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41)
- 2023(19363)
- 2022(16360)
- 2021(15302)
- 2020(13023)
- 2019(29837)
- 2018(29421)
- 2017(56550)
- 2016(30442)
- 2015(34421)
- 2014(33590)
- 2013(33422)
- 2012(30647)
- 2011(27591)
- 2010(27624)
- 2009(25833)
- 2008(25747)
- 2007(22770)
- 2006(20082)
- 2005(18155)
- 学科
- 济(133658)
- 经济(133521)
- 业(107866)
- 管理(100101)
- 企(95313)
- 企业(95313)
- 方法(63206)
- 数学(52402)
- 数学方法(51682)
- 财(37427)
- 农(37407)
- 业经(36291)
- 中国(35032)
- 贸(30387)
- 贸易(30369)
- 易(29494)
- 务(25916)
- 财务(25834)
- 农业(25818)
- 财务管理(25799)
- 技术(25578)
- 制(24784)
- 企业财务(24450)
- 理论(23882)
- 地方(23511)
- 学(22985)
- 和(21667)
- 划(20366)
- 策(19814)
- 银(19349)
- 机构
- 学院(438087)
- 大学(436799)
- 济(188095)
- 经济(184567)
- 管理(178045)
- 理学(153719)
- 理学院(152164)
- 管理学(149683)
- 管理学院(148879)
- 研究(143598)
- 中国(111621)
- 京(93044)
- 财(84732)
- 科学(84670)
- 所(70973)
- 财经(68098)
- 农(67359)
- 中心(64272)
- 研究所(64084)
- 江(63898)
- 经(62107)
- 业大(61860)
- 北京(59215)
- 经济学(57185)
- 范(53708)
- 师范(53263)
- 农业(52533)
- 院(52212)
- 经济学院(51748)
- 州(51306)
- 基金
- 项目(290834)
- 科学(231160)
- 研究(215148)
- 基金(213734)
- 家(184912)
- 国家(183395)
- 科学基金(159486)
- 社会(138515)
- 社会科(131601)
- 社会科学(131567)
- 基金项目(111830)
- 省(111798)
- 自然(102345)
- 自然科(100087)
- 自然科学(100067)
- 自然科学基金(98354)
- 教育(98312)
- 划(93090)
- 资助(89128)
- 编号(86439)
- 成果(69062)
- 部(65103)
- 重点(64555)
- 创(63353)
- 发(61622)
- 课题(59010)
- 创新(58593)
- 国家社会(57832)
- 教育部(56602)
- 人文(55475)
- 期刊
- 济(204785)
- 经济(204785)
- 研究(131121)
- 中国(83681)
- 管理(70593)
- 财(66890)
- 学报(62110)
- 农(61283)
- 科学(60414)
- 大学(48520)
- 学学(45709)
- 教育(45616)
- 农业(42811)
- 技术(41944)
- 融(38483)
- 金融(38483)
- 财经(34104)
- 业经(33864)
- 经济研究(33769)
- 经(29387)
- 问题(26935)
- 业(25694)
- 贸(25544)
- 技术经济(25175)
- 统计(22015)
- 国际(21832)
- 科技(20949)
- 世界(20770)
- 策(20580)
- 现代(20503)
共检索到652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真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国技术模仿、转移与创新的贸易利益效应模型,通过确定技术转移发生的临界条件来分析技术转移对承接国贸易利益的影响作用。本文利用相关数据检验发现,我国技术自主创新对出口贸易利益的改善作用要远远大于技术模仿和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对我国出口贸易利益皆具有长期显著和稳定的正向冲击效应,且前者要远远大于后者;而技术引进的冲击对我国出口贸易利益显示出负向响应关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沈坤荣 乔刚 王冠宇
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给经济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成为微观企业智能化转型和提升出口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匹配了中国制造业行业机器人数据、工业企业和海关的微观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应用与企业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器人对企业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和使用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器人应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来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在非国有企业、规模小的企业、非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中,机器人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研究结论为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提供了可行借鉴。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邱晨 杨蕙馨
绩效期望落差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会如何选择模仿学习对象以降低创新风险?基于上述两个问题,以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结合企业行为理论和同群效应理论,探索企业绩效期望落差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以及所选择的模仿学习对象的创新行为对上述关系的调节影响。回归结果发现:相较于绩效期望顺差,企业在绩效期望落差下更有动机从事技术创新;同行公司、董事连锁公司的创新行为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了绩效期望落差与技术创新间的正向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地理区位、领导企业特征、产权性质影响了其对模仿学习对象的选择;企业在绩效期望落差下对同行公司、董事连锁公司创新行为的模仿学习提高了创新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时机以及模仿学习对象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政府制定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提供了借鉴。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志浩
本文借助全球双边贸易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库,测算了企业层面的中间品贸易网络中心度。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污染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等,实证检验了中间品贸易网络地位对企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企业中间品贸易网络地位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本文还使用份额移动法工具变量强化了因果识别,结论稳健。机制分析发现,中间品贸易网络地位通过技术溢出、弥补国内中间品供给缺口、提供商业信贷等机制,影响了能源强度。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间品贸易网络地位主要影响了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位于能源资源匮乏地区和低耗能行业企业的能源强度。拓展分析发现,中间品贸易网络地位还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和企业能耗总量,并产生经济效益。本文为依托全球中间品贸易网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微观依据,呼应了国家实施进口扩大战略的重大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肖小勇 欧阳秋珍
本文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运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0~201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扩散和模仿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技术扩散的途径中,技术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而且影响最大;其次是来自FDI渠道的技术溢出,然而技术溢出会产生负面的技术进步效应;技术模仿也能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不显著;由于制度等原因,本国的技术创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上述结论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基本相同,两者相互佐证。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平丽 张建民
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进出口贸易用进出口贸易额或贸易强度表示,中国企业OFDI显著促进了母国出口,而对进口的影响不显著,总体上显著促进了母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投资至发达国家的OFDI对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与总样本结论一致,投资至发展中国家的OFDI的各种贸易效应均不显著;商贸服务类OFDI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出口、进口和进出口贸易,技术研发类OFDI的各种贸易效应均不显著;当地生产类OFDI显著减少了企业进口,资源开发类OFDI显著促进了企业进口,这两类投资的出口效应和总的贸易效应均不显著。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进出口贸易 倾向得分匹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钦 李蔚 戴芸
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重点。本文从僵尸企业的角度探讨中国企业创新的结构性问题。基于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生产数据,研究发现,僵尸企业显著降低了正常企业(即非僵尸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全要素生产率。行业内僵尸企业占比每提高1%,正常企业的专利申请总数降低1%,发明型专利申请总数降低0.5%,全要素生产率降低2.41%,并具有统计显著性和经济显著性。在影响机制方面,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对企业创新的挤出效应在资源约束紧的非国有企业、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的行业以及高行业集中度的行业中更为显著,说明僵尸企业通过加剧资源约束、扭曲信贷配置和损害行业公平竞争等渠道影响正常企业的创新能力。文章说明,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可以降低信贷扭曲,减少资源错配,从而促进中国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薛栋 魏浩 李飚
本文使用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检验了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同期印度关税为工具变量,处理进口自由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有抑制作用,且受到行业技术分布和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行业垄断性越高,技术分布越小,最终品进口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性就越小;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则通过成本效应、市场扩大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研发互补效应和研发替代效应五种路径机制总体促进了企业创新;资本品进口自由化促进了企业创新,但从高收入国家进口的中间品对企业创新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薛栋 魏浩 李飚
本文使用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检验了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同期印度关税为工具变量,处理进口自由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品进口自由化对企业创新有抑制作用,且受到行业技术分布和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行业垄断性越高,技术分布越小,最终品进口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性就越小;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则通过成本效应、市场扩大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研发互补效应和研发替代效应五种路径机制总体促进了企业创新;资本品进口自由化促进了企业创新,但从高收入国家进口的中间品对企业创新有替代效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维东 金书文 朱丹宇
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绿色创新对隐含权益久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创新的实施增加了企业的隐含权益久期,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创新在短期内抑制企业的增长,长期内则提高了企业的成长潜力,因此实施绿色创新的企业的现金流将较少集中在近期。此外,国有企业可以更快突破绿色创新短期内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小绿色创新对隐含权益久期的影响。鉴于此,决策部门应充分关注绿色创新的双重外部性,明晰其长短期经济效益差异,助力企业绿色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浩 林薛栋
基于Heckman两步法,使用2000—2006年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从不同企业性质、行业性质、地域位置三个维度检验了进口自由化对异质性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在总体上、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竞争度较大的行业均促进了企业创新,但会抑制垄断行业和资本密集行业的创新活动;最终品进口自由化在总体上、在资本密集行业和劳动密集行业及竞争性行业抑制了企业创新,但促进了垄断性行业、有进口行为的民营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进口自由化对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出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浩 林薛栋
基于Heckman两步法,使用2000—2006年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从不同企业性质、行业性质、地域位置三个维度检验了进口自由化对异质性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间品进口自由化在总体上、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竞争度较大的行业均促进了企业创新,但会抑制垄断行业和资本密集行业的创新活动;最终品进口自由化在总体上、在资本密集行业和劳动密集行业及竞争性行业抑制了企业创新,但促进了垄断性行业、有进口行为的民营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进口自由化对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出的影响具有一致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明桂 钟慧洁 范蕊
本文研究国有企业民营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民营化企业为实验组、以国有企业为对照组进行双重差分检验,结果发现,国有企业民营化显著抑制了企业创新,而融资约束是抑制民营化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检验发现,融资约束对民营化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主要存在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从融资约束的角度拓展了民营化影响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且从民营化的角度为金融市场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本文有助于澄清有关民营化的争议,为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民营化 企业创新 融资约束 金融发展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邵传林
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制度环境、产权性质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内在逻辑,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及地区层面的制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与制度环境差的地区相比,企业家创新精神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更倾向于有效发挥;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企业家创新精神;相对于国有企业,制度环境的改善更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有效发挥。各种稳健性测试均表明,本文假说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当采用地区腐败程度衡量制度质量时,本文假说亦成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程小可 李浩举 姜永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换挡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如何通过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区域就业水平,是"新常态"时期必须攻克的新难关。系统探究了工业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揭示了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微观企业创新显著促进了区域就业水平提高,并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进一步考察企业性质发现,企业规模和产权属性对企业创新和区域就业水平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市场化进程对不同性质企业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