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1)
- 2023(15606)
- 2022(13498)
- 2021(12531)
- 2020(10586)
- 2019(23793)
- 2018(23948)
- 2017(45996)
- 2016(25149)
- 2015(28025)
- 2014(27420)
- 2013(27187)
- 2012(25068)
- 2011(22738)
- 2010(22562)
- 2009(20498)
- 2008(19929)
- 2007(17629)
- 2006(15511)
- 2005(13399)
- 学科
- 济(94899)
- 经济(94799)
- 管理(76166)
- 业(72990)
- 企(60195)
- 企业(60195)
- 方法(44044)
- 数学(38124)
- 数学方法(37742)
- 中国(27715)
- 农(26520)
- 财(24394)
- 技术(23045)
- 学(22113)
- 业经(21902)
- 贸(19269)
- 贸易(19257)
- 易(18755)
- 制(18477)
- 环境(18422)
- 地方(17876)
- 农业(17833)
- 银(16186)
- 银行(16113)
- 理论(15836)
- 和(15831)
- 行(15372)
- 务(15135)
- 财务(15069)
- 财务管理(15045)
- 机构
- 大学(356950)
- 学院(355642)
- 管理(141556)
- 济(140103)
- 经济(137113)
- 理学(123090)
- 理学院(121739)
- 管理学(119697)
- 管理学院(119061)
- 研究(118537)
- 中国(87308)
- 京(76169)
- 科学(76005)
- 财(63642)
- 农(62603)
- 所(60149)
- 业大(57873)
- 研究所(55075)
- 中心(53017)
- 财经(51405)
- 江(50948)
- 农业(49609)
- 北京(48100)
- 经(46745)
- 范(45245)
- 师范(44699)
- 院(42948)
- 经济学(41549)
- 州(41399)
- 技术(39042)
- 基金
- 项目(246030)
- 科学(191967)
- 基金(177130)
- 研究(176189)
- 家(156692)
- 国家(155400)
- 科学基金(132101)
- 社会(110060)
- 社会科(104337)
- 社会科学(104310)
- 省(97356)
- 基金项目(95051)
- 自然(87459)
- 自然科(85379)
- 自然科学(85353)
- 自然科学基金(83845)
- 划(82221)
- 教育(80155)
- 资助(71752)
- 编号(71134)
- 成果(56261)
- 重点(55129)
- 创(54904)
- 部(53221)
- 发(52661)
- 创新(50669)
- 课题(48943)
- 科研(47279)
- 计划(46054)
- 大学(45084)
- 期刊
- 济(148892)
- 经济(148892)
- 研究(102367)
- 中国(65954)
- 学报(61647)
- 农(55554)
- 科学(54711)
- 管理(52131)
- 财(46174)
- 大学(45566)
- 学学(43126)
- 教育(38997)
- 农业(38618)
- 技术(31479)
- 融(29123)
- 金融(29123)
- 业经(25601)
- 经济研究(24347)
- 财经(24332)
- 经(20747)
- 科技(20699)
- 业(20356)
- 问题(19795)
- 技术经济(18564)
- 图书(17877)
- 理论(17325)
- 版(16730)
- 商业(16610)
- 业大(16147)
- 实践(15870)
共检索到510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卫东 许晓敏 牛东晓
我国既是第二大经济体,又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左右能否达到峰值,人均碳排放量又是多少?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减少人均碳排放量?文章基于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将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引入二氧化碳的库兹涅茨曲线方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上述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处的人均GDP数值为95415.85元;煤炭消费量对CO2排放具有正的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碳排放 能源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危丽 刘丽华 马红旗
文章运用熵权法的原理,拟建了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1998~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影响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研究了影响该差异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跨越了门槛值因此表现为正向的促进关系,中、西部地区未跨越则表现为负向的溢出效应。
关键词:
技术引进 熵权法 技术创新 门槛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彬 范硕
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根本性措施,但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以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对碳减排的作用各不相同。本文将技术进步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又将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方式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还以环境规制成本作为门限变量,应用动态面板门限估计,研究环境规制的门限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原始创新不但没有降低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更多地关注了产能的提升,绿色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模仿创新对碳减排效果较好,其原因在于模仿创新是一种"跟随型"的创新;技术引进的作用很小,说明我国不可能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最适宜的技术。第二,在不同的地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对碳减排的作用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减排政策制定不能采取"一刀切"。第三,原始创新、技术引进与碳减排之间均具有门限效应,当环境成本达到门槛值时,原始创新、技术引进开始促进碳减排。因此,需考虑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不同碳减排效应,选择不同的激励、扶持与规制政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声霞 贾根良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类型。不同的自主创新类型其创新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是不同的。本文在对自主创新的内涵进行充分解读的基础上,对基于技术引进的自主创新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基于技术引进的技术能力平台跃迁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某厂的技术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能力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未兵 傅元海 王展祥
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的结果,并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仅是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理论上,由于技术引进依赖、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和逆向溢出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受技术差距、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我国1996—2011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进行估计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中,要继续坚持通过利用外资引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艳华
在碳达峰压力下,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碳排放效率成为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2015—2021年国内293个地级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SYS-GMM以及工具变量法探赜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具有推动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长效机制;两者协同影响主要经由控制工业能源消耗量、缩减碳排放量以及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路径实现;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这一约束激励机制对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有重要影响。据此,为推动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勇华
该文提出:从演化经济学视角出发,技术创新扩散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适应性学习"过程,包括满意判断、技术信息搜寻、内化技术知识、技术创新模仿、技术创新惯例化五个继起的阶段。以此为理论依据,可以明确认识到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也不否定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是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自主创新是技术引进的最终归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林春艳 孔凡超
本文结合我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静、动态空间Durbin模型研究技术创新、模仿创新以及技术引进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相比静态模型,动态空间Durbin模型中长期效应(绝对值)明显要大,且短期直接效应要显著小于长期直接效应。总体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存在长期空间溢出效应。与之相反,模仿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且长期正向溢出效应明显。此外,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影响作用不仅取决于本身,还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程度相关。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谌莹 张捷
本文在EKC、IPAT和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将来自5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分为四组,先后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能源结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观察它们对人均碳排放和人均能耗拐点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别对应的拐点具有明显差异,但是各组的人均能耗拐点都迟于人均碳排放拐点。将人口、经济增长、碳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比例四个指标的不同预测值进行排列组合构建16种情景,对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拐点和人均能耗拐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只要按照这四个指标的预测值控制好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并积极降低碳强度和煤炭消费占比,人均碳排放拐点和碳排放总量拐点在2030年之前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
碳排放 能耗 拐点 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杰 胡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该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文章借助地区碳排放数据构建了碳达峰压力指标,考察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碳达峰压力显著刺激了辖区内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碳达峰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借助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市场化政策工具推行绿色创新战略。较强的地区经济禀赋、较弱经济社会压力均有助于地方政府引导辖区内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碳达峰目标驱动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同时提高其经营绩效和环境社会责任绩效,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不仅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而且为碳达峰创造了新经济增长点,为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渊渊 綦良群 张毅 王成东
聚焦于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范式选择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从行业与国家二维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产业技术创新范式选择规律,进而基于效率视角提出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引进效率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异质性;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效率全球领先,自主技术创新效率则处于全球中上游水平;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离散性,适度控制其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规模并调整其投入结构,可有效提升其技术创新效率;在技术创新资源约束条件下,以效率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范式选择应是先从技术引进开始,在实现技术创新规模效应、不断提升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自主技术创新,进而实现综合技术创新;产业应遵循特定比例关系进行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石定寰,杨天正,沐华平
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石定寰杨天正沐华平多年来,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装置全面达标为目标,坚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狠抓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一方面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新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睢党臣 孟望生
提升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文章基于对各省级单位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量化评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对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效应,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省级层面的技术创新会抑制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提升;自主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对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构成阻碍;而引进外部技术再结合本土模仿创新的模式,则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效率的增长。具体到作用机理,技术创新之所以会限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它影响了绿色技术变化的效率;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则通过提升绿色技术的效率追赶和变化,共同促进经济绿色增长效率。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石定寰 杨天正 沐华平
多年来,燕山石油化工总公司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装置全面达标为目标,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狠抓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促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从而使企业在良性循环中获得自我发展。通过8万吨聚丙烯装置的技术改造和3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反映出燕化公司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新的控制方法对装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国产化水平;通过Ys系列高效银催化剂及丁苯类热塑弹性体(SBS)成套工业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反映出燕化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从而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行业技术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