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9)
- 2023(12121)
- 2022(10691)
- 2021(10068)
- 2020(8428)
- 2019(19329)
- 2018(19336)
- 2017(36763)
- 2016(19877)
- 2015(22260)
- 2014(22029)
- 2013(21874)
- 2012(19893)
- 2011(17675)
- 2010(17624)
- 2009(15825)
- 2008(15252)
- 2007(13230)
- 2006(11600)
- 2005(9877)
- 学科
- 济(75298)
- 经济(75224)
- 管理(64187)
- 业(63534)
- 企(55111)
- 企业(55111)
- 方法(36138)
- 数学(30670)
- 数学方法(30339)
- 技术(22222)
- 财(20036)
- 农(19926)
- 中国(19486)
- 业经(18308)
- 学(16239)
- 地方(14901)
- 理论(14532)
- 技术管理(14096)
- 农业(13880)
- 和(13239)
- 制(13097)
- 务(12799)
- 贸(12746)
- 贸易(12737)
- 财务(12727)
- 财务管理(12710)
- 易(12371)
- 划(12260)
- 企业财务(12063)
- 环境(11981)
- 机构
- 大学(276488)
- 学院(275816)
- 管理(116346)
- 济(106141)
- 经济(103725)
- 理学(101745)
- 理学院(100702)
- 管理学(99123)
- 管理学院(98623)
- 研究(86706)
- 中国(62732)
- 京(58410)
- 科学(54913)
- 财(48499)
- 所(42394)
- 业大(41629)
- 农(41329)
- 中心(39495)
- 江(39385)
- 财经(39008)
- 研究所(38775)
- 北京(36681)
- 范(35858)
- 师范(35527)
- 经(35527)
- 州(32373)
- 农业(32304)
- 院(31701)
- 技术(31077)
- 经济学(30297)
- 基金
- 项目(194970)
- 科学(154113)
- 研究(144777)
- 基金(140637)
- 家(122032)
- 国家(120980)
- 科学基金(105135)
- 社会(89899)
- 社会科(85202)
- 社会科学(85181)
- 省(77706)
- 基金项目(75758)
- 自然(68770)
- 自然科(67201)
- 自然科学(67188)
- 教育(66714)
- 自然科学基金(66022)
- 划(64737)
- 编号(59439)
- 资助(56585)
- 成果(47363)
- 创(45251)
- 重点(43014)
- 部(42583)
- 创新(41415)
- 发(41116)
- 课题(40695)
- 项目编号(37369)
- 科研(36763)
- 教育部(36720)
- 期刊
- 济(112158)
- 经济(112158)
- 研究(80188)
- 中国(52784)
- 管理(43602)
- 学报(42028)
- 科学(39540)
- 农(36530)
- 财(35746)
- 教育(35077)
- 大学(31795)
- 学学(29733)
- 技术(27532)
- 农业(26245)
- 融(18900)
- 金融(18900)
- 业经(18888)
- 财经(17945)
- 经济研究(17461)
- 科技(17026)
- 图书(15580)
- 技术经济(15345)
- 经(15241)
- 业(14210)
- 问题(13999)
- 理论(13579)
- 实践(12651)
- 践(12651)
- 现代(12500)
- 坛(12086)
共检索到392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光泗 沈坤荣
技术创新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围绕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技术引进方式及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专利专有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而采用合资合作生产方式的技术引进、硬件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存在弱的负相关性。吸收能力是制约技术引进技术外溢效应的核心变量,技术引进的创新绩效严重依赖于吸收能力的提高,否则国外技术引进将对本土创新产生严重替代,即所谓的"创新毁灭"效应。
关键词:
技术引进方式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莉侠 吕国庆 贾磊
本文以上海农业企业为调查对象,在分析农业企业技术引进与企业绩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察农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技术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外部技术及引进技术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为正,技术吸收能力高的企业会比技术吸收能力低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创新,创造更高的绩效。采用新技术对企业的增收效果越明显,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力度就越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珺 文守逊
通过引入吸收能力,本文扩展了只考虑外生溢出的AJ模型,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战略技术联盟企业吸收能力和研发投入水平之间的函数,比较了有和没有吸收能力下知识溢出率对R&D投资影响的差异,并探讨了战略技术联盟过程中吸收能力对联盟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王国顺 杨昆
以企业知识理论为基础,从吸收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剖析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依据经典文献,对外部社会互动、基于认知的信任、共同语言、内部社会互动、基于情感的信任和共同愿景与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并对知识应用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阐述;构建概念模型,并采用469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认知的信任、共同语言促进知识识别,外部社会互动、共同语言促进知识获取,内部社会互动抑制知识共享,基于情感的信任、共同愿景促进知识共享,基于情感的信任促进知识应用,知识识别促进知识获取,知识获取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应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岩 翟瑞瑞 姜鹏飞
本文构建"吸收能力-研发方式组合-创新绩效"的研究架构,利用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中的406家制造业企业2008—2011年数据,结合系统结构方程,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企业研发方式组合与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关系。发现不是所有的研发方式组合都受吸收能力影响,仅对包含有研发国际化的组合有正向关系;仅依靠内部研发不能满足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要求;多样化的研发方式组合对突破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仅有包含研发国际化的组合对渐进式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并且企业吸收能力对研发方式组合与两类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基本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供建议。
关键词:
研发方式组合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肖利平 谢丹阳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许多后进经济实现技术追赶与创新增长的重要渠道。然而,国外的创新成果对本土技术创新增长既有互补效应又有替代效应,哪一种效应占优取决于技术吸收能力,由于吸收能力的不同,国外技术引进对本土创新增长呈现不同的效应。本文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从异质吸收能力的视角,考察了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国外技术引进对其新产品创新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和创新追赶效应。研究发现:1存在创新追赶效应,初始新产品创新水平越低的地区后来的创新增长越快;2自主创新投入对新产品创新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国内技术购买对新产品创新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3国外技术引进对于新产品创新增长存在显著的异质吸收能力单门槛效应:无论从初...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军 缪沁男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外部创新源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外部创新源规模、外部创新源关系质量和外部创新源关系稳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探讨了吸收能力在上述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山东、贵州和江苏三地188个企业为调查对象,检验了相关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外部创新源规模、外部创新源关系质量和外部创新源关系稳定性均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带来正向影响;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仅在外部创新源规模、外部创新关系质量与创新绩效中分别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并存的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在上述三种关系中可以联合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翟瑞瑞 陈岩 姜鹏飞
对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内部并存的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且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与企业不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差异化影响;多元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能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吸收能力在技术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作用且作用程度受外在情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 创新绩效 吸收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长峰
吸收能力理论被广泛用于研究复杂的组织现象,是技术创新、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产业经济与战略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指标,很多学者用该理论解释不同的企业创新绩效。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文献,说明了吸收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模型。其次在企业网络的视角下,探讨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和调节作用。第三,总结了两个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本文指出随着外部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重要性的增强,不能继续把知识作为一个已知的常量,要区分不同的知识属性是否对企业创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马瑞超 张鹏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FDI进入我国,但内资部门相对薄弱的吸收能力使得FDI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我国技术创新的效率仍有待提高。文章在测算我国各省创新绩效的基础上,运用系统GMM广义距估计研究了在外资异质条件下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双重作用,我国吸收的FDI总体上不利于吸收能力双重作用的发挥;港台FDI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却不利于技术吸收,而欧美FDI则表现相反;外资技术含量过高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并会削弱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企业形式相比,外商独资企业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逆向技术溢出。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外资特征 技术溢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杨慧军 杨建君
从企业边界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出发,研究搜寻宽度和搜寻深度对组织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应用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引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作为情景变量,探讨二者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三项交互方法,探讨外部搜寻战略、联结强度和吸收能力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281家本土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分层回归分析和三项交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正相关,与应用式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联结强度负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搜寻深度与应用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际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搜寻宽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潜在吸收能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马瑞超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相对薄弱的吸收能力是制约FDI技术创新溢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测算各省创新绩效的基础上,从外资异质的角度分析研究吸收能力对我国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双重作用,进入我国的FDI总体上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吸收。港台外资虽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不利于技术吸收,而欧美外资则反之;外资技术含量过高不仅难以吸收,而且会削弱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相比,外商独资企业非但不利于内资部门技术吸收,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
关键词:
吸收能力 创新绩效 外资异质 系统GMM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的双重门槛效应且存在最佳的吸收能力强度区间,当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十分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相比于产品创新,当前吸收能力对于东、中、西部各地区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作用更为明显,落后地区通过吸收能力的逐步培育能够实现技术追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戚桂杰 张越 郭林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模型,对国内外86项独立实证研究、23807个独立样本进行了Meta检验,考察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r=0.466),且潜在吸收能力通过现实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呈现情境差异,企业所处行业类型、国家创新环境、技术转化环境和创新绩效衡量方式等因素调节二者间关系,但影响效果不尽相同。这表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会受到时间、空间、行业特征及绩效评价标准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