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21)
2023(11673)
2022(10224)
2021(9668)
2020(8130)
2019(18371)
2018(18521)
2017(35276)
2016(19029)
2015(21436)
2014(20771)
2013(20396)
2012(18560)
2011(16573)
2010(16435)
2009(14792)
2008(14176)
2007(12362)
2006(10669)
2005(9027)
作者
(53029)
(43880)
(43646)
(41365)
(28093)
(21064)
(19703)
(17236)
(16591)
(15624)
(15090)
(14627)
(13842)
(13810)
(13503)
(13181)
(13149)
(13022)
(12541)
(12492)
(10853)
(10710)
(10458)
(10017)
(9818)
(9783)
(9769)
(9615)
(8737)
(8664)
学科
(71626)
经济(71556)
管理(59643)
(58657)
(50638)
企业(50638)
方法(33951)
数学(28824)
数学方法(28498)
技术(21823)
中国(19105)
(18831)
业经(17362)
(17187)
(15697)
地方(14561)
理论(13914)
技术管理(13896)
农业(12991)
(12544)
贸易(12535)
(12166)
(12160)
(12118)
环境(11305)
(11269)
财务(11205)
财务管理(11189)
(11010)
教育(10649)
机构
大学(261574)
学院(260550)
管理(109947)
(100706)
经济(98443)
理学(96024)
理学院(95017)
管理学(93515)
管理学院(93037)
研究(83312)
中国(60247)
(55660)
科学(52549)
(43582)
(40556)
业大(39200)
(38473)
中心(37797)
研究所(37164)
(37025)
财经(35508)
北京(35096)
(34477)
师范(34186)
(32390)
(30659)
(30515)
农业(29999)
技术(29614)
经济学(28876)
基金
项目(185029)
科学(146292)
研究(137863)
基金(133318)
(115454)
国家(114466)
科学基金(99556)
社会(85665)
社会科(81187)
社会科学(81165)
(73700)
基金项目(71840)
自然(64826)
自然科(63349)
自然科学(63337)
教育(63187)
自然科学基金(62221)
(61246)
编号(56542)
资助(53488)
成果(44883)
(43218)
重点(40824)
(40141)
创新(39491)
(39221)
课题(38717)
项目编号(35401)
科研(34799)
大学(34696)
期刊
(106800)
经济(106800)
研究(75286)
中国(50130)
管理(41502)
学报(39203)
科学(37507)
(34218)
教育(33986)
(31762)
大学(29864)
学学(27823)
技术(26258)
农业(24661)
(18859)
金融(18859)
业经(18075)
经济研究(16742)
科技(16512)
财经(16393)
图书(15631)
技术经济(14715)
(13906)
理论(13301)
问题(13289)
(13272)
实践(12428)
(12428)
现代(12071)
(11759)
共检索到370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声霞  贾根良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类型。不同的自主创新类型其创新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是不同的。本文在对自主创新的内涵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对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能力平台跃迁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某厂的技术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千慧雄  
本文探讨了技术引进的"生产效应"、"学习效应"和"扩散效应"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并引入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产品差异、研发能力等变量,系统地研究技术引进促进自主创新的条件。研究表明: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是抑制还是促进,关键取决于"生产效应"、"学习效应"之和与"扩散效应"的力量对比;产品差异起着"防火墙"的作用;市场规模、研发能力等变量可以改变技术引进促进自主研发的临界市场结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怀祖  彭志强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省际技术引进与省域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省域内部研发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国2009—2014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及1—3年的滞后期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的技术引进活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其作用路径表现为省际间的技术引进促进了省域内部研发投入,通过省域内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验证了我国技术市场对提升我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对目前我国技术转移与技术市场研究的有益补充。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怀祖  彭志强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省际技术引进与省域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省域内部研发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国2009—2014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及1—3年的滞后期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的技术引进活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其作用路径表现为省际间的技术引进促进了省域内部研发投入,通过省域内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提升了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验证了我国技术市场对提升我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对目前我国技术转移与技术市场研究的有益补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玉晶  宋林  乔小乐  
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两个视角,将技术进步划分为自主研发、技术模仿、技术溢出与逆向技术溢出四条渠道。基于以上四条渠道,构建出通径分析模型,定量测算出1990—2014年各变量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影响效应最大,且直接影响要远大于间接影响;2技术模仿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说明技术模仿对中国技术进步作用呈抑制效果;3在间接影响效应中,技术模仿、技术溢出、逆向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效应要远大于直接影响效应,且各变量通过自主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说明中国可能正在接近后发优势的"临界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烨菁  
本文首先回顾中国了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在阶段的划分和阐述上着眼于两个视角:一个是相关外资政策的意图及其实行手段;另一个则是以在华跨国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的实际成果以及在这个进程中本土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其次,在总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论文结合我国在现阶段参与国际生产体系进程中的状况,就目前提升技术和创新能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开放条件下推动多层次、多形式、自主创新战略的路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一博  韩少杰  苏敬勤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其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柴油机三大产品平台典型产品的引进型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为分析单元,基于引进型技术创新过程,识别企业组织惯性效应的显现特征,分析组织学习对企业组织惯性效应的作用机理,探索构建组织惯性效应视角的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一般性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在模仿创新、改进创新、自主创新的引进型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企业组织惯性先后显现出负向效应为主、正向效应为主和正负向效应并存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的典型事件分析表明,探索式学习会抑制组织惯性的负向效应,而利用式学习则会强化组织惯性的正向效应。结合组织学习对企业组织惯性效应作用机理的分析,参照理论力学中运动学的相关研究,构建了引进型技术创新中组织学习与企业组织惯性及其效应关系的一般性分析框架。本文基于企业组织惯性效应的视角,深化了对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实现机理的理解,为后发企业打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引进型技术创新的"怪圈"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一博  韩少杰  苏敬勤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其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柴油机三大产品平台典型产品的引进型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为分析单元,基于引进型技术创新过程,识别企业组织惯性效应的显现特征,分析组织学习对企业组织惯性效应的作用机理,探索构建组织惯性效应视角的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一般性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在模仿创新、改进创新、自主创新的引进型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企业组织惯性先后显现出负向效应为主、正向效应为主和正负向效应并存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的典型事件分析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崔淼  苏敬勤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如何实现协同至今仍是一个"黑箱"。基于权变视角,以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实践为研究样本,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从技术引进和技术能力提升两个维度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情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后发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需要满足3个条件,即在技术来源维度上,动态技术战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两种技术来源的协同共用和技术平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技术项目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技术能力维度上,分别以具有阶段性特征的研发模式和技术先进性为载体,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傅元海  
国际技术扩散是影响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2003-2008年区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不同类型的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效应和外资研发溢出效应对我国低层次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显著作用;外资企业生产本地化程度反映的模仿效应对我国内资企业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低层次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购买国外技术对我国内资企业各个层次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对高层次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小于对低层次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丁锋  
根据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13—2017年数据,运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探讨了不同省份经济增长效率,结论表明:(1)我国经济增长效率总体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东部经济增长效率最高且西部最低;(2)企业自主创新对提高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效率有积极显著影响,但对西部地区没有明显促进作用;(3)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转移对中西部经济增长效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对东部地区的效率提升不显著。因此应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加强人才激励措施,以实现地区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使我国经济更为平稳健康的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姝  刘殿和  
本文采用1999—2009年全国37个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就不同技术获取途径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技术引进相比,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更为明显,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未经过企业改造或消化吸收的技术难以短期内满足我国市场的实际需要;购买国外技术不仅未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反而对多项经营业绩指标产生了负面影响;购买国内技术对部分企业经营绩效指标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技术改造对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明显,但在提升企业规模、利润水平和流动资产等方面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与技术改造恰恰相反,技术消化吸收对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影响不明显,但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勇华  
该文提出:从演化经济学视角出发,技术创新扩散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适应性学习"过程,包括满意判断、技术信息搜寻、内化技术知识、技术创新模仿、技术创新惯例化五个继起的阶段。以此为理论依据,可以明确认识到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也不否定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是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自主创新是技术引进的最终归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谭用   邱斌   叶迪   綦建红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以及不同创新模式影响企业生产率和销售绩效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机制。本文采用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在展现不同创新模式异质性影响的典型事实基础上,将创新模式融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进一步采用结构式估计和反事实研究,讨论企业创新模式选择所带来的生产率和国内外销售额变化。结果发现,创新将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机制共同影响企业生产率与国内外销售绩效,而不同创新模式的影响渠道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比于引进国外技术,自主创新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相比于自主创新,直接引进国外技术将在出口市场产生更大的信号效应;提高中国专利的国际认可度将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并增加出口总量;畅通国内大循环,降低国内贸易成本,可有效抵消“卡脖子”问题对中国企业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