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7)
- 2023(12247)
- 2022(10189)
- 2021(9176)
- 2020(8007)
- 2019(18060)
- 2018(18187)
- 2017(34978)
- 2016(18888)
- 2015(21035)
- 2014(20996)
- 2013(20811)
- 2012(18942)
- 2011(16707)
- 2010(17069)
- 2009(16322)
- 2008(16498)
- 2007(14925)
- 2006(13274)
- 2005(12379)
- 学科
- 业(87237)
- 济(86787)
- 经济(86661)
- 企(79980)
- 企业(79980)
- 管理(76228)
- 方法(39655)
- 数学(31420)
- 数学方法(31010)
- 财(29874)
- 业经(28205)
- 农(26881)
- 务(22354)
- 财务(22316)
- 财务管理(22293)
- 技术(21198)
- 企业财务(21126)
- 制(20237)
- 农业(19217)
- 中国(17980)
- 贸(17547)
- 贸易(17538)
- 易(17135)
- 理论(15430)
- 划(15397)
- 体(15317)
- 和(14481)
- 地方(14425)
- 策(14372)
- 体制(13264)
- 机构
- 学院(276591)
- 大学(271980)
- 济(119097)
- 经济(116847)
- 管理(113505)
- 理学(97573)
- 理学院(96636)
- 管理学(95116)
- 管理学院(94575)
- 研究(84607)
- 中国(67850)
- 财(58224)
- 京(56543)
- 科学(48340)
- 财经(45506)
- 农(43524)
- 江(43395)
- 所(41502)
- 经(41063)
- 中心(39435)
- 业大(38497)
- 研究所(36762)
- 经济学(35724)
- 北京(35014)
- 农业(33993)
- 州(33762)
- 财经大学(33346)
- 经济学院(32321)
- 商学(32230)
- 商学院(31930)
- 基金
- 项目(178341)
- 科学(143199)
- 研究(132634)
- 基金(131862)
- 家(112607)
- 国家(111622)
- 科学基金(98847)
- 社会(86547)
- 社会科(82228)
- 社会科学(82208)
- 省(70862)
- 基金项目(69653)
- 自然(63823)
- 自然科(62409)
- 自然科学(62398)
- 自然科学基金(61321)
- 教育(60643)
- 划(57531)
- 资助(54143)
- 编号(52822)
- 成果(41628)
- 创(40593)
- 部(40131)
- 重点(39327)
- 制(38337)
- 业(38282)
- 发(37621)
- 创新(37112)
- 课题(35996)
- 国家社会(35805)
- 期刊
- 济(137087)
- 经济(137087)
- 研究(81338)
- 中国(53369)
- 财(50042)
- 管理(47985)
- 农(41199)
- 科学(35821)
- 学报(35125)
- 技术(28639)
- 农业(28450)
- 大学(28385)
- 学学(27028)
- 融(25835)
- 金融(25835)
- 教育(23627)
- 业经(23461)
- 财经(23084)
- 经济研究(20674)
- 经(19867)
- 问题(18562)
- 技术经济(17737)
- 业(17379)
- 贸(16426)
- 财会(15105)
- 国际(14655)
- 现代(14402)
- 统计(13654)
- 世界(13587)
- 策(13480)
共检索到420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温小杰
本文通过对2000-2006年我国数控机床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机床制造业的绝对技术缺口和相对技术缺口都较大,企业通过境外技术寻求型投资缩小了相对技术缺口。结论认为技术缺口的增加是推动我国机床制造业对外技术寻求型投资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动因 技术缺口 技术寻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亚楠 宋昌耀 龙骋
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重塑全球制造业地理空间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在梳理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征的基础上,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视角分析技术寻求在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并以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和计数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机构增长迅速,发达经济体、相邻经济体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第二,技术寻求是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驱动力,经济体地理距离、发展程度对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寻求具有调节作用,比较而言,远距离经济体、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寻求动力更大。本文研究结果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提供了参考借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孙亚轩
本文采用1976-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技术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技术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在中高技术行业尤其明显。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构建了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国际生产销售网络,以促进本国贸易产品技术结构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祁春凌 黄晓玲 樊瑛
本文利用2003-2009年我国对16个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建立单边投资引力模型,对我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技术寻求是我国对高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转让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越多,我国对其进行的技术寻求型OFDI就越多。技术寻求型OFDI是近年来我国规避外国对华技术转让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提升产业技术高度的新途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游曼淋
运用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分析时,重点区分了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两种直接投资方式,并探讨了企业所有权性质、行业技术密集度和东道国是否为发达国家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制造业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绿地投资对其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从分企业性质回归的结果来看,民企、外资及其他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短期比国企和央企明显。从分行业回归的结果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非技术密集型行业。从分东道国回归的结果来看,向发达国家进行跨国并购更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熊彬 胡振绅
随着地区间要素成本差距的逐渐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发展,通过制造业合理转移实现各地区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已成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基于2006-2015年相关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异质性,运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法以及构建合适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不同技术特点或水平的制造业转移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低技术、中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向中西部省域扩张,而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则稳定集聚在东部沿海省份;(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抑制了经济结构相似的周边省份低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发展,从而发生"成本换市场"的衰退型转移;(3)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得中高技术水平制造业向经济结构相似的周边省份发生"市场换市场"的扩张型转移,形成"高-高"集聚的空间格局;对外直接投资对高技术水平制造业转移影响不明显,其主要在东部沿海省份内部发生"稳定性转移";(4)对外直接投资对中、东部自身内部制造业的空间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优化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和结构,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提高基础建设水平,对形成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制定差异化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吕宁
本文建立了三个模型:一个是国家层面的数理模型,用于分析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创新增长率的影响;一个是企业层面的博弈模型,用于分析技术溢出方的动机和行为;一个是企业层面的数理模型,用于分析技术寻求者的行为。通过这三个模型对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进行分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冯春晓
本文通过构建测度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指标,分析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其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与高度化相关性较强,而稳健性检验表明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非常微弱,而制造业出口却阻碍了其产业结构优化。最后针对制造业面临的出口压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遇芳
本文以实证的方法检验了1990-2007年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虽然1990-2007年从国外溢入中国的研发投入量总体是在增加的,但是中国企业技术寻求型FDI不仅没有对国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正的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目前中国开展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因为其存在问题和不足就否定其对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技术寻求 对外直接投资 实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国松 孙爱军 林大燕
笔者以2001年~2011年中国对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或地区制造业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寡头垄断竞争的校正模型,分析中国对制造业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所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产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对外反倾销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削弱甚至逆转中国反倾销对国内制造业的保护: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成本越低,对中国国内制造业企业造成的福利损失就越大;但是在外商直接投资发生后,如果国内制造业企业的成本能够及时降低,那么即使外国企业的投资成本很低、国内制造业企业也可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关键词:
反倾销 外商直接投资 国内产业 校正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凤朝 沈能
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有不同的渠道效应。本文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了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TFP分解成技术进步指标与技术效率指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Geweke分解检验分别动态模拟了FDI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种渠道的影响程度,以及FDI与两者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溢出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提升表现出来的,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技术溢出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脉冲响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苏汝劼 李玲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研究其能否促进本国制造业技术提升对于回答制造业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机制上,本文从技术互动、技术传递和技术扩散三个步骤研究逆向技术溢出产生机制,并分析技术差距对制造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在实证上,本文先计算制造业序列Malmquist指数来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拆分为技术水平(TC)和技术效率(EC),利用中国2006—2017年制造业省级数据,从总体和分区域层面上检验制造业OFDI是否能显著地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OFDI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东部地区制造业OFDI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可以显著地提升地区技术水平(TC),中部地区制造业OFDI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可以显著地提升地区技术效率(EC)和技术水平(TC),西部地区制造业OFDI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可以显著提升技术效率(EC);技术差距对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具有单一的门槛影响,技术差距越小,制造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越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君
本文拓展企业异质性的分析框架,考虑技术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企业技术创新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理论模型,并利用2008~202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的可能性越高。此外,技术创新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存在地区和产业差异,技术创新对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正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企业积极“走出去”是协调统一的,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恰当的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不仅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还能够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海兰 张立敏 李慧
研究以中国2013—2015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的21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股权性质、技术创新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非国有控股企业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倾向;非国有控股企业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更具有对外投资的动机;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企业控股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对OFDI的正相关影响会得以加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薛求知 帅佳旖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其中区位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事关投资成败与资源配置效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研究容易忽略企业间的差异,而特定东道国的投资经验比一般性国际化经验更具有针对性,所产生的知识是企业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根据制度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基于2001—201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区位数据,运用条件Logit模型探索对外直接投资中制度距离、东道国直接和间接投资经验与区位选择的关系发现,制度距离降低企业进入东道国的意愿,企业倾向于选择制度距离更小的东道国;企业自身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经验可提高企业再次进入意愿,并减弱制度距离的负向影响;企业既可通过自身经验积累知识,也可通过向其他在东道国的中国企业学习,提高该区位的吸引力,但因学习效应与竞争效应并存,东道国间接投资经验与区位选择之间呈"倒U型"关系。鉴于制度距离的影响因企业而异,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布局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东道国。对于制度距离大的发达国家,企业可在充分考虑竞争效应的前提下,通过向其他中国企业学习模仿,降低进入风险;对于制度距离小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应借助企业在母国市场的竞争优势或既有海外分支机构经验,逐步培育国际化经营能力,完善在东道国的布局,减少外来者劣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