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0)
2023(7908)
2022(6700)
2021(6015)
2020(5085)
2019(11083)
2018(11081)
2017(20452)
2016(10817)
2015(11839)
2014(11835)
2013(11464)
2012(10389)
2011(9295)
2010(9492)
2009(8991)
2008(8899)
2007(8276)
2006(7412)
2005(6803)
作者
(30206)
(25416)
(25157)
(23887)
(16076)
(11989)
(11231)
(9522)
(9494)
(9072)
(8708)
(8443)
(8291)
(8134)
(7941)
(7816)
(7608)
(7309)
(7290)
(7247)
(6464)
(6144)
(6039)
(5827)
(5746)
(5745)
(5615)
(5576)
(5004)
(4993)
学科
管理(45128)
(44192)
(39482)
企业(39482)
(38376)
经济(38305)
技术(19819)
(15088)
方法(14472)
(13636)
技术管理(13345)
数学(11752)
数学方法(11616)
中国(11588)
业经(11300)
(10848)
(10673)
税收(10233)
(10186)
(9477)
(9016)
财务(8993)
财务管理(8975)
企业财务(8556)
(8250)
银行(8238)
体制(8143)
(7856)
(7828)
(7437)
机构
学院(154578)
大学(154125)
(64974)
经济(63622)
管理(62444)
理学(53467)
理学院(52993)
管理学(52332)
管理学院(52022)
研究(49251)
中国(37854)
(34593)
(31479)
科学(27522)
财经(26168)
(25138)
(23637)
(23586)
中心(22846)
(20821)
研究所(20781)
业大(20230)
经济学(19934)
北京(19608)
财经大学(19340)
(19146)
(18050)
经济学院(17845)
(17707)
技术(17678)
基金
项目(102232)
科学(82654)
研究(78361)
基金(74487)
(64112)
国家(63573)
科学基金(56002)
社会(51376)
社会科(48862)
社会科学(48854)
(41288)
基金项目(39359)
教育(36448)
自然(34477)
(33942)
自然科(33740)
自然科学(33734)
自然科学基金(33200)
编号(30534)
资助(28597)
(28487)
(26284)
创新(25629)
成果(25278)
重点(23179)
(23120)
课题(22125)
国家社会(21722)
(21672)
(20986)
期刊
(74207)
经济(74207)
研究(49786)
中国(37308)
(28435)
管理(27923)
科学(20540)
学报(20386)
教育(20077)
(19359)
技术(17463)
大学(16610)
学学(15607)
(14530)
金融(14530)
财经(13345)
农业(12913)
(11518)
经济研究(11494)
业经(11353)
科技(11341)
技术经济(9826)
(9090)
问题(8875)
(8242)
(8188)
论坛(8188)
财会(7293)
税务(7290)
(7211)
共检索到241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建成  毛蕴诗  
基于文献研究以及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本文分析了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演进到自主创新路径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并从获取国家或企业外部知识的途径、企业所处国家的资源、企业自身的努力、政策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机制理论框架,提出了若干结论与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张庆昌  
基于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本文分析了不同研发资本及人力资本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动态效应,并运用中国1985~2006年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本国研发投入;FDI溢出的国外研发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并有上升趋势。进口贸易和国外专利申请却对我国的自主创新起到阻碍作用,但这种阻障作用近年来有所缓和;人力资本尚未跨越FDI溢出渠道所需东道国知识水平能达到的最低"门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乃静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我国提出的三种自主创新模式之一,它也是日、韩等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成功途径。而我国技术的引进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的成功经验,以期能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仁平  
经济创新与知识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经济的创新主要有两种:一是自主型创新,二是依附型创新,而自主型创新无疑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与科技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表明其在科技自主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运行机制的因素有很多,而加强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邵慰  李怀  
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看,整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供应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零部件供应商在创新方面的投入高于整车生产企业,同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创新也有助于发现技术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研究发现,我国整车生产企业的创新投入远大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投入。并且,我国汽车工业企业间技术扩散的方法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区别。本文在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典型企业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刻画出我国汽车工业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多种机制,如模仿机制、开放式创新机制、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积累和自主创新机制等,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归纳出当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中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成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艳华  
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低。为此应构建传统产业长效自主创新机制,即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设立创新基金,建立技术创新风险防范与承担机制,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傅利平  张出兰  
文章在对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能力及知识演化相关理论,对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耿子扬  汪贤裕  张莉  
在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每种模式下都存在多次技术转移,发现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将发生分化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推式"模式下变化的不确定性比"拉式"模式下更大;二是转移效率因素在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会因处于"推式"或"拉式"模式下有所不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晓强  朱斌  
本文首先在总结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系统模型,然后据此分析了我国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对于如何完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提升系统功能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朱斌  陈艳华  陈丽霞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捷径。立足于机械装备企业核心部件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进程,基于动态的技术演化规律,提出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匹配矛盾性和破解路径,进而通过福建省制造企业的案例研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福建省机械装备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指导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丕昌  邓子跃  苏红益  
文章概述了四川省企业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引、创新的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引进方式单一,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引进工作节奏慢、效率低;以及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未能较好地结合等。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不合理和政策措施不配套,企业自身亦缺乏相应的动力和能力。为此,文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即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加快引进的步伐;实行资金倾斜,增强引进能力;抓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的结合,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奖励制度,强化激励机制。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龚璇  蔡爱新  吴津润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更方便地与企业交互,在表达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向,这要求并推动着技术创新从原来以企业为主的线性管理模式转向现在以需求为中心的快速迭代法,如软件行业的边开发边运营的模式。但是,企业在使用快速迭代的创新模式时,是否迭代的周期越短越好呢?基于组织吸收能力理论,本文系统地探究了产品迭代速度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产品复杂性、产品迭代的次数和产品迭代的规律性的调节作用。利用从2011年至2018年间,924个App产品的版本更新数据,实证研究发现:(1)产品迭代的速度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2)产品复杂程度负向调节迭代速度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且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产品复杂性的调节作用被削弱;而(3)产品迭代的规律性正向的调节迭代速度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我们为实践中企业技术迭代模式的选择提供了详细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正国  
随着我国创新活动不断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高水平大学具有学科综合、人才荟集、研究力量密集等优势,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源头,在协调创新链条中的作用日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子祥  张荣东  
政府宏观控制和政策干预是一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这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南朝鲜和台湾等经济的高速发展所证实。我国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总体来看,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仍进展缓慢。我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之所以难以推动,除了资金匮乏和现有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政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政策的贯彻执行也不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俞世琛  陈亚利  李兴权  
技术,就其主要应用范围来说,至少可以分为实验技术、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类型。通常,这三类技术都包括在技术引进之列。但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生产技术,即为达到一定生产目的所需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或体系。技术作为一种技术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扩散的、转移的、可传授的,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