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43)
2023(13671)
2022(11423)
2021(10130)
2020(8670)
2019(19361)
2018(18765)
2017(35694)
2016(19567)
2015(21836)
2014(21845)
2013(21761)
2012(20592)
2011(18785)
2010(18912)
2009(17610)
2008(17190)
2007(15804)
2006(13964)
2005(12538)
作者
(62535)
(52895)
(52726)
(50061)
(33320)
(25421)
(23814)
(20781)
(19650)
(18587)
(18241)
(17332)
(17042)
(16563)
(16551)
(16260)
(16176)
(15690)
(15155)
(15123)
(13453)
(13016)
(12850)
(12041)
(11888)
(11655)
(11642)
(11575)
(10777)
(10569)
学科
(101344)
经济(101257)
管理(57568)
(55838)
(44022)
企业(44022)
方法(40509)
数学(36060)
数学方法(35800)
(23733)
中国(22901)
地方(21878)
(21506)
(21277)
业经(19332)
技术(17259)
(17053)
贸易(17047)
农业(16716)
(16508)
(14942)
环境(14194)
地方经济(14136)
(12661)
(12556)
金融(12554)
(12425)
(12414)
财务(12401)
财务管理(12368)
机构
大学(298082)
学院(297092)
(132432)
经济(129978)
管理(109967)
研究(107346)
理学(95438)
理学院(94278)
管理学(92684)
管理学院(92131)
中国(78010)
科学(68527)
(62262)
(61338)
(56982)
(56101)
研究所(52221)
业大(50535)
农业(48936)
中心(48017)
财经(45219)
(44963)
经济学(42082)
(41064)
北京(38629)
经济学院(38001)
(37595)
(36852)
师范(36312)
(34711)
基金
项目(200521)
科学(156499)
基金(146262)
研究(137273)
(131450)
国家(130401)
科学基金(109559)
社会(89682)
社会科(85137)
社会科学(85107)
(79051)
基金项目(77753)
自然(72240)
自然科(70623)
自然科学(70596)
自然科学基金(69379)
(66761)
教育(62410)
资助(59091)
编号(52203)
重点(46162)
(44473)
(44053)
(42298)
成果(41235)
创新(39806)
计划(39290)
科研(39050)
国家社会(38142)
教育部(36964)
期刊
(145574)
经济(145574)
研究(85206)
中国(56689)
学报(56651)
(54540)
科学(49052)
(43823)
大学(41093)
学学(39479)
管理(39448)
农业(36607)
技术(26147)
经济研究(25251)
教育(24177)
(23968)
金融(23968)
财经(23428)
业经(21557)
(20311)
(19830)
问题(19098)
技术经济(17819)
(15594)
(15393)
科技(15355)
业大(14724)
统计(14709)
商业(14131)
(13740)
共检索到438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袁建新  刘幸赟  
在我国不同省区,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程度不尽相同。本文着重研究影响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发挥程度的主要因素,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整体上看,技术消化吸收因子是我国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发挥的最大影响者,其次分别为技术使用因子、技术适用因子和技术流动因子。但是,在东部省区,技术的消化吸收、使用和流动因子影响作用更为明显,而技术的先进适用因子在西部省区影响作用更加明显;由于各省区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不同的,因而其政策含义也应不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月  
本文提出了有效经济增长的概念,构建了有效经济增长动态模型,利用该模型建立了超额人均收入等相关变量的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我国城镇部门与农村部门有效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部门有效经济增长无论从绝对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明显高于、快于农村部门;城镇部门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量大于农村部门;而农村部门对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却大于城镇部门。因此,推动城市化且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降低我国有效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实现有效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有力途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双英  李宝驹  曹梓珞  
燃油消费是影响我国石油消费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全国30个省份燃油消费的面板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将燃油消费量相近省份分为同类地区后,通过分类面板回归以及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区燃油消费的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研究了燃油价格汽车保有量和经济水平对我国居民燃油消费的影响,从而为不同地区改善燃油消费现状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倪庆萍  
本文从结构和内生增长两个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文中依据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在对经济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信息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 ,信息化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 ,导出信息技术不仅从结构因素方面推动着经济增长 ,而且它本身就是增长的内生因素 ,作为内在的源泉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建雄  赵春玲  
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到资源稀缺性制约的背景下,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发现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投入分别对应倒"U"、倒"U"和"U"型的经济增长轨迹。虽未能找到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有驱动效应的充分证据,但发现可再生资源对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负向约束效应相对较弱。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将由煤、石油等传统可耗竭资源转向开采成本较高的天然气,并最终过渡到可再生资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危丽  刘丽华  马红旗  
文章运用熵权法的原理,拟建了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1998~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研究了影响该差异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跨越了门槛值因此表现为正向的促进关系,中、西部地区未跨越则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玉和  
文章利用包含有信息要素的扩展了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形式,采用我国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信息要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信息要素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则最低。分析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对统计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中西部地区信息要素贡献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传志  孔祥明  朱专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妍  薛俭  
选取了中国31个省市1990-2012年的城镇化率、人均GDP、就业人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基于面板数据的扩展生产函数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Hausman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方法,对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性进行了多维度的实证分析。分析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整体上保持了高度正相关性,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提出了对解决区域协调性发展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月  
本文构建了超额人均收入增长的理论模型,提出了超额人均收入、人均基准消费、减损系数等指标及测算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考察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对消费作用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严峻;城镇部门经济增长的减损量大于农村部门,而农村部门的减损强度却大于城镇部门;增加农村部门的超额人均投资水平才是启动消费政策的有效切入点。因此,推动城市化且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降低我国经济增长的减损强度、有效启动消费市场、改善经济二元结构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晓嘉  
文章采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1995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总体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不同公共投资项目的拉动效应在区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珂  廖艳  杨洋  
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时空角度重新审视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利用实证数据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促进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武新乾  梅倩倩  田萍  
利用1996-2010年27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建立城镇居民八大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系数固定效应半参数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计算显示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相比线性面板数据模型显著的减小.模型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在各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且促进的程度也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希元  
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只有当本国吸收能力达到或超过门槛水平才能较好地利用国外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然后进一步利用2001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估计方法,以技术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技术引进变量,检验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受经济开放度、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开发能力、政府科技扶持、交通基础设施这五个吸收能力影响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开发能力、政府科技扶持、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越高,吸收能力越强,技术引进越能促进经济增长;适度提高经济开放度有助于提升技术引进的经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鹏  
采用1990-2006年我国省区面板数据,检验FDI、出口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FDI与出口贸易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FDI、出口贸易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制定FDI流入的地区偏向政策有利于FDI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