文
【目的】提高经济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城市人口分化日益明显,探究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对增强城市韧性、应对不确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城市抵御风险能力的影响大于对经济恢复能力的影响。(2)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在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具有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大城市和非资源型经济地区较为明显。【结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是人口分化背景下增强城市经济韧性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不同地区制定适应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圆 张林玲
面对诸多来自内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中国经济的"韧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开创性地将经济韧性引入对中国现实情况的实证研究中,在反事实实验的框架下运用GMM-SL-SAR-RE模型分期测度230个城市的经济韧性,同时构建涵盖工业与服务业44个大类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标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性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显示,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中国各城市间的经济韧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拥有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大城市更能抵御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当经济进入恢复调整期后,越多样化的城市就越具有调整能力,这些城市通过发展"新经济",激励新一轮更高效的生产活动,从而获得长久和坚实的经济韧性。由此可见,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不仅有助于城市抵御外部冲击,而且能够为冲击后的适应性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的空间,是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所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杜运苏 陈汉 陈小文
本文在理论分析消费结构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经济韧性指标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消费升级在总体上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但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西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现显著U型关系,东部地区所有城市均位于“拐点”右侧,加快消费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西部地区城市均匀分布于“拐点”两侧,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没有表现出一致特征,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而中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城市创新能力提高不仅可以强化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U型关系,而且还会导致“拐点”左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从需求端因地制宜增强经济韧性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
消费升级 城市经济韧性 U型关系 创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安伟 胡艳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结构变化和实施转型的能力,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空间结构是集聚经济发展过程中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空间中差异化演变的结果,其作为资源要素多中心集聚的体现,对经济韧性具有何种影响?文章从城市形态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曲线特征,而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第二,对经济韧性进行shift-share分解后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韧性与竞争力韧性来影响整体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在不同区间内存在差异;第三,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承载力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网络外部性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且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竞争力韧性进行传导;第四,对不同规模城市而言,受到内部集聚程度差异与外部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支撑经济韧性提升的最优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顾宁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通过集聚式发展可有效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本文基于2011-2020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通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市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还对相邻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异质性。基于此,还需加速推动流通产业空间集聚、构建跨城市流通产业协同集聚机制、引导城市间流通产业均衡发展,以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奕玮 郭丛斌
文章将产业多样化集聚、人力资本与城市经济韧性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内,在三大外部性理论、克鲁格曼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7—2022年的数据,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多样化集聚除了直接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间接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作用;进一步将产业多样化集聚细分为产业相关多样化集聚和产业无关多样化集聚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均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作用。另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城市距离港口的距离小于524公里时,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作用更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人力资本 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毛丰付 胡承晨 魏亚飞
数字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探讨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上,通过构成要素将数字产业纳入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中,构建“一个要素两条渠道”的分析框架,从结构优化的角度揭示了数字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内在机理和逻辑联系。实证研究结论显示:(1)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促进效应,即数字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应对冲击的能力越强;(2)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会因城市区位和政府引导的不同而表现出异质性,相对而言,东部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城市数字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大;(3)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劳动力结构优化两条渠道进行响应。本文识别出数字产业发展驱动城市经济韧性的塑造,有助于厘清数字产业发展的实际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田博 付建栋
当前提高城市经济韧性需要重点关注进口产品带来的深层影响。通过匹配285个城市数据与海关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进口产品规模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空间溢出。研究结果表明:扩大进口产品规模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显著提升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进口产品规模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非资源型、大规模城市维度下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进口产品规模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经济系统恢复和再发展能力,进而增强城市经济韧性;进一步地,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发现进口产品规模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此,提出建议,建设韧性城市需重视进口产品对产业结构、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以开放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阿城 王巧 温永林
基于修正后的非平衡增长模型,构建了智慧城市试点、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并选择中国164个地级市2004-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评估了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智慧城市试点显著提升了获批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但并未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这个结果在更换代理变量、剔除异常值、考虑其他政策影响、调整时间窗口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智慧城市试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大,对东部城市和大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效果更明显;(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试点主要是通过提升城市实质性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而象征性技术进步作为影响渠道发挥的效果不明显。
[期刊] 改革
[作者]
隋广军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化中高级阶段,城市建设、工业技术、产业配套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经到达重化工业的后期阶段,正在向发达经济转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刚 袁帅 张玉巧
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引起了人们对"机器替代人工"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厘清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结构性失业就有重要意义。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会对就业产生促进和破坏两方面的作用,企业对在职员工培训愿望不强和大学教育同市场要求技能错配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产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应对这次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所造成的冲击,应该加大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减小结构性失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产业升级 结构性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