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26)
2023(8763)
2022(7302)
2021(6324)
2020(5028)
2019(11188)
2018(11156)
2017(20819)
2016(10805)
2015(12190)
2014(12310)
2013(12464)
2012(12211)
2011(11490)
2010(11894)
2009(10977)
2008(10591)
2007(9712)
2006(9141)
2005(8738)
作者
(34014)
(28611)
(28535)
(27076)
(18365)
(13531)
(12794)
(11051)
(10835)
(10315)
(10028)
(9445)
(9378)
(9313)
(8990)
(8834)
(8544)
(8260)
(8246)
(7918)
(7592)
(7058)
(6973)
(6750)
(6496)
(6458)
(6261)
(6235)
(5885)
(5725)
学科
(75000)
经济(74952)
(31588)
管理(30808)
地方(23915)
(22585)
企业(22585)
中国(20592)
方法(19114)
(17027)
数学(16445)
数学方法(16367)
地方经济(15606)
业经(15100)
技术(14688)
农业(12814)
(12353)
(11313)
(10710)
金融(10708)
环境(10330)
(10043)
银行(10022)
(9886)
(9860)
贸易(9850)
(9810)
(9385)
(9230)
产业(8997)
机构
学院(170977)
大学(167962)
(84475)
经济(82912)
研究(68489)
管理(60922)
中国(51356)
理学(50512)
理学院(49889)
管理学(49251)
管理学院(48916)
科学(38841)
(36852)
(35571)
(34630)
研究所(31749)
中心(29625)
(27550)
(27263)
经济学(27087)
财经(26517)
北京(24351)
(24085)
经济学院(23956)
(23845)
(23752)
师范(23540)
(22142)
业大(22018)
科学院(21134)
基金
项目(103630)
科学(81726)
研究(78923)
基金(73052)
(63086)
国家(62532)
科学基金(52858)
社会(52227)
社会科(49720)
社会科学(49711)
(41954)
基金项目(37851)
教育(34551)
(34056)
编号(31267)
自然(30352)
(30111)
自然科(29606)
自然科学(29602)
资助(29521)
自然科学基金(29048)
成果(25621)
发展(24997)
(24583)
重点(23895)
课题(23008)
(22466)
(22134)
国家社会(22085)
创新(20911)
期刊
(109315)
经济(109315)
研究(60154)
中国(41576)
(26918)
管理(26104)
(24787)
科学(23345)
学报(22680)
教育(19237)
技术(19088)
(18884)
金融(18884)
农业(18678)
经济研究(18510)
大学(17620)
业经(16754)
学学(16628)
财经(14218)
问题(13681)
(12552)
技术经济(12001)
世界(10547)
(10457)
国际(9657)
(9584)
(9043)
论坛(9043)
经济问题(8910)
商业(8902)
共检索到287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司春林  
导言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一向被公认为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然而,从技术的观点来看,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亚太地区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了频繁的技术转移。对大多数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技术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通过技术转移、知识的扩散与借鉴外国经验,相对落后的经济可以获得“后起者优势”(Latercomers advantage)。而先进的国家在不断把传统技术转移到国外的同时,可以转向更先进的技术。现在,通过引进技术扩大出口,技术转移与结构升级,国际合作模式的建立,已成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溪若  陈飞翔  肖峻  
作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资金补充为主导过渡为技术转移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技术转移效应的实现为东道国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通过对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技术转移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两个领域贡献的分析,可以就这一问题得出相关结论: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技术转移的特征,作为考察对象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技术转移效应的实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晓军  赵海东  
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欠发达地区必须正确把握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机理和效应,科学区分产业转移类型,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伟  
本文基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视角,通过对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分析,构建了技术转移综合指数(TTI);运用适应性分析、回归分析、协整分析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晓华  郭旭  王昀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地构造了既体现规模又体现方向性的产业转移指数,依据测算结果刻画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业转移地图,总结出中国制造业转移的空间特征。同时,基于产业关联的思想设计了由地理密度、专业化水平与行业相似度共同表征的要素集聚指数,测算比较了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而,以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业转移通过要素集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地区间要素成本差异的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呈现出向周边次发达地区转移的洼地效应,中西部落后省份的生产要素则向区域经济中心不断汇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制造业集聚程度自2004年开始持续上升,产业转出地的要素集聚水平要明显高于承接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产业转移与要素集聚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传统制造业的迁入在改善承接地生产率水平的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制造业迁出尽管降低了转出地的劳动生产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正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安虎森  吴浩波  
本文提出资本配置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所得税效应等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补贴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利润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但并不能扩大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和市场规模。同时,尽管该政策可以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的目标,但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损失。而区际贸易条件的改善不仅能减少转移支付导致的福利损失,而且能降低实现福利水平区际公平目标的补贴率要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雪妮  宁宣熙  张冬青  
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全球价值链转移方式由整体型向分离型的转变,将对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中间产品的全球范围流动推动了我国航空运输网络的扩大,而中间品贸易量的增加也带动航空货流量的迅猛增长;另一方面,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压力,将加快我国临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临空经济区产业环境的完善。因此,在新的价值链转移模式下,我国临空经济必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向辉  陈通  
基于天津市区域技术转移基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相应综合指数的计算,通过建立区域技术转移综合指数与区域经济增长指数两变量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天津市区域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考察。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技术需求是拉动区域技术转移的主要动力。技术转移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既是短期的、正向的,同时也是长期的、持续有效的。但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影响程度还是很低的。针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莉莉   王健   吴群  
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投入端和产出端考察工业用地市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既能减少投入端能源消耗,又能减少产出端污染排放,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且在东部地区和财政缺口较小的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工业用地市场化既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投入端、产出端绿色经济发展,又可通过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出和抑制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入而促进投入端绿色经济发展,但对产出端绿色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据此,应以市场化为方向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因城施策提高产业转移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心  李志俊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重心的主要变动方向由北向南,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南北矛盾。9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而东西差距有所扩大,区域经济差距的矛盾由南北转向东西;人口重心主要在南北方向上不均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重心滞后于经济重心的变化,人口迁移的流向是影响人口重心迁移的重要因素。有计划地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间较均衡的经济发展,将有利于实现人口迁移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政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产业转移有其客观规律。虽然学界对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转向低梯度地区的可行性存在争论,但梯度转移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既存在着资源、市场、灾后重建契机等明显优势,又面临着市场化水平不高、居民收入低下、产业发展缺乏长效机制等若干挑战。文章对此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巴春生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区际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现象。我国东部地区在经过20多年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西部地区应当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创造争件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周萍华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艳华   王丙参   马立平  
文章基于TOPSIS法,通过CRITIC权与灰色关联理论构建CRITIC权灰色关联TOPSIS法,并将其在空间与时间上应用两次,从而可对面板数据进行短期评价。根据新评价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取决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且有扩大趋势;北京、上海稳居前2名,浙江、广东、福建、天津、江苏稳居第3至第7名;贵州、青海数字经济发展进步较大,东北三省排名退步显著;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状态转移较难,跨级状态转移基本不会发生,较低水平状态为贫困陷阱,陷于其中的省份很难靠自身得到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基于配对t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限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鲁  
东部地区某些产业的转移及广西的相应承接,对转移者与承接者均属客观需要。广西民营经济正是利用了这一顺势而来的大好时机,在其承接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大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而要巩固和进一步发展这一成果,尚需在观念、发展环境和政策上作出新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