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86)
2023(18925)
2022(16265)
2021(15178)
2020(12874)
2019(28882)
2018(28616)
2017(54861)
2016(29805)
2015(33025)
2014(32220)
2013(31409)
2012(28568)
2011(25629)
2010(25201)
2009(22768)
2008(21999)
2007(19063)
2006(16200)
2005(13534)
作者
(85290)
(71113)
(70550)
(67172)
(45214)
(34420)
(31912)
(27946)
(26968)
(25091)
(24031)
(23961)
(22694)
(22141)
(21928)
(21859)
(21642)
(21258)
(20396)
(20381)
(17844)
(17330)
(17228)
(16221)
(15924)
(15722)
(15703)
(15696)
(14317)
(14162)
学科
(110451)
经济(110330)
管理(86785)
(84118)
(71007)
企业(71007)
方法(53952)
数学(46635)
数学方法(45999)
(29806)
(29165)
中国(29116)
(26629)
业经(25687)
技术(24901)
地方(20940)
(20606)
贸易(20595)
农业(20324)
理论(20115)
(20022)
(19429)
(19070)
财务(18993)
财务管理(18960)
企业财务(18009)
(17439)
环境(17208)
(16842)
银行(16764)
机构
大学(410551)
学院(409126)
管理(161800)
(157266)
经济(153925)
理学(141886)
理学院(140281)
管理学(137523)
管理学院(136789)
研究(134911)
中国(97363)
科学(88288)
(86059)
(73555)
(69797)
业大(67768)
(67549)
研究所(62505)
中心(61694)
农业(58301)
(58224)
财经(57216)
(53160)
北京(53036)
师范(52478)
(52378)
(49342)
经济学(47471)
(47142)
技术(46163)
基金
项目(294804)
科学(231189)
基金(214040)
研究(208000)
(190025)
国家(188478)
科学基金(161298)
社会(130964)
社会科(124169)
社会科学(124137)
(116388)
基金项目(113923)
自然(107977)
自然科(105573)
自然科学(105539)
自然科学基金(103647)
(98513)
教育(96444)
资助(87447)
编号(82909)
重点(66365)
成果(65286)
(64339)
(63845)
(62133)
创新(59661)
科研(57181)
课题(57037)
计划(55950)
大学(54517)
期刊
(160419)
经济(160419)
研究(110811)
中国(75427)
学报(74305)
科学(65468)
(65279)
管理(58349)
大学(55593)
(53056)
学学(52740)
教育(45858)
农业(45223)
技术(36808)
(30301)
金融(30301)
业经(27566)
财经(27228)
经济研究(26704)
(24114)
(23425)
科技(23080)
(21140)
问题(20768)
图书(20556)
技术经济(20160)
业大(20148)
理论(18110)
商业(18060)
现代(17185)
共检索到572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凤朝  张淑慧  朱姗姗  
针对技术知识多样性在创新中作用特征的争论,本文在区分不同作用对象及过程的基础上,以我国智能手机产业的29287条发明专利为研究样本,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首先,探讨了技术知识多样性在专利受理过程中对专利审查员的影响以及在技术扩散产生创新影响过程中对后续发明人的影响。实证表明,技术知识多样性越高的发明,越能够得到后续发明者的认可,带来较高的创新影响,但对专利审查员而言,该类发明获得授权的概率越低。其次,利用模型的样本选择差异,考察了专利审查员所扮演的"制度守门人"角色在技术知识多样性与创新影响两者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技术知识多样性较低的发明,技术知识多样性较高的发明,其较低的授权率源于审查过程中较高的误判率,从而使专利受理过程掩盖了部分技术知识多样性对创新影响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将专利受理过程纳入技术知识多样性与创新影响关系分析框架,突出了创新过程的制度基础及制约因素,同时也为我国专利受理过程的完善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黎娜  千慧雄  
在垂直创新的框架下,构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机制模型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速度与金融服务效率正相关,与攫取效应负相关;创新项目代际幅度、创新抵达率、创新人员实际创新概率,这三个变量都能够通过提升创新价值来促进创新;最终产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过竞争效应会抑制技术创新;区域人口增加可以通过劳动市场要素供给和产品市场需求拉动两个途径促进技术创新。另外,中国金融发展整体上促进了技术创新,但风险包容性不高,且存在结构性差异。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服务效率较高且金融市场势力也更强。因此,为推进中国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多渠道提升金融效率,优化金融结构,增强金融系统的风险包容性;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市场改革,适度调控金融机构市场势力。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石静   孙建军  
团队创新是“大科技时代”的显著特征。过去关于科学团队创新过程的研究较多,但对技术团队创新的关注不足,关于技术团队知识多样性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仍不清晰。本文考量技术团队的特征,提出一种新方法用于识别团队,进而构建团队知识网络、测度知识多样性,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创新广度3个维度探究其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知识多样性可以在上述3个维度显著提升技术团队的创新绩效。当以创新数量为目标时,大团队更能发挥知识多样性的正向效应;但当侧重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时,小团队中知识多样性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更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可以与科学团队相关研究形成对话,帮助理解科学团队与技术团队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同特征与机制;另一方面,可以辅助技术研发主体与管理者参照创新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理想的创新绩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瞿辉  闫霏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产业知识多样性(Industrial Knowledge Diversity)概念及其测度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知识多样性指标与其GDP数据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利用产业知识多样性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思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唐姣美  赵永亮  唐丹丹  
文章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企业贿赂对企业产品多样性的影响,发现市场排他型贿赂不利于企业创新(产品多样性),便利自利型贿赂反而促进创新。可能原因是市场排他型贿赂产生"替代效应"—企业以贿赂代替产品创新。而便利自利型贿赂发挥"润滑剂"作用推动产品创新。比较来看,在市场排他型竞争逻辑下,本土企业的创新比外资企业受到贿赂的抑制影响更大;而广泛与行政部门打交道的内销企业受到的抑制影响大于"主体业务脱离本土"的外销企业。文章认为,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行动减少了中国企业腐败,活跃了企业创新,提升了企业产品多样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盛标  黄细洋  
从知识本身特征出发揭示了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和创新活动聚集的内在机理。在知识是由显性-隐性、个人-集体两个维度构成的假设下,阐述了知识的可溢出性和流动粘性,并运用SECI转化模型刻画公司技术知识溢出和转移的机制。由于知识流动具有粘性特征,导致知识溢出和传播的地理局限性,从而使创新活动出现空间聚集现象。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王蒙怡  孙银建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产学合作发明专利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了多维邻近性对我国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包括对协同创新绩效的静态影响和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邻近与地理邻近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分别呈倒U型和正向关系;社会邻近能促进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不会显著促进协同创新绩效提升,但能够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网络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呈正向关系,且正向调节技术邻近对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与维持的影响,负向调节社会邻近与地理邻近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越  肖金利  戴亦一  
中国地域广袤,五千年来形成的丰厚而迥异的地域文化,是研究"文化与金融"的理想场景。本文利用城市方言数量以及方言分化指数度量地域文化多样性,并实证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化越多样的地区,民营高科技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在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同时排除了教育发展的影响之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公司所在城市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性越大、人口流入较多、包容性更好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时,方言多样性对创新的影响越显著。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学术界从全新的视角理解中国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背后的非制度性原因,也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文化与金融"的研究提供来自文化底蕴深厚的非移民国家的经验证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越  肖金利  戴亦一  
中国地域广袤,五千年来形成的丰厚而迥异的地域文化,是研究"文化与金融"的理想场景。本文利用城市方言数量以及方言分化指数度量地域文化多样性,并实证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化越多样的地区,民营高科技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在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同时排除了教育发展的影响之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公司所在城市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性越大、人口流入较多、包容性更好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时,方言多样性对创新的影响越显著。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学术界从全新的视角理解中国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佳   吴小萌  
本文利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资金支持和创新激励双重作用下专精特新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专精特新政策的实施对于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于不同特征企业的绩效水平存在差异性影响。其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更易受到专精特新政策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好,西部和东北地区尚未普遍享受到政策红利。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要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政策体系,强化政府资金支持对企业生产经营及技术创新的放大效应,同时构建企业融通生态体系,加大对特定地区的政策支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袁祥飞  关成华  
基于2015—2017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统计面板数据,利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方法测度区域创新空间内的企业文化多样性、企业产业多样性和企业人力资本多样性,并通过负二项回归、断尾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区域创新空间内的企业多样性对知识生产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空间内的企业多样性和知识生产、经营绩效均存在显著的倒U形相关关系,即随着企业多样性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经营绩效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此外,知识生产能力的提升应主要关注文化多样性,经营绩效水平的提升应主要关注产业相关多样性。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多样性与创新关系研究的维度和结论,有助于理解区域空间内的企业组成、结构和联系,进而提升知识产出和经济绩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凯  孙海法  
从知识基础的企业观出发,通过知识IPO的过程,对R&D团队知识多样性、知识分享和整合以及团队研发创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形成三者的关系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玮  梁诗  何红玲  王春莉  
文章以2007—2018年我国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影响。结论显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双元创新投资水平,较之于对开发式创新投资的影响,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机制检验发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缓解代理问题从而显著影响国有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主管部门放权意愿越强,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双元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越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俞荣建  胡峰  陈力田  项丽瑶  
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的生态特征,整合知识资源基础与知识网络结构两个知识生态系统的理论维度,探索新兴技术创新来自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动力机制:知识多样性与知识网络结构,影响新兴技术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与交互效应。基于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采用221家中国企业的新兴技术发明专利数据实证研究表明:知识丰富性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而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动态性和新兴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与新兴技术创新绩效负相关,知识网络中心势与新兴技术绩效呈倒U型关系;知识网络结构洞与知识丰富性,在新兴技术创新中具有负向交互效应,而知识网络中心势与知识丰富性和动态性存在正向交互效应。创新组织需要通过跨界知识探索,构建丰富、异质、动态的组织内部知识生态,同时采取低结构洞、适度中心势的知识网络结构策略,来促进新兴技术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长新  陈灿君  
从并购双方的技术知识特性的视角出发,区分并购双方技术知识相似性与互补性不同的维度,以及结合双方自身拥有的知识规模体系,分析其对企业后续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分析,并以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并购双方技术相似和互补与后续的创新绩效分别呈现倒U和正U型关系;同时,并购方的知识规模具有调节作用,对技术相似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而对技术互补程度与创新绩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