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58)
2023(13453)
2022(11395)
2021(10373)
2020(8982)
2019(20769)
2018(20379)
2017(39748)
2016(21113)
2015(23918)
2014(24017)
2013(23603)
2012(21905)
2011(19641)
2010(19523)
2009(18134)
2008(17570)
2007(15607)
2006(13574)
2005(12099)
作者
(60469)
(51175)
(51001)
(48518)
(32389)
(24382)
(23276)
(20007)
(19115)
(17929)
(17391)
(17078)
(16138)
(15988)
(15941)
(15773)
(15177)
(15077)
(14703)
(14600)
(12617)
(12498)
(12422)
(11710)
(11646)
(11470)
(11125)
(10936)
(10349)
(10059)
学科
(110383)
经济(110290)
管理(64403)
(63025)
(51715)
企业(51715)
方法(47774)
数学(42949)
数学方法(42503)
(25666)
(24657)
中国(23588)
地方(22519)
业经(20475)
(19228)
技术(17637)
农业(17209)
(16553)
财务(16503)
财务管理(16468)
(16464)
(16308)
贸易(16301)
(15781)
企业财务(15690)
环境(14469)
地方经济(14288)
(14182)
金融(14179)
(14087)
机构
学院(308790)
大学(308121)
(141853)
经济(139307)
管理(122231)
理学(105915)
理学院(104869)
管理学(103214)
研究(102676)
管理学院(102628)
中国(77435)
(62761)
(61895)
科学(60348)
(51050)
财经(49977)
(48671)
中心(47972)
研究所(46324)
(45420)
经济学(45256)
(45116)
业大(44406)
经济学院(40717)
北京(38893)
农业(38167)
(37229)
财经大学(37169)
师范(36849)
(36553)
基金
项目(206961)
科学(164453)
基金(152811)
研究(149809)
(132592)
国家(131564)
科学基金(114197)
社会(98536)
社会科(93679)
社会科学(93652)
基金项目(80842)
(80578)
自然(73156)
自然科(71500)
自然科学(71482)
自然科学基金(70231)
教育(68932)
(67088)
资助(62989)
编号(58777)
(46952)
重点(46613)
成果(46373)
(45110)
(43664)
国家社会(41752)
创新(40967)
教育部(40754)
科研(40046)
课题(39942)
期刊
(152742)
经济(152742)
研究(89344)
中国(54258)
(49946)
学报(44850)
管理(44574)
(42957)
科学(42464)
大学(34600)
学学(33081)
技术(30618)
农业(29290)
(26723)
金融(26723)
经济研究(26047)
财经(25791)
教育(24690)
业经(22406)
(22236)
问题(19895)
技术经济(18753)
统计(17316)
(15936)
(15590)
(15496)
世界(14739)
理论(14216)
决策(14021)
商业(14021)
共检索到4493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文举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1990~2004年间中国各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变化三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相对趋同测试探讨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化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进了中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资本深化的贡献最大;中国省际劳动生产率增长差距在此期间显著地扩大了,其中,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是其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省际差异却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颜鹏飞  王兵  
本文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 1 978— 2 0 0 1年中国 3 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 ,并且对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价值在于对中国经济研究者提供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研究平台 ,并为有关部门提供接近现实的经得起检验的数据加工库以及政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总体来说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 ,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提高 ;由于技术进步减慢 ,1 997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递减 ;根据技术进步并不能做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判断 ;1 992年以前中国经济出现了效率的趋同 ,1 9...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颜鹏飞  
本文运用当期DEA和序列DEA两种方法测度了1960—2004年APEC1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并且对APEC经济增长的趋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东亚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超过了APEC其他地区,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在整个样本期存在显著的趋同,资本积累是趋同最重要的源泉,而技术进步则使经济增长发散;序列DEA避免了技术的退步,是一种比当期DEA测度技术进步更好的方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匡远凤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将1988~2009年中国省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来源,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在总体上都促进了中国省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技术效率变化却阻碍了大部分省份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共同作用对增长的贡献还是最大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大丰  
本文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应用于面板数据,克服了"生产技术可能倒退"的计算缺陷;在构造我国省际生产前沿的基础上,量化了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在各省劳动生产率增长中的贡献。本文的结果表明,资本深化会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趋同,技术有效性的省际差异是省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端明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1978~2005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978~200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了快速和健康的增长,年均增长率3.3%,其中农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1.7%,农业技术效率增进年均增长率1.6%。但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区域不均衡现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表明,中国农业增长与发展的动力已经由投入为主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为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静  雷厉  
本文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首先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对技术效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结论认为,我国制造业行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异显著,多数行业不能达到技术与规模同时有效,但随时间推移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增长态势;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主要原因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而规模效率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加快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必将成为制造业行业...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吕冰洋  于永达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是同时受经济转轨、新古典式增长和二元经济结构三方面影响,通过发展战略转变、产权改革、技术模仿、价格市场化等因素,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三方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角度出发,运用非参数方法对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中这三方面作用进行分解,从而说明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变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朱子云  朱土兴  
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技术进步的效用结果和完整体现。本文引入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概念,以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来体现总体技术进步水平,构建经济增长中资本规模、劳动力规模和总体技术进步三因素贡献的分解模型,并利用中国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期间的技术进步贡献及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资本规模增长,劳动力投入规模贡献不大,技术进步贡献不小。技术进步贡献主要源于生产技术质量和生产技术效率,产业间劳动力构成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微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余鑫  傅春  
通过使用1992年~2011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技术创新对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明  
本文使用客观历史资料,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并由此得出技术的人力资本化,发挥政府和企业行为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把经济增长的技术内生化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科技致富”、“科技强国”的现代化蓝图的结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西明  刘贵基  姜庆华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苏省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我们发现技术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却是在不断下降的,尤其是2003年,贡献率竟然出现了负值,这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技术进步因素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丹鹤  唐诗磊  李杜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2.57%,并在2000年以后增幅有所回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春亮  
经济增长质量一直是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选择沪苏浙三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估算沪苏浙技术进步率,发现三地经济增长质量堪忧。三地经济增长的大部分由投入所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仅有很小的贡献。比较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浙江虽然经济增速快,但是技术进步贡献最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阳  
对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计算。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还比较薄弱,量的分析计算更为突出。本文就此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为抛砖引玉。一、采用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践证明,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插上了翅膀。经济增长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难怪西方熊彼特学派要把科技进步作为他们建立和发展创新理论的基础(当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