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8)
2023(11163)
2022(9442)
2021(8554)
2020(7250)
2019(16329)
2018(16272)
2017(30536)
2016(15936)
2015(18280)
2014(17940)
2013(17583)
2012(16310)
2011(14776)
2010(15390)
2009(14273)
2008(13838)
2007(12512)
2006(11253)
2005(10148)
作者
(46315)
(39030)
(38952)
(36844)
(25024)
(18659)
(17624)
(15119)
(14515)
(13964)
(13345)
(12934)
(12822)
(12508)
(12107)
(11939)
(11630)
(11286)
(11153)
(10798)
(9839)
(9514)
(9458)
(8993)
(8779)
(8703)
(8556)
(8275)
(7844)
(7664)
学科
(90899)
经济(90849)
管理(50291)
(46088)
(39555)
企业(39555)
方法(35602)
数学(31481)
数学方法(30930)
(25601)
贸易(25588)
(24874)
地方(21122)
中国(19884)
技术(19289)
(16648)
业经(16419)
(16192)
(15486)
(14253)
地方经济(13554)
理论(12672)
技术管理(12148)
(12046)
(11045)
金融(11042)
环境(10969)
农业(10923)
(10359)
银行(10336)
机构
学院(237270)
大学(235400)
(114223)
经济(112230)
管理(89698)
研究(82462)
理学(77024)
理学院(76221)
管理学(74668)
管理学院(74243)
中国(61278)
(48348)
科学(47253)
(47049)
(41138)
财经(37425)
经济学(37125)
研究所(37075)
中心(36416)
(35713)
(33896)
(33789)
经济学院(33262)
业大(31761)
北京(30482)
(29775)
(28672)
师范(28407)
(28035)
财经大学(27491)
基金
项目(153762)
科学(122037)
研究(112301)
基金(112196)
(97590)
国家(96926)
科学基金(83495)
社会(73897)
社会科(70466)
社会科学(70446)
(60674)
基金项目(57528)
自然(52373)
教育(51758)
自然科(51281)
自然科学(51274)
自然科学基金(50335)
(49868)
资助(47006)
编号(43198)
重点(35085)
(34722)
(34575)
成果(34197)
(33896)
创新(32805)
国家社会(31559)
课题(30949)
教育部(29639)
人文(28920)
期刊
(127500)
经济(127500)
研究(73695)
中国(47273)
管理(37109)
(36454)
学报(32796)
科学(31636)
(30232)
技术(25932)
大学(25550)
学学(24234)
经济研究(23556)
教育(23037)
农业(20682)
(20280)
金融(20280)
(19812)
财经(19305)
业经(18063)
国际(17143)
问题(17057)
(16927)
技术经济(15767)
统计(15149)
(14165)
世界(12900)
(12231)
决策(12168)
科技(11983)
共检索到366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认为固定成本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内生变量,企业会因为技术溢出的正向外部性减小固定生产成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对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新拓展,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得出有特色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本地技术溢出效应增强会促进产业的集聚,而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会促使产业空间分布趋向分散。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技术溢出导致对称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窄,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宽;当贸易自由度较大、本地技术溢出效应较大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较小时,市场拥挤效应可能不存在,此时市场拥挤效应转化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既可以小于持续点也可以等于持续点或大于持续点,由此,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不仅可以表现为突变的特征,也可以表现出渐变的特征。驼峰状集聚租金曲线是存在的,即使在完全贸易自由度条件下,集聚租金也不会消失。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何雄浪  吴欢  
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技术溢出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会对经济主体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引入技术溢出和环境污染的本地与跨界效应,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原汁原味"地发展,不仅可以验证其结论,而且也可以得到新的研究结论:本地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集聚力,本地环境污染效应的增强或跨界环境污染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分散力;"技术溢出向心力"与"环境污染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当"技术溢出向心力"大于"环境污染离心力"时,"对称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缩小,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会扩大,反之则反是;不仅"原始中心—外围模型"中的"黑洞状态"("中心—外围结构"是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是一种常态,而且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对称结构"也可能成为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可能的,应通过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溢出、加强地区间的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等路径,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新机制,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仁贵  任耀宗  谭琦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著述颇丰,先后发表各种著作达20余部,已翻译出版的中文版著作已达14部之多。其中,与克鲁格曼获奖直接相关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方面的著作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合著,1985)、《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合著,1989)、《国际贸易再思考》(1990)、《地理和贸易》(1991)、《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1995)、《自组织经济》(1996)、《空间经济学》(1999)等。此外,主编的相关著作还包括:《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1986)、《战略性贸易政策经验研究》(1994)等;撰写的相关教材包括有:《国际经济学》(1987年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德勇,胡宝珠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作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引入模型,并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文章通过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盛斌  王岚  
本文以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教授的研究为线索全面和系统地回顾与评述了近30年来新贸易理论与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进程、脉络、特点与影响。本文认为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拥有共同的技术观念(内部规模经济、多样性偏好、"冰山"运输成本),在解释经济活动模式与空间区位选择上相互支撑,并为两个领域的未来研究奠定了全新的视角与基础。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余斌  
克鲁格曼因为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使得克鲁格曼获得了在国际贸易问题上的强势的话语权。但是,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并不是出于学术上的公允,而只是代表美国垄断金融资本集团的利益。同时,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从常理上讲也没有什么新内容,而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通过审查这个数学模型,发现除了一堆假定,克鲁格曼并没有求出什么,仅仅只是一堆字母符号的循环"游行"而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小建,李庆春  
本文评述了80年代以来著名经济学家P.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以及空间经济模型。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与常规地理学的不同之处作以比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亚明  
1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主要表彰他在贸易模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文章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而且也包括要素流动成本,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解的中心—外围模型,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并应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否则,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难以有效推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岚  罗小明  
区位对贸易的影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交叉领域,一直被置于主流经济学之外。俄林和克鲁格曼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将视角着眼于区位与贸易的交叉领域,分别创建了区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可见区位对贸易的重要影响。通过对比并厘清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剖析区位与贸易之间相互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揭示出贸易的本质是区位问题,是供给和需求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咸月  
通过将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运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克鲁格曼使我们开始并加深对贸易决定因素和区位经济活动的认识,其将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融合的开创性研究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先导。克氏理论认为,即使缺乏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会产生贸易;而将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新要素与传统的要素禀赋结合到一起研究,导致了用实验来预测跨国间贸易方式的差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林发勤  崔凡  
本文对克鲁格曼及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进行了述评,重点介绍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观点、贡献、缺陷以及克鲁格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还展示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主流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了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斌  
本文介绍了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充鲁格曼为主要代表于近二三十年间创建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从该理论的诞生与发展脉络、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适应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着重分析了不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这两个当代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显著特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李二玲  
文章对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从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相融合,从规模收益递增、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揭示空间集聚,从历史、预期和路径依赖揭示区域发展路径,以量化模拟研究区际关系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创新研究对经济地理学的启迪。从学科社会地位、研究范式和发展方向三方面分析了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