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9)
2023(1733)
2022(1405)
2021(1274)
2020(1069)
2019(2334)
2018(2403)
2017(4162)
2016(2088)
2015(2517)
2014(2620)
2013(2637)
2012(2614)
2011(2295)
2010(2365)
2009(2022)
2008(2015)
2007(1937)
2006(1682)
2005(1561)
作者
(7714)
(6557)
(6457)
(6207)
(4226)
(3128)
(2904)
(2589)
(2339)
(2335)
(2321)
(2203)
(2178)
(2154)
(2059)
(2015)
(2005)
(1976)
(1953)
(1934)
(1735)
(1706)
(1644)
(1515)
(1482)
(1470)
(1465)
(1388)
(1369)
(1368)
学科
(12022)
(10337)
经济(10335)
技术(10217)
(10203)
企业(10203)
管理(10199)
技术管理(5641)
方法(4515)
数学(3878)
数学方法(3857)
(2852)
(2633)
贸易(2633)
(2604)
新技术(2518)
高新(2513)
高新技术(2513)
中国(2295)
农业(2217)
(2216)
业经(2212)
(1901)
(1776)
理论(1669)
产业(1617)
环境(1609)
(1564)
出口(1544)
出口贸易(1544)
机构
学院(35941)
大学(35619)
(15707)
经济(15360)
管理(14276)
研究(13605)
理学(12098)
理学院(11991)
管理学(11805)
管理学院(11735)
中国(9290)
科学(8804)
(7913)
(7541)
(7510)
研究所(6875)
业大(6522)
技术(6304)
中心(6051)
农业(6012)
(5861)
(5306)
北京(5084)
(4803)
(4737)
(4546)
经济学(4489)
(4341)
师范(4287)
财经(4261)
基金
项目(24787)
科学(19288)
研究(17710)
基金(17290)
(16010)
国家(15904)
科学基金(13037)
社会(10928)
社会科(10477)
社会科学(10475)
(10247)
基金项目(9068)
(8574)
自然(8353)
自然科(8182)
自然科学(8181)
自然科学基金(8032)
教育(8012)
资助(6785)
编号(6674)
(6313)
创新(6031)
重点(5897)
技术(5793)
(5769)
(5493)
(5234)
科技(5182)
计划(5019)
成果(4976)
期刊
(17018)
经济(17018)
研究(9953)
中国(9388)
技术(6996)
科学(6666)
学报(6556)
(6516)
管理(6285)
农业(4833)
教育(4724)
大学(4671)
学学(4431)
技术经济(4303)
(4165)
科技(4059)
(3266)
(3068)
论坛(3068)
(2800)
经济研究(2652)
国际(2549)
财经(2240)
业经(2180)
职业(2050)
(2016)
问题(1961)
业大(1922)
图书(1795)
软科学(1794)
共检索到57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令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积极地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促进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关于技术引进的内涵,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本文把引进制造某种产品(或掌握某种方法)的知识称为狭义的技术引进,把引进制造某种产品的设备称为设备引进,广义的技术引进包括这两大部分。狭义的技术引进,即技术软件的引进,它包括研究、设计、工艺、制造、操作、装配和维修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或技术成果,主要表现为专利和专有技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邱陵  
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则主要来源于国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使技术引进成为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手段和经济长期有效发展的源泉,就不仅要正确理解技术引进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技术引进的运行规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司春林  
当今世界,国家或地区之间技术转移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技术,已成为实现工业化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以至改进,目的也是为了摆脱许多产业技术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同样是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情况都可能各有不同。造成不同效果的某些原因,可以结合技术转移与学习过程来加以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蒋太才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技术,这些引进就总体来讲,对我国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其中有一部分技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事与愿违。其原因一方面体现在宏观管理不善,另一方面体现在引进单位和引进工作者在技术方案的选择工作上出现失误,这里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最主要的是由于没有一种相当科学合理的适合于引进技术的专门的优选方法可循。因此笔者在本文试图探求一种尽量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引进方案的优选方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少平  
一、技术引进的概念分歧及其分析要搞好技术引进工作,首先要统一认识。但目前对技术引进的概念尚存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引进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专利许可证交易进行技术转让,单纯机器设备的进口不属于技术引进。另一种意见认为:无形的生产技术知识的购买与有形的、凝结着先进技术的机器设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端直  刘东  
浅论技术引进四川联合大学刘端直,刘东一、技术引进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自身的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内外技术交流,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已使一些领域的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牛文育  
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牛文育(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管理系)一、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一国的经济发展,从量上来说是经济总值的增长,从质上来说,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协调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在于其产业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夏江海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技术引进,有的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迅速发展了本国经济,增强了技术实力,如日本、巴西、南朝鲜等。但许多国家花费了高昂的代价引进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没有发挥良好效果,反而往往因重复引进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或与国内产业不配套使引进技术设备大量闲置浪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维誉  袁滨  黄家祥  余沛荣  林明中  项守梁  
一、技术引进的基本情况在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近几年来,广西的技术引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以城市为主,形式多样,遍及各行业,以轻工、纺织、电子业为主,重工业为次,农牧业比重较小。引进技术主要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而以日本、西欧、美国为主。从引进的技术情况看,比较先进的占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未兵  傅元海  王展祥  
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结果,并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仅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理论上,由于技术引进依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和逆向溢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受技术差距、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中,要继续坚持通过利用外资引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光泗  沈坤荣  
技术创新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围绕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引进方式及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专利专有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而采用合资合作生产方式的技术引进、硬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吸收能力是制约技术引进技术外溢效应的核心变量,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严重依赖于吸收能力的提高,否则国外技术引进将对本土创新产生严重替代,即所谓的"创新毁灭"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