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3)
2023(6673)
2022(4902)
2021(4341)
2020(3307)
2019(6951)
2018(6696)
2017(12618)
2016(6625)
2015(7260)
2014(7177)
2013(7034)
2012(6659)
2011(6206)
2010(6377)
2009(5979)
2008(5797)
2007(5406)
2006(4897)
2005(4009)
作者
(18798)
(15988)
(15763)
(15233)
(9929)
(7503)
(7093)
(6082)
(5984)
(5687)
(5418)
(5365)
(5074)
(4934)
(4858)
(4780)
(4620)
(4553)
(4551)
(4504)
(4096)
(3841)
(3810)
(3759)
(3585)
(3560)
(3477)
(3471)
(3289)
(3262)
学科
(30338)
经济(30311)
(28406)
(23666)
管理(22693)
(19318)
企业(19318)
农业(16209)
业经(12112)
技术(11317)
(9699)
方法(9638)
中国(9041)
(8441)
数学(8426)
数学方法(8386)
农业经济(6935)
地方(6776)
(6505)
技术管理(6315)
工作(5911)
(5817)
发展(5757)
(5753)
收入(5488)
产业(4894)
(4840)
(4833)
(4824)
农村(4804)
机构
学院(100975)
大学(97253)
(42044)
经济(41083)
管理(40822)
理学(35199)
理学院(34896)
管理学(34497)
管理学院(34281)
研究(33048)
中国(24632)
(21227)
(19285)
(18951)
科学(18146)
中心(16203)
(15748)
(15317)
业大(15244)
农业(14942)
财经(14594)
研究所(13624)
(13404)
师范(13323)
(13248)
经济学(12881)
(12525)
北京(11697)
经济学院(11673)
(11620)
基金
项目(68758)
科学(55096)
研究(54801)
基金(49937)
(42853)
国家(42367)
社会(37884)
科学基金(36538)
社会科(35640)
社会科学(35627)
(27863)
基金项目(26402)
教育(23328)
编号(23177)
(22083)
自然(19861)
自然科(19380)
自然科学(19379)
自然科学基金(19032)
成果(18984)
资助(17805)
国家社会(16481)
(16117)
(15596)
(15337)
(15278)
重点(15262)
课题(15066)
创新(14285)
(14140)
期刊
(53333)
经济(53333)
研究(27877)
(27119)
中国(23159)
农业(17607)
科学(15138)
(14826)
学报(14472)
管理(12838)
业经(12585)
大学(12170)
学学(11743)
技术(10149)
(10005)
金融(10005)
教育(9597)
农业经济(7948)
农村(7843)
(7843)
财经(7284)
问题(6905)
经济研究(6880)
(6734)
(6334)
技术经济(6313)
科技(6241)
社会(6179)
图书(6122)
(6030)
共检索到1514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移动互联网技术赋权下的乡村治理,破除了精英主义的"话语霸权"和草根群众的"失语"状态,推动着乡村公共能量场由"权威主导型"向"互动博弈型"过渡。江西赣州Q县S村的案例实践表明,村务微信群本质上是对乡村公共治理场域的现实映射,是乡村公共能量场的网络再聚合。以村务微信群为代表的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强化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在场性特征,形塑着村民的公共精神和村庄认同。而乡镇公职人员的介入,使得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兼具"国家在场"和"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催生着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移动互联网技术赋权下的乡村治理,破除了精英主义的"话语霸权"和草根群众的"失语"状态,推动着乡村公共能量场由"权威主导型"向"互动博弈型"过渡。江西赣州Q县S村的案例实践表明,村务微信群本质上是对乡村公共治理场域的现实映射,是乡村公共能量场的网络再聚合。以村务微信群为代表的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强化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在场性特征,形塑着村民的公共精神和村庄认同。而乡镇公职人员的介入,使得乡村网络公共能量场兼具"国家在场"和"乡村自治"的双重面相,催生着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升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于水  杜焱强  
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主流范式,福克斯和米勒提出的"公共能量场"对我国乡村治理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在对其概念及内涵解读的基础上认为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是村社善治的基本面向,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极具创新性的学术命题。借助赋权理论,尝试建构"话语+技术+法律"的逻辑分析框架。其中,话语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主体变量",旨在打破基层政府"话语霸权"和草根农民"政治冷漠"的结构性困境,强调农户的话语权回归;技术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工具变量",亦是理解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的新视角,强调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法律赋权是乡村公共能量场建构的"制度变量",作为弥补行政赋权失灵的有效策略,强调农村法治建设的推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乡村振兴战略正以蓬勃之势在国内广泛推行,探索如何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赋能理论切入,侧重于乡村技术赋能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和挖掘乡村技术赋能背后的运作机理,从而助推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目标。尽管现阶段技术在对乡村赋能时也面临个人技术赋能层面的观念困境与文化困境、组织技术赋能层面的参与困境与组织困境,以及社区技术赋能层面的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为促进乡村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未来可以从个人技术赋能层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组织技术赋能层面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社区技术赋能层面完善制度结构体系,以此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英魁  徐彩勤  
回顾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乡村精英群体的比较优势并非纯粹主体性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使之具有这种比较优势的赋权机制。传统社会的系统性赋权,使这一群体构成多元,治理功能强大;近代社会传统的赋权机制处于解构与重构过程中,使之呈现出混杂式的群体样态,其中经济精英治理功能凸显而政治精英式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单一的政治赋权机制使无产阶级政治精英成为主导,乡村治理呈现出典型的统治与管理特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型复合式精英群体重又出现,并承担了系统的乡村治理功能;新时代承袭了上一阶段的赋权机制,“新乡贤”的政策话语为精英群体打造注入了动力,其治理功能处于新的建构之中。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治理功能,优化当前精英赋权机制应成为一个努力方向。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秀勇  何晓云  
基于TOE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观测变量和30个测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检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14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重塑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再造,拓展居民参与渠道,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助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但同时,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一定的乡村治理负担,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收缩”导致内容生产的行政化,数字技术的社区分化引发内容生产与需求的分离,数据指标硬化和治理内耗引致数字技术的悬浮化,治理主体间的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技术的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超越对“数字技术”过度技术化和行政化的追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磊明  
主持人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迁一直是由政党——国家力量所强力推动的,因此在多中心、多元主体治理已经是一个基本共识的今天,我们仍然必须非常关注乡村治理中的政府行为。本次专栏我们选取的三篇文章均与此主题有关。"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层政府的运作根植于乡村社会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甘庭宇  
以城市化与工业化为基本标志的现代化带来了农村社会的危机,处于关键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分化日益严重,因利益诉求不同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而现存的亟待转型的乡村治理结构是乡村社会最大的深层矛盾。如何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确保农民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议题。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内部化和社会化,一方面,要从乡村社会内部寻找机制创新的动力,以社区需求作为治理目标,创新治理主体和手段;另一方面,外部的制度供给也是乡村治理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不断推动相关的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谭秋成  
主持人语:数字技术改变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方式、范围和速度,给基层治理正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展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于2022年7月调研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高青县、桓台县、周村区、临淄区、张店区、淄川区等地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做法,9月又调研了浙江省湖州市德青县、长兴县、安吉县、南浔区等地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通过对应用场景实地考察,与县区、乡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黄爱军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和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后认为,应该借鉴和运用新公共管理思想来开展我国的乡村治理,重点是要大幅削减政府管辖的事务,让政府把不该管的事情放手、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大幅精简乡镇及其机构,减少政府行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压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探索公共事业合同承包等办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界定村级自治权限、明确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保证村级自治必要的经费等措施,切实推进基层自治工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张新文  
拥有多维复合型权力的村社组织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关键,而不同来源的村社赋权塑造了乡村治理能力的不同面向。基于村社赋权的分析框架,对四川战旗村村社组织再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社组织的权力来源于乡土社会、国家与市场的递进式赋权。首先,乡土赋权是一种内源性的赋权,村社内生的土地资源与社会资源赋予村社组织丰富的实践权力,形塑村社组织的连带式治理能力,促进村庄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的再生产。其次,国家赋权是一种“能促性赋权”,即通过党建、试点、项目赋权赋予了村社组织能动性的政治权力,强化村社组织的统合型治理能力,建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最后,市场赋权遵循着一种嵌入性赋权的逻辑,在资本、人才和技术赋权的过程中为村社组织提供可持续运作的市场权能,增强村社组织的经营型治理能力,有利于在维系乡村治理秩序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因此,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市场,都要注重赋予村社组织可支配的资源与权力,在此基础上增强村社组织的治理与发展能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龙   张新文  
拥有多维复合型权力的村社组织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关键,而不同来源的村社赋权塑造了乡村治理能力的不同面向。基于村社赋权的分析框架,对四川战旗村村社组织再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村社组织的权力来源于乡土社会、国家与市场的递进式赋权。首先,乡土赋权是一种内源性的赋权,村社内生的土地资源与社会资源赋予村社组织丰富的实践权力,形塑村社组织的连带式治理能力,促进村庄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的再生产。其次,国家赋权是一种“能促性赋权”,即通过党建、试点、项目赋权赋予了村社组织能动性的政治权力,强化村社组织的统合型治理能力,建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最后,市场赋权遵循着一种嵌入性赋权的逻辑,在资本、人才和技术赋权的过程中为村社组织提供可持续运作的市场权能,增强村社组织的经营型治理能力,有利于在维系乡村治理秩序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因此,无论是乡土社会,还是国家和市场,都要注重赋予村社组织可支配的资源与权力,在此基础上增强村社组织的治理与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亚华  李星光  
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乡村治理面临规则缺失、规则不适、规则漠视等多重制度困境,而数字技术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新机遇。本文构建乡村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阐释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乡村治理的理论机制,并利用经验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规则供给方面,数字技术降低乡村治理规则集体选择和村规民约宣传修订的成本,提高乡村治理规则供给效率和适配性;在规则执行方面,数字技术改善监督与惩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促进规则有效落地;在规则维护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治理交流平台建设,为规则维护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撑保障。本文的研究呈现了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乡村治理的机制,为推进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雅莉  谭涛  周军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薄弱环节、最大短板、最底层根基,而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向是治理精准化,其逻辑与现实的枢轴是问题精准识别。基于对乡村现实的认知和乡村未来的期盼,乡村治理者在"对标找差"中识别治理问题,却因其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理解能力上的局限造成问题识别不能精准化。因而,在能力提升上,我们为其寻找到能够融合"上级赋能""智库赋能"优势的"技术赋能"路径,以期借助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带给乡村治理的无限发展潜力,夯实乡村治理的内生和外源基础,为实现制度优势向乡村治理效能成功转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弯道超车"提供技术支持和智能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