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9)
- 2023(12277)
- 2022(10650)
- 2021(10180)
- 2020(8453)
- 2019(19731)
- 2018(19598)
- 2017(37333)
- 2016(20041)
- 2015(22924)
- 2014(22693)
- 2013(22671)
- 2012(21021)
- 2011(19020)
- 2010(18591)
- 2009(16926)
- 2008(16325)
- 2007(14019)
- 2006(12276)
- 2005(10961)
- 学科
- 济(84818)
- 经济(84727)
- 管理(58705)
- 业(56300)
- 企(46453)
- 企业(46453)
- 方法(40189)
- 数学(35159)
- 数学方法(34827)
- 中国(24283)
- 农(21671)
- 财(18894)
- 业经(17670)
- 技术(17652)
- 学(17635)
- 贸(17428)
- 贸易(17419)
- 易(17022)
- 地方(14961)
- 农业(14573)
- 制(14220)
- 和(13335)
- 环境(13309)
- 理论(13155)
- 银(12151)
- 银行(12115)
- 行(11617)
- 融(11557)
- 金融(11556)
- 划(11500)
- 机构
- 大学(292340)
- 学院(287891)
- 济(122033)
- 经济(119680)
- 管理(117558)
- 理学(102242)
- 理学院(101136)
- 研究(100353)
- 管理学(99614)
- 管理学院(99098)
- 中国(74688)
- 京(63353)
- 科学(60922)
- 财(51846)
- 所(49886)
- 研究所(45761)
- 中心(44237)
- 农(43678)
- 财经(42406)
- 业大(41920)
- 北京(40781)
- 江(39173)
- 经(38868)
- 范(38006)
- 师范(37702)
- 经济学(37032)
- 院(36089)
- 农业(34179)
- 经济学院(33443)
- 州(31845)
- 基金
- 项目(200432)
- 科学(158578)
- 研究(147670)
- 基金(147590)
- 家(128719)
- 国家(127717)
- 科学基金(109756)
- 社会(94053)
- 社会科(89269)
- 社会科学(89246)
- 基金项目(78452)
- 省(75007)
- 自然(70908)
- 自然科(69298)
- 自然科学(69283)
- 自然科学基金(68062)
- 教育(67046)
- 划(64157)
- 资助(60991)
- 编号(58938)
- 成果(47528)
- 部(45488)
- 重点(44562)
- 发(42485)
- 创(42131)
- 课题(40233)
- 创新(39378)
- 国家社会(39328)
- 教育部(39245)
- 科研(38018)
- 期刊
- 济(128586)
- 经济(128586)
- 研究(88157)
- 中国(52796)
- 学报(44085)
- 管理(42864)
- 科学(42722)
- 农(39254)
- 财(36785)
- 大学(33467)
- 教育(31485)
- 学学(31255)
- 农业(28143)
- 技术(26770)
- 融(22151)
- 金融(22151)
- 经济研究(21217)
- 财经(20553)
- 业经(18938)
- 经(17589)
- 问题(16912)
- 图书(16181)
- 技术经济(16033)
- 科技(15277)
- 业(15160)
- 贸(14387)
- 理论(14311)
- 世界(13552)
- 实践(12893)
- 践(12893)
共检索到417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卯光宇
近几年,关于技术进步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开始关注刻画和估计技术进步的偏差,其反映的是技术进步中伴随的生产结构变化。本文使用中国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在目前仅有的两种计量方法外,结合中国数据特点,在一个新的框架内估计了中国从1982年到2000年间的技术进步偏差。各种统计检验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合理地被用来估计技术进步偏差。结果显示,1982年到2000年间,从全行业的角度看,生产结构变得更倚重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而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影响相对有所削弱。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差 截面相关 因子结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刘岳平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琳 汪波 徐波
借助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利用1985—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总体偏向性以及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402,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特征,且中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性。指出:从技术进步偏向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缺乏共同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中国工业化向高技术发展仍会加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认为短期内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应大力发展人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慧慧 许超
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角度,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外生偏向性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增长情况而言,能源增长型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强度,能源价格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分别解释28%与72%的能源强度变化;第二,就内生偏向性技术水平提升下的能源强度增长而言,二产比重、能源价格、研发投入是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钟春平
研究目标:实证考察中国工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非径向、非导向的基于松弛的DEA方法,对考虑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的技术进步指数进行分解。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类型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主,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工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但日益重要;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整体上呈现密集使用资本和能源的趋势;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加大、企业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国有经济比重的加大均能有效地促进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创新:改进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研究价值: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探明影响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源源 莫龙祯 贾鹏飞
近年来,中国经济显现出“三低一高”态势,宏观政策调控陷入“低利率”困境约束,宏观经济存在“长期性停滞”风险。立足于此,构建TVP-VAR模型,基于以人口红利和技术进步为主的经济增长动能变迁视角深入探究中国“低利率”形成之谜。基于事实分析发现:中国人口结构正不断恶化且人口总规模已于近年来开始趋于负增长,客观表明人口红利逐步走向消失;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自2011年以后降至1以下,凸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日渐放缓。基于同期相关分析、不同提前期以及不同随机时点的时变脉冲分析均发现,人口红利渐失以及技术进步放缓均是导致中国低利率演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本培育与科技创新体系以扭转经济增长动能转弱态势,加快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强多政策工具协调配合而非盲目降低利率,是应对利率下限约束和避免陷入超低利率困境的可行举措。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范建 季永宝 李春
通过梳理自希克斯有偏技术进步测算方法以来众多学者对测度方法的研究,并以资本劳动比和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与否为主线,分别得出希克斯模型、要素份额模型和变替代弹性模型。希克斯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要素份额模型最为细致地区分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技术偏向;变替代弹性测度模型改良了希克斯模型,从有偏技术进步的本质进行测度,应用性最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范建 季永宝 李春
通过梳理自希克斯有偏技术进步测算方法以来众多学者对测度方法的研究,并以资本劳动比和要素替代弹性的变化与否为主线,分别得出希克斯模型、要素份额模型和变替代弹性模型。希克斯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要素份额模型最为细致地区分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技术偏向;变替代弹性测度模型改良了希克斯模型,从有偏技术进步的本质进行测度,应用性最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戴天仕 徐现祥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技术进步方向却被忽略了。本文从Acemoglu(2002)的定义出发,推导出度量技术进步方向的方法,并据此考察了中国1978~2005年的技术进步方向。结果发现,样本期内中国的技术进步大体上是偏向资本的;而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中国的技术进步更有助于提高资本(相对于劳动)的边际产出,而且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理解。
关键词:
技术进步方向 经济增长 劳动报酬份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田刚 李南
在构建1999~200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almquist-DEA方法,对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的恶化阻碍了生产率的增长;各地区存在严重的投入拥挤和资源浪费现象;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原因各不相同;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最快,西部技术进步增长明显,相对而言,低水平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使得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最慢。σ检验表明,技术效率在三大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有发散的趋势。目前应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白文扬 郭耀煌 张炜
关于我国铁路技术进步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文扬,郭耀煌,张炜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首先要求铁路运输能力高速增长。但是,1992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达12.8%,铁路货运只增长3%;1993年国民经济增长13...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金生 宋丹丹 胡荣
公众对新技术和新产品及其风险认知决定了他们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接受度,关系到自主创新的投资收益。由于公众对自主创新风险的认知产生偏差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因而研究产生偏差的因素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公众内在因素的视角,对公众的知识信息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利益因素以及价值取向因素等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公众风险认知偏差形成机理,以寻求规避自主创新风险的对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长风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它的研究在当代经济增长模型中占重要地位。然而,对技术进步作用程度如何准确测定的问题,实践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计算结果往往失真,缺乏地区间,国际间的可比性。本文试图从技术进步测定的理论基础——中性技术进步理论入手,在对技术进步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来测度技术进步作用的大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玺 张勇
关于中国技术进步的争议集中于中国是否存在技术进步以及中国技术进步的具体性质,但是不同的研究对于中国技术进步的估算结果差异高达数倍,原因是对技术进步的界定和认识不清,同时国外成熟的模型对假设前提和数据样本可靠性要求相当高,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基于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在对要素进行有效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改进后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较全面的反映并分解中国的技术进步性质。中国存在技术进步,但是这种技术进步主要是以引进技术和设备为主的体现式技术进步,相对而言以研发为主的一般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不足。尽管这种技术进步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但是要实现经济赶超,中国必须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王雪友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劳动节约型,这并不符合诱致性创新理论下中国应有的技术进步方向。分区域看,相对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特征;相比于主销区和平衡区,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则部分支持了主产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