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9)
2023(12125)
2022(10040)
2021(9115)
2020(7322)
2019(16686)
2018(16427)
2017(31207)
2016(16222)
2015(18237)
2014(18203)
2013(18418)
2012(17902)
2011(16571)
2010(16784)
2009(15532)
2008(15104)
2007(13496)
2006(12507)
2005(11980)
作者
(49053)
(40977)
(40771)
(39059)
(26418)
(19531)
(18389)
(15854)
(15646)
(14584)
(14538)
(13551)
(13415)
(13384)
(13120)
(12784)
(12273)
(11805)
(11793)
(11278)
(10774)
(10048)
(9961)
(9525)
(9274)
(9261)
(9017)
(8836)
(8313)
(8201)
学科
(98658)
经济(98590)
(44288)
管理(43955)
(32382)
企业(32382)
方法(31697)
中国(29470)
数学(28234)
数学方法(28104)
地方(26218)
(23337)
业经(19049)
(17466)
(17441)
贸易(17427)
(16875)
(16810)
技术(16609)
地方经济(16541)
农业(16539)
(15288)
(14477)
金融(14477)
(14164)
银行(14139)
(14089)
(13858)
环境(13647)
产业(12530)
机构
学院(247952)
大学(247817)
(124846)
经济(122837)
研究(99669)
管理(89043)
中国(76660)
理学(74920)
理学院(73996)
管理学(73080)
管理学院(72590)
科学(55746)
(54412)
(53065)
(51135)
研究所(46006)
中心(42574)
财经(41555)
经济学(41205)
(39716)
(37879)
(37440)
经济学院(36931)
北京(35887)
(35525)
(33190)
师范(32866)
业大(31896)
财经大学(30591)
农业(30496)
基金
项目(155748)
科学(123922)
研究(116032)
基金(114429)
(99937)
国家(99169)
科学基金(83917)
社会(78544)
社会科(74848)
社会科学(74836)
基金项目(58701)
(58542)
教育(51327)
自然(49512)
(49255)
自然科(48393)
自然科学(48382)
自然科学基金(47579)
资助(47470)
编号(43756)
(40825)
重点(36095)
(35939)
成果(35909)
国家社会(34527)
发展(33837)
(33299)
(32540)
课题(32058)
中国(31730)
期刊
(148447)
经济(148447)
研究(86544)
中国(55835)
(38486)
(37540)
管理(36587)
科学(35603)
学报(35316)
大学(27473)
(26977)
金融(26977)
农业(26104)
经济研究(26102)
学学(25952)
教育(24585)
技术(24005)
财经(22285)
业经(21285)
(19599)
问题(19561)
(17504)
世界(16660)
国际(16142)
技术经济(15900)
(14510)
统计(12689)
经济问题(12253)
(11512)
论坛(11512)
共检索到403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龚六堂   吴立元  
2008年以来,我国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升至全球第一,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快,出现了所谓“科技创新困境”。同时,我国距世界科技前沿的距离不断缩小,美国的打压遏制更是大幅增加了国际技术扩散成本。科技创新的成功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等不同类型研发活动的配合。因此,除研发投入总量外,研发投入结构也非常重要。本文研究表明,基础研究比重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当技术距离较大时,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侧重于技术引进吸收的试验发展研究,而当技术距离缩小时,应逐步提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比。数值模拟表明,如果将中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比从当前水平提高至美日韩平均水平,中国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年均增长率可提高1.32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巨大的改进。在新发展阶段,中国技术距离已大幅缩小,应尽快调整研发投入结构,大幅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比重,探索激励基础研究与原创性创新的机制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邵建春  李霞  
我国从1988年开始才正式对研发投入进行统计,由于受到数据可得性和样本规模的限制,以往学者很难从宏观视角对我国研发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根据我国1988~2006年的有关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检验,在协整关系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检验了二者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两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简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功起飞,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我们对中国经济起飞原因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增长核算分析的基础上。在一个非线性增长的视角下,本文的研究显示,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各个地区交通运输联系的改善,一些地区的远距离贸易和市场范围逐渐扩展。市场范围的扩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渐进的,它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在一些地区市场范围扩展门槛效应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从传统技术下的低收入均衡起飞到现代工业技术下的高收入均衡中。通过把市场范围扩展的门槛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行为联系起来,本文揭示了中国经济从贫困向现代经济增长起飞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建新  
以研发或专利所代表的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之一。通过Granger因果分析发现国内外研发和专利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然后利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研发、专利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估计了研发和专利的产出弹性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发现国内外研发和专利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和促进程度差别很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慧民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Granger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1952-2002年间,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23%,表明教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术魁  饶映雪  朱祥波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分别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基于CD生产函数的空间面板模型,考察1999-2008年土地投入对中国和东、中、西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由于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本身和投入要素的空间相关性,空间Durbin模型分析结果比普通面板的分析结果更加可靠;②土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贡献率为36.63%;③土地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远不及资本、劳动力投入的溢出效应,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空间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069,0.337和0.503;④不同发展阶段地区土地贡献率与经济水平成反比,东、中、西部地区土地贡献率分别为23.21%,51.47%...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永刚  蒋雨彤  彭珏  
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人口红利消失引致。研究创新:基于多种要素替代关系、市场假设和技术进步率框架,对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进行全面再评估,通过打开技术进步率的"黑箱"进一步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价值:为有偏技术进步识别和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提供可靠框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永刚  蒋雨彤  彭珏  
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栾大鹏  欧阳日辉  
本文以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对边际产出弹性的影响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的科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运用1997~2009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及三者的内部投入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除了技术进步的推动之外,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带动。总体上来看,劳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作用不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表现为负,但近些年其作用逐步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是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边际产出弹性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新荣  占玲芳  
本文在增长回归框架下,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教育投入及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投入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倒U型的影响,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结构仍然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阶段;从东中西分地区看,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及其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连旭蓓  龚强  刘冲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银行业代表的金融发展在支持中国实体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企业技术前沿距离的视角,本文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企业TFP增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存在后发企业向技术前沿靠拢的"追赶型增长"。相对于接近技术前沿的企业,金融发展更有利于远离技术前沿企业的TFP增长,即金融发展助推了制造业后发企业的"追赶型增长"。进一步地,这种异质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制度环境好的地区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变换TFP测度方法、技术前沿距离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均稳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说明经济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满足条件收敛规律。研究还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宏观变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第三方效应。分地区研究还表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后者较前两者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相对更快。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互动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雪辉  谷国锋  
本文将人均GDP和市场潜能作为表征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指标,基于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了我国285个地级市2004-2013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随时间和地理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一方面随时间推移整体增强,另一方面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其中300公里内为密集溢出区,800公里以内为有效溢出区、以外为间接溢出区,说明经济增长最有效的空间溢出范围在一到两个省的范围内,与地级市的行政界线相比,省级行政界线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阻碍作用更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建平,刘葆金  
文章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的城乡及区域结构等三个维度,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结构变动,以及这种变革与调整所带来的总量扩张、效率提高、运行机制改变。并且,就业总量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始终贯穿在这一进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